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竇唯還是丁武,或者其他搖滾老炮,都是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對世界的看法,丁武傾向於汲取文化營養,用自己獨到的視角體會世界,書寫在激昂的樂曲中。
首張同名專輯徹底詮釋了唐朝在那個年代,所爆發的吶喊是如此契合社會需求,成為內地金屬樂的代表。
第二張專輯《演義》,個人是最喜歡的,正如前面所說,丁武用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搖滾、迷幻風格樂曲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搖滾曲風,嚴肅的思考是這張專輯的特色,百聽不厭。
可用兩個字概括:骨感。只可惜混音的失敗讓樂迷聽不出分層的音軌,實在可惜。
很多樂迷曾奢望他們會重新灌制此唱片,但那只是一廂情願。
第三張專輯《浪漫騎士》曾讓人眼前一亮,也彌補了上一張專輯的失敗,製作非常精良,吉他手老五也為此專輯回歸樂隊。
縱觀整張唱片,總是音樂感覺在延續夢回唐朝的輝煌,可惜時過境遷,讓人體會到了心有餘而力不足。之後的專輯不再評說,丁武一直試圖不斷的理解世界,再用自己所學所想,融會貫通,以搖滾的形式表達他的成果。
竇唯正好相反,是通過自己不斷迸發的靈感,染指這個世界,希望能留下一些能感動自己的作品。若有人懂,甚好,若沒有,無妨。
他像一個精靈,敏感而收斂,生怕多浪費一點情緒在這個世界,因為那些所謂真的東西都不在世界裡,只應該屬於自己。
每每釋放一個「觸角」,觸碰到客觀,竇唯總會彈回去,以最短的時間瞬間體會了「觸角」與現實接觸的感受,內化成作品,表達出來。
從《幻聽》開始,竇唯的風格越來越趨向於嘗試未知領域與自話自說,建造著屬於自己的保護層與完美世界。
直到現在,這個完美世界已經有了硬硬的外殼,它不再需要任何人的點評和褒貶。
而竇唯也愈發的安靜,那個敏感的「觸角」反倒不再敏感,成了竇唯的老夥伴,一起相伴一起笑看人生。
如果你問竇唯一些事情,他總會說:不一定。過去的不一定是敏感而答,現在的不一定則是真實的寫照。
終於說到張楚,為什麼要先說他人,因為上面二位已經是圈子的標誌,現在丁武享受著教女兒畫畫、沒事練練太極的老年人生活;
竇唯對於面對大眾這個事情,也更加平和,況且兩個女兒也都小有成績了。
父親的現實角色讓他與純粹的內心,有了一個緩衝,現實與心靈不再非黑即白,而是有了灰度。
而張楚呢,不向外尋找,也不向裡探索,他是一面鏡子,或者說是一個三稜鏡,金色的陽光照過來, 總能變成彩虹。
這就是張楚,如果凡人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他會化作三稜鏡告訴你,其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所以他不是仙,也不是大師,只是自然的反射。
想做到這點實為不易,佛教講究行中道,其實這個中道是個理想狀態,修行一生都不一定達到這個狀態。
恰恰張楚天生就是個中道的生靈,遠離喧囂,獨自享受著陽光雨露,吐故納新。
記得在2006年,看過一個魯豫訪談張楚的角色,魯豫去了張楚的出租房,裡面的乾淨整潔讓人驚訝。
一個意外的鏡頭讓我熱血噴發,魯豫好奇張楚作曲的小樣是什麼風格,其實作為觀眾的我也非常好奇,張楚打開電腦,播放了一段正在製作的電子旋律,短短十幾秒,坐在身邊的夥伴在屏幕前咧嘴笑了,這十幾秒的旋律,張楚瞬間把環境裝扮成純真的年代,讓人真正的開懷,如沐春風。就是這種感覺,定格的畫面依然令人感動。
1987年11月到1991年期間,張楚開始了他的北漂,與所有來北京的人一樣,抱著的是理想,吃著的是苦果,喝著的是辛酸。
張楚首張專輯《一顆不肯媚俗的心》,是純粹搖滾的嘗試,對於一個年輕人,可能用最當時最前衛的搖滾表達自己,是最直接的,專輯有一首《將將將》贏得很多人的喜愛,主打歌《西出陽關》也是口口相傳。
《姐姐》是張楚在同學的宿舍裡完成的,最終這首歌被收錄在《中國火I》中,作為專輯的第一首歌曲,《姐姐》一鳴驚人,紅遍大江南北,張楚的名字開始與搖滾圈的一線樂隊比肩。
1994年,也是張楚搖滾事業的巔峰。富有詩意的《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一鳴驚人,整張專輯無一例外,搖滾樂迷全部買帳!
1.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民 2.冷暖自知 3.螞蟻螞蟻4.和大夥去乘涼
5.愛情 6.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7.蒼蠅 8.趙小姐 9.廁所和床 10.光明大道
十首歌曲十種味道,如果說《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們》是羊肉泡饃,那麼《冷暖自知》就是褲帶面,有的作品辛辣,有的作品涼快,也有的作品暖胃。
那個年代,很多男孩子追女孩為了表現自己的文藝範,常會問你聽過《姐姐》麼?
女孩卻回答道:「我聽過《螞蟻螞蟻》」,邊說邊還就哼唱起來。
1998年,張楚的第三張專輯《造飛機的工廠》發行,本以為可以繼續之前的輝煌,但是被很多說張楚快「死」了,其實個人感覺樂迷的意思是張楚的創作可能枯萎了。
個人觀點,整張專輯其實不乏優秀作品,《卑鄙小人》的尖銳刻畫,《老張》、《結婚》等作品的表達,還是保持了他的製作水準。
之後的作品確實慢慢遠離了人們的視線,主流的音樂文化娛樂味道越來越濃,同時日本和韓國新派的組合也紛紛在內地發展,可以說是百家爭鳴。
直到2014年新專輯《清楚》上市,那時很多當年的樂迷也是拉家帶口的歲數了,所以也沒有很多機會與朋友分享音樂心得,況且在一起聽歌的夥伴,見面的機會都很少,也不可能見面就聊搖滾,畢竟搖滾的心已經被殘酷的生活洗禮著,雖然還在,只是埋得更深了。
懷著好奇的心聽了《清楚》,一股清新的暖流沁人心脾:
山谷盛開的玫瑰花
海邊微笑的瞭望它
心中重複的那句話
是遠去的浪花
就是這個範兒,過去的奔走相告,已經變成了現在的獨自欣賞,也是一種孤獨的快樂。
直到今天聽了《自信心》,才幡然醒悟。這就是張楚,他的確應該如此自信。
張楚自己定義的自信:「穩定的核心價值,以及不斷成長的能力。」
說的好,張楚根本就不是在寫音樂,他是在修煉,音樂只是修煉的手段。
對於自然界,他希望一切生命能夠不受外界約束的自由生長,展現它們繁衍、生存的本能,這也體現了他被「魔巖三傑」稱呼,囚禁了20載的回望。
如果三稜鏡沒有七彩光的輸出了,它的確就沒用了。而張楚是自信的,是他永遠在調校著,將自己調校到最自然的狀態。
張楚說,他相信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力,能做到自我調節。
《自信心》唱出了生命的顏色,同時能感覺到張楚的理性。
如果說丁武演繹出了中國新搖滾的道骨仙風,那麼竇唯則將音樂培育的越來越有禪意和出世。
張楚呢,還是那個審慎又理性,充滿自然哲學色彩的音樂詩人。
新柏拉圖主義的藝術家普羅太那爾斯說:詩人描寫事物的美不是材料美,不是描寫對象美,而是他投入的心血還有想法,通過投入他的作品,一切來自於他們為之投入的心機。
然而這裡一語道破了詩人寫詩的主要的真相。
如果總結出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1、詩人要好學,還要博學。
2、不能脫離生活。所有的創作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任何思考的基準都是現實主義,通過抽象把具體意象化成對應的文字;
3、必須能在歷史的滄桑中看清事物的本質,不斷輸出思考。
4、必須能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蹉跎,能堅持真理。
5,詩人要懷有一顆博大的愛心。
6 詩人要有純真的童心。
7 詩人要善於對生活做精細的觀察。
8 詩人要善於打破陳舊的思維定式。
9 詩人要善於利用潛思維,潛意識,白日夢等技巧,詩人的狂放,瀟灑等特質也來自於此
《自信心》整張專輯是以電子樂鋪成的,這種方式感覺更能詮釋張楚的天馬行空與自然的流露。
每個作品相對獨立,但是整體都是一個味道:純真。
如果你感覺自己像在陽光燦爛的草坪上懶洋洋的躺著,雖然是白天,依然可以看到流星;
雖然是夏天,依然感覺飄來的落葉,這就是張楚給人的味道。
所以張楚的作品很簡單,它就像一個自然之物,別人怎麼欣賞可以隨意,絕不會主動討好或者宣揚,聽與不聽,它就在那裡。
閒來無事,悠哉聽著張楚《自信心》將文章一氣呵成,很是爽快。
旋律的行雲流水能夠給人瞬間的啟發,耳朵裡穿梭著各種電音,也時刻敲擊著自己的神經元;
舒緩的過程又讓人放下急躁,寫到哪裡算哪裡,聽到哪裡算哪裡。更不用等待下一個音符,前面給出的韻律足夠展開想像。。。。。。不想困意來襲,昏昏沉沉仿佛夢到了《紅樓夢》片段:
卻說那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
誰知此石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
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日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異,來到這青埂峰下,席地坐談。
見著這塊鮮瑩明潔的石頭,且又縮成扇墜一般,甚屬可愛。
那僧託於掌上,笑道:「形體倒也是個靈物了,只是沒有實在的好處。須得再鐫上幾個字,使人人見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後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那裡去走一遭。」
希望,張楚好好做自己那塊質樸無暇的「石頭」,祝張楚好運。
圖片來自於網絡 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好文請關注,一定讓您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