永勝琺瑯銀器:銀器製作工藝的奇葩

2020-12-23 雲南網

原標題:永勝琺瑯銀器:銀器製作工藝的奇葩

雲南自古就有「金屬王國」之稱,境內各民族常以金、銀、銅、錫等為原料製作各種金屬工藝品。雲南各族人民尤其喜愛銀飾品,認為白銀象徵著純潔、具有驅邪避毒作用,同時還是權力、財富的象徵。因此,人們喜歡把銀製成各種飾物戴在身上,也喜歡使用白銀製作的各種用具。雲南各地銀器工藝水平十分高超,永勝縣還在銀製品上覆蓋各色琺瑯,使其既有白銀的高貴又有珠寶的光輝,不愧為銀器製作工藝中的一株奇葩。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原是一種用在珠寶和鐘錶上的裝飾物,因其最早出現在東羅馬帝國的佛區,所以人們用此音譯來稱呼這種工藝。《新纂雲南通志》「工業考」記載:「永北廳(今永勝縣)之琺瑯銀器,自來擅長,清代以前,婦女首飾以金、銀、珠、翠四者製成,翠者如翠鳥之羽毛也。永北廳制琺瑯杯碟,華豔奪目,與直省(北京)所出無異。」永勝琺瑯銀器製作技藝始創於元代,成熟於明清,盛行於民國,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2009年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西合璧的裝飾方式與雲南民族文化交融的見證。

琺瑯是指石英、長石、硼砂等礦物原料燒成的物質,也可指稱覆蓋有琺瑯色料的製品。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琺瑯」。琺瑯另外一個熟悉的名字叫景泰藍。不過,和北京景泰藍不同的是,永勝琺瑯器為銀胎,北京景泰藍為銅胎。而且,即使是目前最被人們熟知的景泰藍,其工藝和技術的源頭也在雲南。旅遊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導遊人員資格考試教材《導遊基礎知識》中稱:「北京景泰藍是馳名中外的工藝美術品之一,13世紀由雲南傳到北京,盛於明朝景泰年間,又多用寶石藍、孔雀藍等藍色琺瑯釉料,因此稱之為景泰藍。」

義大利工匠發明的琺瑯工藝,隨著13世紀初蒙古軍西徵而傳入中國。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奔襲南宋後方,兵分三路自北而來,革囊渡江攻取大理。忽必烈親率中路軍,在今寧蒗縣與玉龍縣奉科、寶山之間多個地點渡江,還有一部分則從永勝縣與大理賓川縣之間渡江。《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記載:「元以兵自北來,首捷此土,故名北勝。」元朝不僅在今永勝設置北勝州(府),還在駐軍之地設置永寧州,「永北」「永勝」之名均源於此。

元軍平定大理國後,大部分返回北方,留下少部分戍守要地,隨後還在雲南實行軍屯。《元史·兵志三》記載:「梁千戶翼軍屯……以漢軍一千人置立屯田。」清代王學儉撰題清水驛《黃氏墓誌》稱:「元世祖革囊渡江,開闢吾郡,屯田於邑。黃氏實出蒙古,由元及今,已六百年矣。」由此可見,元代永勝已開始有外來人口實施屯田實邊,其中不乏漢族「軍匠」定居,並在民間傳承琺瑯銀器技藝。到了明、清時期,永勝琺瑯銀器已銷往緬甸、印度等地。

元朝至元年間,朝廷在雲南行省「各路設人匠提卒司」,管理全省地方手工業。為了路、府、州的手工業發展,元朝還從軍中抽調一些「軍匠」,並規定手工業者不得轉業,「匠戶」世襲生產手工藝品,其中也成就了麗江路北勝州(府)的琺瑯銀器技藝。如前所說,景泰藍是元朝後期才從雲南傳到北京,興盛於明朝景泰年間,又多用藍色琺瑯釉料,因而得名。如此說來,永勝琺瑯銀器應稱「雲南至元藍」,因它早自元朝至元年間就在雲南流傳了。真可謂:南有至元藍,北有景泰藍,同為中華傳統工藝瑰寶。

明朝洪武年間,大量內地軍屯漢人定居永勝,進一步帶來內地傳統手工技藝,使永勝琺瑯銀器工藝更加成熟。永勝琺瑯銀器在繼承傳統琺瑯工藝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了雲南少數民族銀器製作中的「掐絲」技法,因而創造了具有我國獨特民族風格的新工藝——銀胎掐絲琺瑯。在色彩上,永勝琺瑯銀器以青藍、硃砂為主,配上適量黃、綠、白、赭石等色,多用於製作首飾和生活用品,具有色彩豔麗、光澤鮮亮的藝術特徵。而景泰藍則稱銅胎掐絲琺瑯,因為銅料與表面琺瑯容易結合,銅料價格也相對容易接受,因此,銅胎琺瑯最為廣泛。北京景泰藍多用於製作爐、鼎、瓶等裝飾器皿,具有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徵。

民族工藝的加工和製作,需要一定的工具和原料。永勝琺瑯銀器製作的工具和原料,主要有模具、鐵砧、錘子、焊槍、車床、鋼板、鐵盒、琺瑯原料、梅子水或稀硫酸、手拉風箱等。永勝金屬工藝美術師們就是用這些簡單、粗糙、自製的工具,打造出精美的琺瑯銀器,體現著精彩的藝術人生。銀錠要加工成琺瑯銀器需經過粗加工和精加工,要有熔料、制坯、拉絲、掐絲、點藍、酸洗、燒藍、打磨和拋光等步驟才能完成。其中,掐絲和點藍最為費工,而燒藍工序最為考究。

金屬工藝美術師先要拉制銀絲,絲線最初是完全靠手工敲制,後來根據純銀延展性強的特點,可把敲打到一定程度的銀絲細頭放進鋼板上的眼孔,用鉗子夾住,靠人工拉出各種直徑的銀絲線,一般要拉到一毫米左右粗細才能使用。銀絲線拉好以後,接著就是更精細的掐絲。掐絲也叫掐花,琺瑯工匠拿起頭髮絲一樣細的銀絲,用鑷子把銀絲彎曲成花瓣、葉子等設計好的花紋圖案。掐絲耗費工時量很大,一套琺瑯酒具30天左右才能完成,而僅掐絲這道工序就需十天半月。

金屬工藝美術師在銀胎上掐出圖案的輪廓,並沿銀絲線點上焊藥,用火燒或焊槍焊牢固之後,再把器物放入「梅子水」中煮洗乾淨,接著就是更精細的點藍了。點藍就是上琺瑯,先將塊狀的琺瑯原料敲成碎粒,滲入帶酸性的水研細成糊狀,再把各色琺瑯按設計施填在花紋框架內外。點藍使用的水極其講究,只有用帶酸性的水製作的琺瑯銀器,才會色澤光潔明亮。過去,永勝城西的「南陽井」和城東的「柏枝井」對製作琺瑯銀器有很奇妙的功用。

工藝美術師將上琺瑯後的半成品裝進鐵盒內,早先是放在木炭火上,用手拉風箱慢慢升溫烘烤燒結。燒制琺瑯銀器的溫度,要在800℃至870℃之間,方使琺瑯與銀胎完美結合。因此,燒制琺瑯彩這道工序非常考究,經驗豐富的工匠能夠看準時機,將其適時放入和取出爐火中。爐火高於870℃時,金屬會起熱反應,白銀可能會熔化,所以必須非常小心,保持一個限度。最後打磨拋光出來的琺瑯銀器,具有寶石般的質感,而且能夠歷久如新,閃透華貴雍容之美。

永勝琺瑯銀器製作純屬手工技藝,即使今天也沒有機器可以替代。每隻琺瑯器的表面需要經過許多次謹小慎微的反覆填色、燒制,經歷極高的損毀風險,才能成為色彩絢麗的琺瑯製品,甚至呈現出半透明、漸變色等各種曼妙形態。整個琺瑯銀器工藝流程中充滿著不確定性,哪怕是出現最微小的瑕疵,都會導致前功盡棄。這門手藝代表了熱情和工藝,金屬工藝美術師精美的設計、精妙的技巧,令每件工藝品活現獨一無二的魅力。

永勝琺瑯銀器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縣城永北鎮和「近屯」三川鎮的漢族聚居區。早在明、清時期,永勝琺瑯銀器就已銷往緬甸、印度等地。民國時期,僅永勝縣城東南西北4街就有十幾戶人家製作琺瑯銀器。其中,西街張文峰打破家傳模式,開辦琺瑯銀器工場,招收徒弟多達30餘人,製作成套琺瑯銀器餐具,銷往大理、昆明等地,遠銷英、法等國。然而,琺瑯銀器工藝複雜,加之成本相對較高,以及家傳為主等原因,目前永勝掌握此項技藝的人不多,比較著名的有譚志平、唐建安、過鵬儒等人。他們從小就在工藝製作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地接受著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逐步成為永勝琺瑯銀器製作的後起之秀。

譚志平1976年出生於永勝縣三川鎮金官街銀匠世家,14歲時師從手藝不凡的伯父譚繼成學藝,逐步掌握了銀製品與琺瑯彩完美結合的技藝,成為「譚記銀匠」第四代傳人。他對全琺瑯、局部琺瑯、純銀製作工藝進行改良,創新打制了多形百家鎖、銀菩薩、龍頭壺、鳳頭壺、牡丹花壺、新式酒具、手鐲耳飾等200多個品種,暢銷麗江、大理、昆明等地,遠銷緬甸、印度等國。他於2007年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7年被麗江市委、政府授予「麗江技能大師」稱號,2018年被雲南省人社廳等認定為「雲嶺技能大師」和「雲南省金屬工藝大師」, 2020年被雲南省工藝美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近年來,譚志平成立了雲南百年譚氏琺瑯銀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通過到國內外參展、講學、開網店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動永勝琺瑯銀器「走出去」,讓有數百年歷史的琺瑯工藝煥發出勃勃生機。。

唐建安1983年出生於永勝縣永北鎮銀匠世家,16歲時師從祖父唐家華、父親唐慶雄學藝,逐步掌握了制坯、拼形、掐絲、焊接、點藍、燒制等工藝流程,尤其是跟祖父學到了掐絲鑲花琺瑯手藝,成為「唐記琺瑯」第五代傳人。他於2013年被授予「雲南省金屬工藝大師」稱號,2014年被列為麗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7年被麗江市委、政府授予「麗江技能大師」稱號,2019年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20年入選文化和旅遊部「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持項目。作為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的唐建安創建了麗江永勝唐銀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昆明唐銀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技師名匠工作室,並成為雲南民族大學、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雲南華夏專科學校等的教學實習基地。唐建安表示,「一定要通過不斷學習、鑽研和創新,努力把永勝琺瑯銀器技藝發揚光大,把這多元文化交融的手工藝品打造成為雲南邊屯文化的一朵奇葩。」

過鵬儒1974年出生於永勝縣三川鎮頂官村,20世紀90年代初在麗江從事旅遊服務和旅遊產品開發,見識了永勝琺瑯銀器的寶貴价值,於是潛心研習琺瑯銀器製作技藝,並於2012年3月發起成立了麗江雲天工琺瑯彩銀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為雲南省首家專業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琺瑯銀器開發、生產、加工、批發、銷售和文化傳播的企業,先後開發出琺瑯彩銀6大系列400多個品種,註冊了 「雲天工」「七彩瑰寶」等商標品牌,產品遠銷緬甸、印度、英國、法國等。過鵬儒董事長先後榮獲了「中國民族金屬藝術大師」和「雲南省第六屆青年創業省長獎」等稱號和獎勵,並被遴選為「2014年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領軍人物」和「2017年麗江文化產業領軍人才」。2020年9月,過鵬儒被雲南省工藝美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近年來,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藝設計融入東巴文化等民族文化元素,提高了琺瑯銀器的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獲得了「中國銀器行業十大品牌」和「中國自主創新產品」等榮譽。作為麗江市政協委員、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的過鵬儒滿懷信心地說:「琺瑯彩銀製作技藝現已瀕臨失傳,保護並傳承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進一步發揚光大,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讓琺瑯彩銀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讓這古老的工藝張開翅膀去翱翔,已經不再遙遠。」

目前,永勝琺瑯銀器主要有首飾、酒具、茶具、餐具、擺件等系列產品,其中又以琺瑯銀器首飾品種最多。在珠寶市場需求日益豐富的今天,傳統的貴金屬、寶石首飾已經不能滿足一些追求個性化人士的需求。自古以來,永勝琺瑯銀器工藝與首飾製作相結合,製成的掐絲琺瑯首飾與白銀線配合得別有韻味,其裝飾效果不亞於寶石首飾,且很適合當今時尚服裝的色彩搭配,令人愛不釋手。永勝琺瑯銀器投放市場,不僅能弘揚琺瑯傳統工藝,更能豐富我國首飾品種,增強中國珠寶市場競爭力。(何守倫)

相關焦點

  • 銀器飾品:一直被低估的升值收藏品
    4大要素辨別銀器的時期看標款  清代產生的飾品上僅打有足銀款;民國時期製作的有China及工匠姓氏或編號款;上世紀六十年代前製作的此類飾品上均打有「silver」標誌;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製品上有silver及925款;上世紀九十年代後製作的多打925標誌。
  • 你要了解的銀器知識,都在這裡
    1、區分925銀與足銀925銀是國際上做銀飾品的國際標準銀,印記為「S925」或「銀925」,硬度較強,不易變形,可以很好的鑲嵌寶石類物品,或製作工藝較複雜的銀器飾。【心經】銀碗2、裝飾工藝鏨刻工藝:歷史悠久的金銀器加工方法,如今也是手工銀器製作的常用工藝之一
  • 這兒有一篇關於"銀器"的文兒,您看看?
    )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工藝,早期的銀器製作多用於器皿製作以及銀飾品製作中。由於銀料的稀有以及銀製品對加工工藝的要求極高,所以最初的銀器製品多用於在宗教祭祀活動以及皇室貴族的餐具器皿日常用品等,同時白銀還被做為貨幣在市面上流通。
  • 手工藝人創作銀版年畫,將綿竹年畫鏨刻上銀器
    但楊勇並不氣餒,他決定學習電焊技術,自己製作加工設備,在家中作坊做起了銀器製作。工人在製作銀器2011年6月,他用自己製作的設備做出了第一批產品,當他帶著這些銀飾製品前往成都批發市場時,由於工藝精良、款式新穎,一下子吸引了眾多客戶下單,一些品牌店也開始找他定製銀器。
  • 餘文樂:葉子都送冬雨,我開始玩這些高端銀器品牌了
    ,追求極致的研磨拋光技術是LONE ONES的核心,每件出品在製作時都考量到表面的亮度,在精密的計算和製作下LONE ONES的出品較一般的銀器耐氧化。Blindreason 's 工藝        秉持著完美無暇的工藝+獨特的設計理念,Blindreason的手工打磨技術把「故事」、「靈魂」等鑄入銀器裡,令到每一個收到Blindreason的用家得到完美的體驗。
  • 銀工藝賞析|包銀、鑲銀、嵌銀的手作之美
    想必大家都常常看到其他材質與銀結合的產品,銀器製作工藝繁多,純銀銀器的工序就有數十道之多,銀與其他材質產生的手作工藝,也極為考究,每一種工藝都傳承於古,宣揚於今。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探討一下不同材質中的銀工藝——包銀、鑲銀、嵌銀手作工藝。
  • 名媛蔡一鳳遇奇葩外傭,用百潔布刷銀器,還偷竊價值10萬的戒指
    據蔡一鳳介紹,這位家傭根本就不懂得打理房子,而且還有著很多奇葩行為。比如說:用百潔布刷銀器,數萬元銀器及銀筷子全刮壞了。另外做事的時候十分不專心,戴著耳機不停玩手機,工作時間要求入房間休息並開冷氣,僱主一家休息看電視的時候,沒問半句坐下一起看,親「小主人」的嘴巴。
  • 日本名匠|Vol. 1 泉健一郎-東京銀器
    「日本名匠」第一期為大家介紹的是東京銀器工匠「泉健 Izumiken」,泉健一郎先生。泉健一郎先生於1954年,是日本國家認證的傳統工藝士,同時也是東京銀器工業協同組合理事。其後,進入株式會社白金磨練工藝品製作的技藝,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並多次在比賽中斬獲獎項。泉健一郎工作室「銀泉」logo2005年,泉先生在東京的淺草開設了兼具店鋪與教室的個人工作室「銀泉 Izumiken」,每天充滿精力地積極創作。泉先生的代表作是以「市松格紋」與「般若心經」為主題的一些作品。這些傳統的主題經過泉先生的打造,呈現出十分現代的酷感。
  • 致不死銀器之魂 有錢也難買到的GORO'S
    "我永遠都不會對自己製作出來的銀器作品感到滿意,因為這樣才能夠讓我在製作下一件作品時更加努力,如果有朝一日我對我的作品感到滿意的話,那時候品牌就要宣布結束
  • 探訪峇里島手工藝小村落,蠟染、銀器、木雕,流傳至今的匠人精神
    石月村 (蠟染村)Bali Bidadari Batik峇里島的蠟染村位於登巴薩的西北郊,是島上蠟染工藝最出名的地方。蠟染是古代印尼的一種民族傳統工藝,有著二千多年歷史了,設計精緻,色彩斑斕。蠟染村其實很小,與其說是個村子,不如說是個小作坊,主要以販售蠟染工藝品和紀念品為主。
  • 【舌尖上的永勝】永勝豆筍子吃得啦!看好你家豆田
    >永勝一直以來都聽朋友們說,永勝、三川的豆筍子很好吃,可小編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在程海邊邊上的人,把記憶刷新到童年,也擠不出一點關於豆筍子的影子,至於吃豆筍子也就成了一個從未實現的遺憾,這甚至讓小編懷疑:「我是不是一個假的永勝人?」
  • 銀器|銀器上的紋飾,有著什麼樣的寓意?
    紋飾在銀器上十分常見,鏨刻在銀器上的傳統紋飾,寄託著避邪祈福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傳統價值觀中是非曲直的義理觀念,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和渴望。 《松鶴延年提梁壺》 關於銀器上的紋飾圖案,你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幾種銀器常見的紋飾寓意。
  • 跟風Goro’s 之後,我才知道最百搭的高端銀器是這個
    轉瞬之間,又到了那個出門看天氣,搭配拽銀器的春夏時節。而每逢提起銀器,Goro’s 又是一個不得不說的話題。接二連三的明星仿佛不跟風下高橋吾郎就與時尚脫節一樣,使得本身就非常難買的 Goro’s 熱度消減後價格仍高不可攀。
  • 這些老銀首飾可別輕易熔煉了,工藝價值或許更高
    傳到我們這代年青人手上時,這些老銀飾可能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如果是大戶人家的東西,也可能有200年的歷史,它們是有工藝附加價值在裡面的,所以不能輕易地把它們熔了。老銀飾真正的民間化是明代以後的事,在唐宋能夠製作銀飾或銀器的作坊,基本上都為統治階級服務,流到民間的也基本上掌握在富人手裡,時至今日也一樣,唐朝的銀飾或銀器價格都是幾萬、幾十萬,普通百姓誰會去買。
  • 周開鄭與他的攝影集《鏡頭中的永勝》
    歷史的舞臺為周先生鋪墊了工廠、農村、機關、學校的寫作素材,也為他提供了永勝獨特的風物風貌、山水田園、民風民俗的攝影天地。在這期間,一篇篇反映建設永勝的文章在他的筆下呈現,一幅幅見證永勝發展的畫面在他的鏡頭中定格。1983年到1997年,他在科委、科協秘書長的崗位上,更是不辭辛勞,爬山涉水,走村串寨,把科普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的同時,又把一個個歷史的瞬間捕捉到鏡頭中。
  • 英國銀器 胡格諾銀匠(Huguenot Silversmiths)
    筆者借用先輩的話來表達本文的中心思想:胡格諾派教徒銀匠來到英國,改變了英國銀器的傳統面貌,改寫了英國銀器歷史新的一篇,使得英國銀器發揚光大。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們的到來,和英國本土的銀匠一起改寫了英國銀器的歷史。
  • 廣州東朝文化:銀器推薦|壽字小銀碗
    銀器製造本源於民間,從秦開始便引起了上層特權階層的重視。皇家設置了專門為皇親貴族服務的銀器管理與製造機構,旨在壟斷銀器擁有權。皇家徵集能工巧匠,專為他們生產製造銀器銀飾。其製品除了供皇宮使用外,或送王公貴族,賞賜大臣,或當禮品贈送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