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滬豫青春同行交流合作計劃
▼
2019年是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如何把希望工程辦得更好?近三年來,河南、上海兩地共青團聯合,以希望小學為平臺,匯聚多方愛心力量和智慧,共同探索出新時代公益助學新模式,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玩偶、繪本、手鐲、掛件……
12月21日下午1點,「不忘初心 攜手同行」2019年度公益義賣活動現場,復旦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學生鄭然和姚姝含,早早地就把「愛心攤位」收拾整齊,待客光臨。
鄭然說:「江灣書院的老師給我們講過,要在河南鶴壁援建一所小學,讓那裡的學生也能有大操場、大食堂,還可以上電腦信息課,鼓勵我們參加義賣活動。」一同參與義賣的,還有愛心畫廊上,江灣書院師生的百餘幅書畫作品。8歲的姚景凡特意為這次活動畫了一幅畫,一隻白兔和一隻黑兔依偎在一起,旁邊襯託些許青草點綴,特別溫馨,取名為《相伴》。這是在共青團上海市委、共青團河南省委聯合指導下,以及楊浦區教育局、共青團楊浦區委等單位的支持下,江灣書院連續三年舉辦的公益義賣活動。愛心人士張先枚每年都會出資購買畫作支持教育公益,他說:「教育是國之大計,能夠為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事業做出一點貢獻,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12月21日下午3點,現場愛心義賣落下帷幕,愛心款項再創新高,70.33萬元。這筆愛心款,將全部用於河南濬縣石橋希望小學的建設和後期教育投入。上海、河南共建希望小學,這是兩地共青團聯合,在希望工程轉型期探索實施的公益助學新模式。
2019年是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時指出,進入新時代,共青團要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河南希望工程實施以來,已累計捐建援建希望小學970餘所,捐建希望書屋、希望體育室、希望音樂室等2萬多個,資助貧困家庭大、中、小學生31萬餘名。
如何把希望工程辦得更好?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在《希望工程三十年回顧》中給出了答案:「隨著大環境的變化,希望工程要隨之進行革命性轉型,即由青基會系統執行的『公益項目』轉為青基會系統管理的『公益平臺』。」 在他看來,「希望小學平臺」和「大學生平臺」就是公益平臺的具體實現形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希望工程逐漸邁入解決貧困青少年教育的發展性需求,即「錦上添花」階段。康曉光認為,這時候單靠一個中心來發現、了解需求,設計方案,是做不到的。客觀上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多元化的力量來參與希望工程、回應希望工程的需求,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來。
這一點,在上海、河南共建的濬縣石橋希望小學項目上得到印證。
舊的石橋學校已經拆除
張迪原先就讀的石橋小學,磚瓦教室已建成28年,房頂多處露天,被列為B級危房。2016年學校曾用彩鋼瓦將屋頂翻修,但依然抵擋不住成群的麻雀在教室築窩。去年9月,新學期開學時,張迪和25名學生不得已前往離家3公裡的濬縣屯子鎮周村中心校讀書。其實,就在張迪飽受麻雀困擾時,一場上海援建河南的教育專項幫扶活動已展開。2017年12月31日,滬豫兩地共青團聯合,由江灣書院主辦,舉行首屆「點燃希望 傳遞愛心」大型公益義賣活動,拉開兩地共青團聯合助力青少年成長序幕。2018年,河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經過篩選,將石橋小學列為上海援建目標學校。學校的建設得到了上海愛心人士的多方支持,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前期實地調研,今年春天,校舍整體規劃設計完成。副院長江浩波說:「考慮到學校所在地的淇河文化以及濬縣當地傳統文化,我們特意選擇傳統書院風格,青磚白瓦,迴廊設計,極富古韻,還與江灣書院文化一脈相承。」上下兩層的標準教室、宿舍,200米標準操場,特色美術教室、音樂教室,讓張迪和同學們無比期待。考慮到石橋希望小學將來會成為上海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設計師還藉助學校周邊現有農田,設計特色種植基地,為學生們的自然實踐開闢第二課堂。硬體設施完善後,張迪期待的「音體美」課程資源也得到解決。今年8月25日,石橋希望小學項目動工儀式上,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局、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以及著名鋼琴家顧劼亭的藝術工作室,現場捐助了各類優勢教育資源:特色網課、音樂課程、千餘冊圖書……這讓張迪也能享受到與上海小夥伴同樣的教育。明年9月1日,張迪和在外校就讀的200多名石橋村學生,就將搬回新學校。彼時,在善化山和石橋蓄水大壩的環繞下,煥然一新的石橋希望小學將矗立著迎接他們的回歸。校舍有了,課程有了,如何幫助鄉村青少年徹底擺脫「精神貧困」?這成為兩地共青團合作中又一重要議題。12月21日,張迪作為石橋小學學生代表,在愛心展演現場與上海學生一起宣讀《益起成長 書寫人生》約定書,和與會領導共同啟動「助力鄉村振興——滬豫城鄉青少年益起成長計劃」。這是繼「豫滬少年夥伴計劃」、「新時代·滬豫青春同行交流合作計劃」之後,共青團上海市委、共青團河南省委聯合實施的第三項活動計劃。《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曾指出「不斷拓展教育扶貧的新領域和新內涵,是希望工程的新追求。扶貧要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才是激發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豫滬兩地共青團聯合,以沿海帶動內陸、東部帶動中部、城市帶動鄉村,以希望小學為平臺不斷精耕細作,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遊學、成長結伴,正讓越來越多的鄉村青少年收穫成長,進一步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去年6月,16名河南修武縣學生作為「豫滬少年夥伴計劃」成員,來到上海,與江灣書院學生一起寫毛筆字,讀古籍背詩詞,去新江灣城採風寫生。修武縣雲臺山鎮中心學校的學生馬燦燦在模仿老師完成銅錢草的勾勒後,感慨地說:「因為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雖然家鄉雲臺山風景秀美,但從未體驗過寫生繪畫的樂趣。」馬燦燦在上海領略大都市繁華魅力時,江灣書院組織25名學生來到河南,在淇水詩苑,沿著「詩經裡的河」淇河一路品詩賞景;在中國著名泥塑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猴張」的指導下一起了解和學習泥塑……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他們大開眼界。
共青團河南省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石橋希望小學的共建模式有望進行試點複製,不斷深化兩地共青團合作交流,發揮上海、河南兩地比較優勢,弘揚上海開放、創新、共享精神,結合河南文化、人口、區位特色,建立滬豫共青團和青年工作長期、緊密、全面合作關係,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兩地共青團和青少年工作事業高質量發展。
其實,愛心展演候臺時,與身邊熱鬧活潑的小演員相比,張迪顯得有些安靜,但在滬豫共青團聯合助力下,張迪漸漸明白,他那「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夢想已不再遙遠。不忘初心,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