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後臺留言的增多,吳醫生發現在消化內科的問診中,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暗號」。比如只要說「除菌」,多數情況下指的是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說到「吹氣」,指的就是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不過有的時候,如果不太了解這裡面的約定俗成的話,就可能鬧出來烏龍。比如「反流」這個詞。
此「反流」非彼「反流」
一位患者曾經以反酸、燒心為主要症狀來找吳醫生看病,跟我說之前醫生給診斷了「反流」,想要再開點藥。我一聽反酸+燒心,還有「反流」第一印象就是我們約定俗成說的胃食管反流病,也叫反流性食管炎。不過在我看到他的檢查報告時我恍然大悟,原來他說的「反流」指的是膽汁反流性胃炎,雖然都有「反流」倆字,而且症狀也差不多,但是本質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而且在治療方案上也略有不同。
說起這倆反流,花點時間講講也挺有意思。咱們人體進食——消化的正常順序是食物從口腔進入食管,經由食管——賁門——胃——幽門進入十二指腸。胃是初步處理食物的器官,而十二指腸裡食物殘渣和膽汁會相遇繼續向小腸深處和大腸進發,完成消化。
在整個消化過程中,如果胃裡的內容物因為各種原因反衝過賁門到食管下段(甚至是喉嚨),就被稱為胃食管反流;如果膽汁和食物殘渣突破幽門的防守逆流到胃裡面,就叫膽汁反流。所以胃食管反流是賁門背的鍋,膽汁反流是幽門闖的禍。
膽汁反流性胃炎
胃食管反流病我們講過很多了,今天我們主要來聊聊另一個反流,膽汁反流。
在上一段文字中我們應該會掌握,膽汁反流性胃炎就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膽汁反流到胃內,引起胃黏膜損傷的一類疾病。由膽汁反流引起的不適一般表現為腹脹、腹痛、上腹部灼熱不適(燒心),同時也有反酸、噯氣、噁心等症狀,由於膽汁一般呈鹼性,也被稱為鹼性反流性胃炎。不知道大家對這個疾病了解如何,有研究表明普通人群做胃鏡檢查,有11.3%的人會被查出患有膽汁反流性胃炎,這個比例可不小。而隨著更多的研究推進,專家認為長期膽汁的刺激也會對胃黏膜的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甚至癌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如果身患此類疾病,也應該多重視,早治療。
其實在身體健康的人群中,膽汁反流也是存在的,我們稱之為正常生理現象。在餐後或者夜間,膽汁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部分反流進胃內,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幽門這個看門老大爺在繁忙的時候也做不到滴水不漏。不過如果胃竇-幽門-十二指腸抗反流機制減弱(看門大爺疏忽了),導致大量膽汁反流進胃內,那咱們的胃可就生病了。
(胃鏡下不同程度的膽汁反流)
最常見的膽汁反流人群就是做過胃切除手術的,尤其是切掉幽門側的,這種情況下膽汁反流發生的概率很高(我們會稱之為繼發性膽汁反流)。此外,如果我們胃功能失調,無論是病理性的還是功能性的,也都會引起膽汁反流。而原發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比較複雜,肝膽胰疾病、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精神心理、藥物等都可引起膽汁反流。吸菸、酗酒、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等可誘發或加重膽汁反流。
所以我們對於膽汁反流性胃炎治療的重點也就放在了如何避免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和促進消化防止膽汁過度逆流上了。
膽汁反流這麼治、這麼養
一般如果確診了膽汁反流,醫生都會給大家開三類藥,根據病情嚴重與否選擇如何搭配。這三類藥物是抑酸藥、促胃動力藥和胃黏膜保護劑,主要的作用就是抑制過多胃酸同時侵害胃黏膜,促進胃動力防止逆流,並且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有時候還會加用抑制膽汁分泌的藥物,這是膽汁反流特有的治療方案)。
不過吃藥並不是最根本解決膽汁反流的方法,吳醫生想跟大家說說,如果患有膽汁反流性胃炎,我們在吃藥之餘該怎麼去預防或者調理,畢竟胃病三分之七分養嘛:
1.如果曾經做過胃腸道手術,要嚴格按照醫生的醫囑進行後續治療和複查;如果存在膽囊炎、膽結石等膽系疾病,要積極治療,控制病情;
2.飲食調整很重要,要注意清淡飲食,避免吃油炸油膩食物,此舉會刺激膽汁分泌,加重病情;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濃茶、咖啡、巧克力、檸檬汁等都會引起幽門括約肌張力降低,要避免食用;
3.要注意生活規律,適當運動,保證睡眠,戒菸戒酒,保持良好心情並控制體重。
如果能夠妥善做到上述三點,再配合藥物治療,相信膽汁反流大概率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緩解,甚至達到治癒。
以上就是有一次小誤會引起的關於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相關介紹,這個病的發病原理和症狀表現跟胃食管反流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在治療上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切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