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希克斯:銘記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2021-02-22 正反讀書

《紐約時報》包攬了2014年度普立茲獎的新聞攝影類獎項。專職攝影師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因報導發生在肯亞奈洛比一家高檔商場的恐怖襲擊事件榮獲2014年普利茲突發新聞圖片獎,那次事件導致了60餘人喪生。喬希·哈納(Josh Haner)則奪得了專題攝影獎,他拍攝了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Marathon)爆炸案的一名倖存者緩慢而痛苦的康復進程。


 

 上述獎項由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頒發,本次的獲獎結果是哥倫比亞大學於周一公布的。

  《紐約時報》負責新聞圖片的助理主編米歇爾·麥克納利(Michele McNally)說:「對我來說,它體現了新聞攝影在整個報社的價值——反映了最棒的海外報導,也反映了我們最竭誠的努力。這個獎項認可了我們新聞攝影的水平與《紐約時報》報導的總體水平是一致的,而時報的報導是全世界最好的。」

這是《紐約時報》第二次把普立茲獎同一年的兩個攝影獎項全都收入囊中。2002年,《紐約時報》憑藉15名攝影師對2001年9·11事件的一組攝影報導贏得了突發新聞圖片獎,同年的專題攝影獎頒給了《紐約時報》的五名攝影師,他們因9·11襲擊後,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拍攝的作品而獲獎。

《紐約時報》還在2009年因為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報導贏得了普利茲國際新聞報導獎,希克斯是獲獎團隊中的一員。他曾榮膺無數國際獎項,包括2006年全球年度圖片獎(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年度最佳報紙攝影記者獎。

  希克斯說:「以這種方式得到肯定讓我不勝榮幸。它也提醒我,不管發生在多遙遠和多偏僻的地方,這些事件都會獲得關注。此外,全球各地的攝影師在奔赴危險地域時所承擔的風險,也得到了大家的承認和回饋。」

希克斯出生在巴西,在康乃狄克州韋斯特波特長大。他曾受僱於克裡斯·洪德羅斯(Chris Hondros),為俄亥俄州報紙《特洛伊每日新聞》(The Troy Daily News)工作。2011年4月,洪德羅斯在利比亞做攝影報導時身亡。現年44歲的希克斯還曾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威爾明頓晨星報》(The Wilmington Morning Star)供職。

  希克斯住在奈洛比,商場襲擊案發生時,他距離案發地點只有幾個街區之遙。隨著襲擊事件的發展,他和搜索襲擊者的安全部隊一道進入了商場內。在當日晚些時候接受「鏡頭」(Lens)博客的採訪時,希克斯描述了當時的場景。希克斯曾報導過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他是2011年在利比亞被綁架並受到殘酷虐待的四名《紐約時報》記者之一。

  他說:「當時我的視野很清楚,可以看到商場裡倒著多具屍體,有些倒在一起,是在咖啡店裡吃午餐的時候被擊中的。不論你看向哪裡,屍體似乎無所不在。」

  拍攝奈洛比商場發生的襲擊事件,危險程度達到甚至超過了阿富汗戰爭。在商場裡,他必須思考自己站在何處,要拍攝什麼內容,要在自己和槍手之間設置哪類障礙物。

  「此次襲擊就是對手無寸鐵的平民赤裸裸的謀殺。」希克斯說,他曾在職業生涯中拍攝過許多暴力場景,包括發生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索馬利亞和蘇丹的衝突。「這不是戰爭。這些武裝分子走進商場,殺害平民,殺害他們一路上遇到的任何人,連婦女兒童也不放過。這不是典型的戰爭。」

  希克斯幾乎每天都會經過那座商場,現在那裡布滿了彈孔,裝上了板子遮蓋。他說,每一次,那裡都會讓他回想起當時襲擊的場景。雖然此類事件會在短期內吸引全球的關注,而後往往會被大多數人遺忘。

  他選擇要儘可能多地銘記。

  「在你自願前去報導一場衝突,或者在恐怖襲擊發生時進入韋斯特蓋特商場(Westgate Mall)之後,你會對當時經歷念念不忘,我不認為應該忘記。我想把那段記憶隱藏起來,忽略那些你曾拍攝過的、在恐怖環境下遭受不幸的人們,是對他們的一種不尊重。你不能忘記發生的那些事,否則對他們所有人都是一種虧欠。一旦你目擊了這樣的事件,它就會融入你的記憶,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今年34歲的哈納憑藉對傑夫·鮑曼(Jeff Bauman)的圖片報導贏得了普利茲專題攝影獎。鮑曼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中失去了雙腿。哈納在長達兩個半月的跟拍過程裡,追蹤著28歲的鮑曼的生活,記錄下了他備受煎熬的狀態,以及他和家人及女友在一起的時刻。

  炸彈引爆時,鮑曼正在馬拉松比賽現場為他的女友埃琳·赫爾利(Erin Hurley)加油。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攝影記者查爾斯·克魯帕(Charles Krupa)拍下的一張照片生動地記錄了爆炸發生後不久,鮑曼坐在輪椅上被推離現場的一刻。這張照片成了當天流傳最廣的照片之一。

  
 哈納當天傍晚到達波士頓報導爆炸後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和記者蒂姆·羅漢(Tim Rohan)等人一起合作。羅漢最近剛剛結束了在《紐約時報》的實習。

  今年24歲的羅漢認識鮑曼一家,在他撰寫的《終點線之後》(Beyond the Finish Line)一文中,詳細記錄了鮑曼的恢復過程。這兩名記者與鮑曼一起度過了許多時間,有時候在沒有其他訪客的時候會和他一起打電子遊戲。

  羅漢去年接受了「尼曼故事板」(Nieman Storyboard)網站的採訪,他在接受採訪時描述了哈納開始用圖片記錄這個故事時發生的事情。

  羅漢說:「最初的一周半過後,我們的攝影師喬希·哈納加入,他立刻融入了這個集體。每個人都喜歡喬希,所以他來了以後氣氛也變得輕鬆。這些人聚在一起恰到好處,讓傑夫感到自在,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對哈納來說,目睹鮑曼痛苦的康復歷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什麼時候應該停下來——明白對一些特定的時刻要存有敬意,讓這樣的時刻不受快門聲音的打擾而獨立地存在。就是知道什麼時候拍照是在消費痛苦,什麼時候對故事是必要的。」

  哈納常常帶著四臺單眼相機,兩臺專門用來拍攝視頻,兩臺拍靜態圖片。他每天也會拍攝一些視頻。由哈納、凱薩琳·斯潘格勒(Catherine Spangler)和羅漢製作的視頻獲得了最佳新聞攝影獎(Best of Photojournalism)的一等獎和全球年度圖片獎多媒體特寫故事的二等獎。

  和希克斯一樣,哈納也提到了大眾記憶時間長短的問題。

  「我的擔心是,人們會忘記像這樣的悲劇事件,」他說。「讓人們注意到倖存者正在經歷的一切,以及他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從而幫助他們,這十分重要。」

  哈納之前曾在《財富》(Fortune)為麥克納利效力一年,2004年麥克納利帶他一起加入了《紐約時報》。哈納在2009年共同創立了「鏡頭」博客。他目前為《紐約時報》專職攝影師,也是攝影技術方面的資深編輯。

  在《紐約時報》,哈納在圖片的使用和展示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包括開發出一部背包大小的傳輸設備,可以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即時傳輸圖片,並在幾分鐘內傳上網。他一直小心地保護了這項技術優勢不被競爭對手超越。

  哈納10歲時開始拍照,在舊金山讀小學時,就曾在哈維·米爾克社區暗房(Harvey Milk Community Darkroom)裡花去了大量時間研究攝影。1995年15歲時,他開始在製作了《生命中的一天》(Day in The Life)系列圖冊的公司實習,在那裡他遇到了麥克納利,以及《紐約時報》圖片部副主編米根·盧拉姆(Meaghan Looram)。

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他學習符號系統。這一學科融合了計算機科學、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也是校報的圖片部主編。畢業後,他為了拍攝一部圖片紀實項目,搬進一個拖車公園,住了五個月,然後他去了《財富》雜誌和麥克納利共事。

  哈納拿這一項目申請了普利茲的專題攝影獎。他知道對《紐約時報》來說,提交哪些作品來評獎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特別是這一年湧現了如此多的優秀作品。一開始,他沒有考慮要評獎,但朋友們紛紛鼓勵他參加。

  今天,站在編輯部各位同事面前,他終於實現了他在灣區時的童年夢想。

  「自從我拿起照相機,就會細讀《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上的署名,努力琢磨這些攝影師是怎樣的人,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其中之一,這是我自那時起就希望此生能夠實現的夢想,」哈納說。

  今天,他已是他們中的一員。

文章來源: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 END ◆

合作、聯絡、獲取授權等請發送郵件至:baishuo789@qq.com 或 QQ:2020959494

相關焦點

  • 防彈少年團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阿米們看到第幾張你淚目了?
    可想而知這個組合能夠火是多麼不容易,Bigbang的背後有YG,EXO的背後是SM,我們的防彈少年團剛出道的時候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當然現在有我們阿米在身邊守護!防彈少年團BTS的《I need U》獲得MTV The show 出道以來的第一個一位,這個一位真的太不容易了.
  • 瞬間定格,故事未了,每一張照片都是「回憶殺」!
    本次攝影展以「故事未了」為主題,向廣大攝影愛好者徵集畫面具有故事性的照片,透過照片看背後的故事。一張山頂日出風光照的背後或是勇者攀登的故事,一張開懷大笑的人像照片背後或是奇妙相遇的故事,一張紀實新聞照背後或是見證歷史的故事……藉此次攝影展讓攝影者將照片背後一些或珍貴、或遺憾、或驚喜的故事「說」出來,讓攝影者和欣賞者進一步體味用鏡頭捕捉生活的魅力。
  • 「華晨宇」極其珍貴的十一張「老照片」你知道每一張的故事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華晨宇」與「她們」的合照,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來重溫一下。照片就不按照時間的先後排序了(畢竟我年紀大了,記不太清了),翻到哪張就寫哪張了。很美的一張照片,我只能用美來形容了!NO.5 華晨宇和關曉彤華晨宇秒變何書桓與關曉彤重演月臺相逢畫面。
  • 「曬全家福得全家福」每一張照片背後,都在講述一段故事~~
    拍攝於1976年,爸爸、媽媽和我。這是我們家唯一一張上過水彩的照片。(照片主人/趙降龍)1982年(爸爸,媽媽,姐姐)姐姐出生後的第一張照片和2012年30年我們家的滄桑變化(照片主人/亞楠)爸爸,媽媽,姐姐,哥哥 , 這是我們家的第一張合影照片,1988年我還沒出生(照片提供/ 洋洋)
  • 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個震撼心靈的故事!
    每次看到這張照片都很難受▼@愛笑的文彬帶你逆襲:真的哭了,高溫的天氣,微薄的收入,生活不易。▼@慈禧愛雀斑:媽媽上班的時候因為機器故障把中指和無名指切斷了直接掉下來為了瞞住千裡之外的我故意發出去玩的照片給我還跟我說「家裡一切都好」我看不見的是衣服遮蓋下早已不健全的手
  • 你手機裡的每一張照片, 都是折翼的電影海報!
    點擊上面藍字 ▲ 訂閱▼「大神,幫我P個照片」看到這樣的話題就能想到接下來被P的照片一般都是惡搞
  • 5年拍攝5萬多張照片他用鏡頭講述鄭州公交人的故事
    「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是一個故事」,這是張志強對照片的理解。因拍下同事喝水照片,他成了「攝影師」2015年夏季的一天,室外氣溫直逼40攝氏度,21路車長黃俊傑跑完一趟車回到場站,直接衝到調度室旁的水池邊,洗了把臉,一口氣喝下整瓶礦泉水。
  • 照片背後講不完的故事:真實情感瞬間的迸發
    一個真實的瞬間,就是一個故事。 這張令人心碎的照片也讓人不禁為孩子和他家人的命運擔心。所幸的是,照片自刊出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收到了民眾給小男孩的7000美元捐款,算是彌補了他的損失,也給了阿拉德——照片的拍攝者一絲慰藉。
  • 2020《照片背後的故事》欄目彙編
    2020第6期《照片背後的故事》     《 愛的路上 》                   —— 故事講述人:陳維東2020第9期《照片背後的故事》                《失落的美餐》        ——故事講述人:李方豫
  • 一張經典照片背後還有很多經典照片:馬格南大師的接觸印相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我們的故事是從昨天結束的這張照片開始的,這是切·格瓦拉最有名的照片之一,它的拍攝者是Rene Burri是一位著名的世界級攝影大師,然而,一種由接觸印相所保留下來的資料告訴我們,這只是Rene Burri一大堆照片中的其中一張。
  • 2019 ——那些照片背後的警察故事
    「用本土方言現場演繹典型案例,能夠迅速拉近和群眾的情感距離,再通過花兒小調慢慢解讀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重大意義和背後的法律知識,深受大家喜愛。」祁凱玉高興的說。截至目前,海東共打掉黑惡勢力23個,其中,涉黑組織1個、涉惡集團4個、惡勢力團夥18個,破獲刑事案件13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86人。
  • 日本「頂級美女」寫真照,清純好看,每一張照片都性感漂亮
    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日本「頂級美女」今田美櫻的寫真照啦,可鹽可甜的她清純好看,每一張照片都超漂亮的哦
  • 這58張高清照片,真實記錄了我們正在經歷的2020
    照片是什麼?是時代的記憶。記住我們如何度過這個冬天。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一切,或苦痛,或感動,都是人間真實。我們之所以讚頌勇氣,是因為我們人類總是在明知風險的時候仍然選擇做我們該做的事。那個有點魔幻的2020年,值得永久銘記。文案丨烏託邦運營丨李廣博 盧月麗 李婧琨
  • 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Patrick Zachmann的身份探尋
    這位瑪格南攝影師和我們分享了這本書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這張照片講述著怎樣的故事?一個虔誠的猶太小孩正看著畫框外的東西——我不在乎他在看什麼——他臉上的表情非常緊張。我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某種恐懼,好像那裡發生了什麼嚴重的事情。與此同時,一個嚴肅的成年人專注於其他事情,也許是他的錢包,我猜是在翻找硬幣來支付一些東西。
  • 13張看起來很普通的照片,沒想到背後卻隱藏著驚人的秘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照片便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或許正是因為照片源於生活,更記錄下了生活的各個美好瞬間,照片才變得更加有意義。早在1826年,世界上的第一張照片就出爐了,是由法國一名科學家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在他的家裡面拍攝的,拍完照片還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在Le Gras的窗外景色》。
  • 你還在用拍立得列印照片,現在我們都直接列印視頻了!
  • 照片背後的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近日雲南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圓滿落下帷幕會上雲南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紛紛為民建言為更好地提出意見建議代表委員們背後都做了哪些工作讓我們通過他們手機裡的照片聽一聽照片背後的履職故事△楊陽正拿著一盒中成藥與醫生溝通交流。(受訪者供圖)這張照片拍於2020年9月1日,地點是雲南省雲縣中醫院。圖中穿米色風衣、留著齊耳短髮的是省人大代表、臨滄市臨翔區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陽。照片中,她正拿著一盒中成藥與醫生溝通交流。
  • Marta Bevacqua丨有故事的照片
    她的人像作品光線和色調略帶黑暗風格,注重通過照片講故事、展現內心的情緒。Marta Bevacqua 雖然年輕,卻有長達7年的職業攝影經歷,她作品的靈感大都來自於書籍,然後再用攝影去闡釋她心中的那個世界。
  • 貓眼評分9.4的《金剛川》,其背後究竟有什麼歷史值得銘記?
    電影由張譯、吳京、鄧超等主演,但是今天想跟大家講的不是演員陣容有多強大,也不是電影手法的製作及其真實性,而是想和大家探究探究電影《金剛川》背後真實的歷史故事。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這樣的殘酷戰爭,這樣的無畏英雄,絕對值得被中國的歷史所銘記。而放眼中國的歷史,我們不難能想到很多這樣的英雄事跡,比如黃繼光炸碉堡的英雄事跡,在面對無數槍林彈雨,在面對自己身上的千瘡百孔之時,黃繼光的身體已經完全沒有了知覺,但是卻用盡最後的一絲意志向敵軍碉堡丟出了決定逆轉的手雷,扭轉了戰爭的局勢。
  • 電影《愛與黑暗的故事》| 關於夢想實現之後的愛與銘記
    之所以會產生這個念頭,是因為他那本在2002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其中最富悲劇性的情節就是他那年輕又充滿夢想的母親範妮婭在他十三歲那年因為抑鬱症在特拉維夫自殺。雖然奧茲終還是把這件大概影響了他一生的事情講了出來,但卻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沉默之後。這半個世紀的沉默不是遺忘,反而是一種深沉的愛與銘記,是時間對記憶的萃取與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