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作品中的莎樂美一般指《聖經》裡古猶太國希律王和其兄弟腓力的妻子所生的女兒。她傾國傾城,巴比倫國王願意用半壁江山,換她一舞;後來她幫助母親殺死了施洗約翰……
從《聖經》的敘述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關於傳道者犧牲的故事:約翰死於希羅底的怨恨、希律王的肉慾;至於莎樂美,她那隱約在七層紗背後的胴體,只是讓這個悲劇故事多了些許香豔。美麗的莎樂美實在與約翰之死沒有什麼關係。
「施洗約翰」的故事直到19世紀方才有了些變化。德國詩人海涅重新解釋了王后希羅底殘殺約翰的動機——希羅底對約翰心存一種隱秘的愛欲,這個婦人最後捧著約翰死亡而冰冷的頭顱熱烈地親吻。這種「把嚴肅的宗教故事情慾化」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時髦做法。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居斯塔夫·莫羅將目光轉移到少女莎樂美身上。莫羅的莎樂美系列繪畫在1876年巴黎的沙龍和1878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莎樂美面帶憂鬱,舞蹈搖曳——她雙峰顫抖,晃動的項鍊輕擦著硬起的乳頭;鑽石在她溼潤的皮膚上閃閃發光,像一束束火焰。莎樂美在七層紗背後隱約的胴體,現在終於成為了這個故事裡最引人聯想的部分……於是,王爾德的《莎樂美》出現了。
王爾德在1893年用法語改編了這部戲劇《莎樂美》(Salomé)。從劇作的人物關係上看,王爾德僅僅變動了兩處:一是讓莎樂美愛上先知,二是增加了一個人物侍衛隊長——讓他愛上了莎樂美。這兩處變動卻讓本劇充斥了太多的愛欲和死亡:侍衛隊長和希律愛莎樂美,莎樂美愛約翰,約翰愛上帝;侍衛隊長死於絕望,約翰死於莎樂美極端的愛情,莎樂美死於懲罰。
在王爾德的劇中,莎樂美是個年僅十六歲的妙齡美女,由於向施洗約翰求愛被拒,憤而請希律王將約翰斬首,把約翰的首級拿在手中親吻,以這種血腥的方式擁有了對方。因此,莎樂美也被視為愛欲的象徵。
準確地說,王爾德是為人們勾勒了一幅人物情慾關係的草圖,他僅僅告訴了我們:愛在作品中更像是一個概念,它缺乏血肉的填充;所以,最後大家為各自的愛欲與死亡相擁時,觀眾並不會唏噓不已——年輕的敘利亞人自殺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約翰被剁下頭顱,也全然喪失了偉大的犧牲帶給人的心痛;而莎樂美之死———這個將死的少女仍然在痴情地注視著手中的頭顱,這一畫面有點兒詭異。
在1903年,理查·施特勞斯根據王爾德的《莎樂美》又將其創作成同名歌劇。這裡的劇情大致是:在公元初年的猶太古國,先知約翰因直言指責希律王不顧人倫娶其嫂希羅底為王后,被囚禁於死牢。希羅底之女莎樂美深愛先知,遂去牢獄探訪。
當約翰得知面前這位傾國傾城的女子就是希羅底之女時,勃然大怒,他厲陳這位不貞女人的種種劣跡。莎樂美不但不生氣反而聽得興起,並上前向約翰所要一吻。約翰當然厲聲拒絕,莎樂美暗發毒誓——不達目的不罷休。
希律王對繼女莎樂美寵愛備至。一次歡宴中他請求莎樂美為自己一舞,並許諾:「只要你肯一舞,要什麼我都答應」。莎樂美得到希律王的保證後,讓侍女拿來了七條面紗開始舞起來。莎樂美瘋狂地舞著,一層層的舞紗滑地而落……
得到滿足的希律王對莎樂美說:「可以去拿你想要的任何東西了!」面對堆集如山的鑽石珠寶,莎樂美只冷冷地說了一句:「我想要先知約翰的頭」。希律王聞聽大吃一驚,想拒絕但又不能食言,只得勉強答應,命劊子手行刑。
莎樂美得到先知約翰的頭顱,喜形於色。她向這顆冰冷的頭顱傾訴幽腸:「我現在終於可以和你接吻了。」
希律王在遠處看著莎樂美變態行徑極其厭惡,他突然下令:「快把那個瘋女人殺了。」士兵們跑向莎樂美,用盾牌把她砸成了肉泥。
可以說《莎樂美》是理查·史特勞斯第一部獲得成功的歌劇作品,同時也是標誌他作曲技巧成熟的試金石。世際之交流行的病態美、怪異美在理查·史特勞斯的《莎樂美》中表現得極其充分——劇中最有名的是莎樂美在跳舞時的音樂《七層舞紗》。
頹廢藝術在《莎樂美》身上也得到了具體的實踐。何謂頹廢藝術?舉例來說,若讓清教徒解釋:羅馬為何滅亡,他們一定會說是因為過度縱慾和缺乏紀律,然而性愛泛濫事實上在每個歷史階段都發生過,所以說,頹廢藝術就是用「藝術的手法表達縱慾」;頹廢的另一個較標準的定義是「死亡與愛、性的混合」。這種訴求在十九世紀末,讓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爾德》橫掃歐洲,影響了各種文藝思潮,而《莎樂美》也確實沉溺於「死亡與愛、性」的探討中。
《莎樂美》中的角色具有明顯的標題主義色彩,給觀眾展現了極端的良善與腐敗。隨著劇情的進展,「莎樂美」不斷改變,由一個意志堅強的小女孩轉變成激情、成熟的女人。這個角色對詮釋者要求極高,不僅需要她顏值爆表,而且需要她是「華格納女高音」,因此能挑此重任的人可謂鳳毛菱角。
文/茶茶斑竹、校對/Nancy、責編/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