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寧婧報導
2月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136人出徵武漢。在這136人中,年齡最小的馳援醫療隊員是出生於1997年的眼科護士陳嘉儀。
在武漢,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房,共有50張床位,這是陳嘉儀工作的病區。陳嘉儀表示,每天的工作時間是輪班制度,一般是進入艙內4小時,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0:00;0:00~8:00。
「因為每次穿脫防護服就需要20分鐘,所以我們都會提前到醫院進行準備。」陳嘉儀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醫療隊隊員們在艙內的合影
當記者問道入艙後具體工作內容時,陳嘉儀表示,每天的工作包括收治轉運患者,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徵,為患者提供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遵醫囑進行各項治療,包括靜脈輸液、皮下注射、鼻飼、計算病人每天的出入水量等等。
「除了專業工作之外,我還負責病人的生活照顧,比如幫病人倒水、發飯、收拾餐盒等;遇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需要每2個小時幫他翻身一次,觀察他皮膚完整情況,避免發生壓瘡;還要幫忙餵飯、吃藥、換紙尿褲等一些瑣碎的生活護理。」陳嘉儀進一步說道。
醫療隊隊員們互相在防護服上寫名字方便認出
在這場特殊的戰「疫」中,白衣天使們「用生命赴使命,用生命守護生命」。在這支龐大的隊伍之中,青年醫務人員是一線抗「疫」戰場上一支活躍的力量。
當記者問道在醫護工作中遇到過最艱難的事情時,陳嘉儀說:「因為我工作經驗比較少,也沒有感染科的相關經驗,所以進入隔離病房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我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一發生變化就要立刻通知醫生對症處理,所以在艙內的4個小時必須投入12萬分的精神。我們病房一共50張床位,有時候病人會一起打鈴;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我也無法像平時一樣小跑,只能盡最快的速度解決每一件事。」
醫療隊隊員們在入艙前的合影
陳嘉儀表示,在醫護工作中醫患之間也有很多暖心的事情。有的年紀大的病人只會說武漢話,所以在溝通方面需要花較長的時間;這時候年輕的病人主動變成醫患之間溝通的橋梁,貼心地將護士的話轉述成武漢話方便交流,提高了大家工作效率。一些患者在空閒時也會互相交流,增進感情。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小姐姐,我知道你們的年紀可能比我要小,所以真的非常感謝你願意來武漢幫助我們!等打敗病毒,歡迎品嘗我們的熱乾麵,欣賞盛開的櫻花。」陳嘉儀笑著說道。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產經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