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包攬了2014年度普立茲獎的新聞攝影類獎項。專職攝影師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因報導發生在肯亞奈洛比一家高檔商場的恐怖襲擊事件榮獲2014年普利茲突發新聞圖片獎,那次事件導致了60餘人喪生。喬希·哈納(Josh Haner)則奪得了專題攝影獎,他拍攝了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Marathon)爆炸案的一名倖存者緩慢而痛苦的康復進程。
上述獎項由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頒發,本次的獲獎結果是哥倫比亞大學於周一公布的。
《紐約時報》負責新聞圖片的助理主編米歇爾·麥克納利(Michele McNally)說:「對我來說,它體現了新聞攝影在整個報社的價值——反映了最棒的海外報導,也反映了我們最竭誠的努力。這個獎項認可了我們新聞攝影的水平與《紐約時報》報導的總體水平是一致的,而時報的報導是全世界最好的。」
這是《紐約時報》第二次把普立茲獎同一年的兩個攝影獎項全都收入囊中。2002年,《紐約時報》憑藉15名攝影師對2001年9·11事件的一組攝影報導贏得了突發新聞圖片獎,同年的專題攝影獎頒給了《紐約時報》的五名攝影師,他們因9·11襲擊後,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拍攝的作品而獲獎。
《紐約時報》還在2009年因為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報導贏得了普利茲國際新聞報導獎,希克斯是獲獎團隊中的一員。他曾榮膺無數國際獎項,包括2006年全球年度圖片獎(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年度最佳報紙攝影記者獎。
希克斯說:「以這種方式得到肯定讓我不勝榮幸。它也提醒我,不管發生在多遙遠和多偏僻的地方,這些事件都會獲得關注。此外,全球各地的攝影師在奔赴危險地域時所承擔的風險,也得到了大家的承認和回饋。」
希克斯出生在巴西,在康乃狄克州韋斯特波特長大。他曾受僱於克裡斯·洪德羅斯(Chris Hondros),為俄亥俄州報紙《特洛伊每日新聞》(The Troy Daily News)工作。2011年4月,洪德羅斯在利比亞做攝影報導時身亡。現年44歲的希克斯還曾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威爾明頓晨星報》(The Wilmington Morning Star)供職。
希克斯住在奈洛比,商場襲擊案發生時,他距離案發地點只有幾個街區之遙。隨著襲擊事件的發展,他和搜索襲擊者的安全部隊一道進入了商場內。在當日晚些時候接受「鏡頭」(Lens)博客的採訪時,希克斯描述了當時的場景。希克斯曾報導過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他是2011年在利比亞被綁架並受到殘酷虐待的四名《紐約時報》記者之一。
他說:「當時我的視野很清楚,可以看到商場裡倒著多具屍體,有些倒在一起,是在咖啡店裡吃午餐的時候被擊中的。不論你看向哪裡,屍體似乎無所不在。」
拍攝奈洛比商場發生的襲擊事件,危險程度達到甚至超過了阿富汗戰爭。在商場裡,他必須思考自己站在何處,要拍攝什麼內容,要在自己和槍手之間設置哪類障礙物。
「此次襲擊就是對手無寸鐵的平民赤裸裸的謀殺。」希克斯說,他曾在職業生涯中拍攝過許多暴力場景,包括發生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索馬利亞和蘇丹的衝突。「這不是戰爭。這些武裝分子走進商場,殺害平民,殺害他們一路上遇到的任何人,連婦女兒童也不放過。這不是典型的戰爭。」
希克斯幾乎每天都會經過那座商場,現在那裡布滿了彈孔,裝上了板子遮蓋。他說,每一次,那裡都會讓他回想起當時襲擊的場景。雖然此類事件會在短期內吸引全球的關注,而後往往會被大多數人遺忘。
他選擇要儘可能多地銘記。
「在你自願前去報導一場衝突,或者在恐怖襲擊發生時進入韋斯特蓋特商場(Westgate Mall)之後,你會對當時經歷念念不忘,我不認為應該忘記。我想把那段記憶隱藏起來,忽略那些你曾拍攝過的、在恐怖環境下遭受不幸的人們,是對他們的一種不尊重。你不能忘記發生的那些事,否則對他們所有人都是一種虧欠。一旦你目擊了這樣的事件,它就會融入你的記憶,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今年34歲的哈納憑藉對傑夫·鮑曼(Jeff Bauman)的圖片報導贏得了普利茲專題攝影獎。鮑曼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中失去了雙腿。哈納在長達兩個半月的跟拍過程裡,追蹤著28歲的鮑曼的生活,記錄下了他備受煎熬的狀態,以及他和家人及女友在一起的時刻。
炸彈引爆時,鮑曼正在馬拉松比賽現場為他的女友埃琳·赫爾利(Erin Hurley)加油。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攝影記者查爾斯·克魯帕(Charles Krupa)拍下的一張照片生動地記錄了爆炸發生後不久,鮑曼坐在輪椅上被推離現場的一刻。這張照片成了當天流傳最廣的照片之一。
哈納當天傍晚到達波士頓報導爆炸後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和記者蒂姆·羅漢(Tim Rohan)等人一起合作。羅漢最近剛剛結束了在《紐約時報》的實習。
今年24歲的羅漢認識鮑曼一家,在他撰寫的《終點線之後》(Beyond the Finish Line)一文中,詳細記錄了鮑曼的恢復過程。這兩名記者與鮑曼一起度過了許多時間,有時候在沒有其他訪客的時候會和他一起打電子遊戲。
羅漢去年接受了「尼曼故事板」(Nieman Storyboard)網站的採訪,他在接受採訪時描述了哈納開始用圖片記錄這個故事時發生的事情。
羅漢說:「最初的一周半過後,我們的攝影師喬希·哈納加入,他立刻融入了這個集體。每個人都喜歡喬希,所以他來了以後氣氛也變得輕鬆。這些人聚在一起恰到好處,讓傑夫感到自在,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對哈納來說,目睹鮑曼痛苦的康復歷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什麼時候應該停下來——明白對一些特定的時刻要存有敬意,讓這樣的時刻不受快門聲音的打擾而獨立地存在。就是知道什麼時候拍照是在消費痛苦,什麼時候對故事是必要的。」
哈納常常帶著四臺單眼相機,兩臺專門用來拍攝視頻,兩臺拍靜態圖片。他每天也會拍攝一些視頻。由哈納、凱薩琳·斯潘格勒(Catherine Spangler)和羅漢製作的視頻獲得了最佳新聞攝影獎(Best of Photojournalism)的一等獎和全球年度圖片獎多媒體特寫故事的二等獎。
和希克斯一樣,哈納也提到了大眾記憶時間長短的問題。
「我的擔心是,人們會忘記像這樣的悲劇事件,」他說。「讓人們注意到倖存者正在經歷的一切,以及他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從而幫助他們,這十分重要。」
哈納之前曾在《財富》(Fortune)為麥克納利效力一年,2004年麥克納利帶他一起加入了《紐約時報》。哈納在2009年共同創立了「鏡頭」博客。他目前為《紐約時報》專職攝影師,也是攝影技術方面的資深編輯。
在《紐約時報》,哈納在圖片的使用和展示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包括開發出一部背包大小的傳輸設備,可以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即時傳輸圖片,並在幾分鐘內傳上網。他一直小心地保護了這項技術優勢不被競爭對手超越。
哈納10歲時開始拍照,在舊金山讀小學時,就曾在哈維·米爾克社區暗房(Harvey Milk Community Darkroom)裡花去了大量時間研究攝影。1995年15歲時,他開始在製作了《生命中的一天》(Day in The Life)系列圖冊的公司實習,在那裡他遇到了麥克納利,以及《紐約時報》圖片部副主編米根·盧拉姆(Meaghan Looram)。
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他學習符號系統。這一學科融合了計算機科學、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也是校報的圖片部主編。畢業後,他為了拍攝一部圖片紀實項目,搬進一個拖車公園,住了五個月,然後他去了《財富》雜誌和麥克納利共事。
哈納拿這一項目申請了普利茲的專題攝影獎。他知道對《紐約時報》來說,提交哪些作品來評獎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特別是這一年湧現了如此多的優秀作品。一開始,他沒有考慮要評獎,但朋友們紛紛鼓勵他參加。
今天,站在編輯部各位同事面前,他終於實現了他在灣區時的童年夢想。
「自從我拿起照相機,就會細讀《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上的署名,努力琢磨這些攝影師是怎樣的人,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其中之一,這是我自那時起就希望此生能夠實現的夢想,」哈納說。
今天,他已是他們中的一員。
文章來源: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 END ◆
合作、聯絡、獲取授權等請發送郵件至:baishuo789@qq.com 或 QQ:202095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