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和「1988」對標了!《以家人之名》解鎖了另一種爛尾模式

2020-09-04 北青藝評

本公號所刊文章,除特別說明外,均為原創

追國產劇的體驗就像一場「小賭」。即便押中了一部值得追的劇,有了精彩的開篇,還要準備面對可能爛尾的風險,經常要在「低開高走」還是「高開低走」的二選一中買定離手。前有動輒六七十集之長「精緻的爛劇」,觀眾通常要「熬過前幾集後面才會好看」,近期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則「解鎖」了另一種「爛尾的好劇」類型,「這部劇撐過前幾集,後面就難看了」。

「不以血緣定義家庭」、「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國產版《請回答1988》……當慕名而來的觀眾拆開《以家》親情溫馨的包裝,所見卻是一部《哥哥太愛我了怎麼辦?》的真人兄妹偶像劇。單方面被編劇撕毀了類型之「應許」和期待的觀眾,憤怒地發出如此感慨,「國劇若只有3集!何必兄妹談戀愛?」

對於《以家》來說:

從親情到愛情,到底為何不可呢?

因為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成為了彼此新的家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三兄妹,一同經歷,相互扶持,不因來時坎坷而沮喪,也不因前路漫漫而退縮。一邊是彼此認定相互珍惜的新家人,一邊是無法選擇關係淡漠的親生父母,進退兩難的困境如何選擇?這是《以家》寫在簡介中的劇情,「以家人之名相互治癒」是提供給觀眾的觀看期待。

「收養」、無血緣關係的家人,說起來也並非國產劇的創新命題。從《渴望》開始,劉慧芳收養小芳,到《情滿四合院》中「傻柱」何雨柱為秦淮茹養大幾個孩子,這類傳統家庭劇的書寫一直在延續,以一個聖人式的家長攏住一個家。另一方面,這樣的故事往往被標註上了某特定時代的「限定體驗」,所以在《情滿四合院》的討論區會有「80後謹慎打分,90後沒資格打分,00後看看就行,因為那個時代你們沒經歷過」的撕裂性要求。

若想要打通代際溝通和理解的壁壘,就得更新家庭劇的敘事重心。如果說,此前的主流家庭劇往往從家長的故事切入,這種自上而下的視角以苦情為底色,也為故事注滿了犧牲和感恩的教化味;那麼,《以家》補上了孩子的視角,翻出「養育孩子就是購買奢侈品」的一重現代意味——當然,「奢侈」的滋味也包括「為人父母的內在報酬」、體味養育兒女過程的喜悅,情感上的體驗需要加粗描繪。

傳統的家庭劇書寫路徑通常是:家庭的「傲慢」之處在於寫在血液裡的「服從」,是不容拒絕的「為你好」,血緣的牽絆是一種強制性的「敘述」。父母無法定製自己的孩子,子女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家長。在成為「我」之前,「我」的故事已經內嵌於某個共同體的故事當中了,這正是家庭成員的歸屬感來源。而對於更年輕的「網生一代」而言,「我是我自己選擇成為的那個人」的個人主義話語更為強勢,比起交付給命運,他們更信賴自己的選擇。

換言之,故事的因果被置換了。打動他們的不是「因為是家人,所以我們共同經歷」,而是「因為我們共同經歷,所以是家人」。在這個層面上,《以家》在初始設定上解構了傳統家庭,重新定義了「家人」:家人之間的羈絆不一定是血緣,情感才是更深的羈絆——「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彼此愛護的人,一定可以。」

它甚至於大刀闊斧地刪除了母親在家庭內的身份,討巧地使用了一張時髦的「安全牌」——矛盾源頭是原生家庭之「惡」:大哥凌霄幼年認為是因自己的過失害死妹妹,後遭遇媽媽的冷暴力,被拋棄。小哥賀子秋被媽媽所辜負的人收養,過早學會了懂事、努力補償。編劇的選擇是將媽媽「趕走」,她們冷漠而自私地出走才能啟動整個故事的輪盤,就這樣把無血緣關係的兩位父親、兩個大哥和一個小妹湊成了一家人。

很可惜,靠媽媽事實上的缺席才能講出一個溫馨的家庭故事,《以家》與此前種種婆媳大戰的劇集的「厭女」內核並無本質不同。後者「母親當家」是臉譜化的重男輕女或是催婚催生,《以家》裡母親的塑造同樣讓家庭生活不得安寧。更是將母親這一符號和原生家庭的創傷粗暴地畫上了等號,凌母是凌霄的焦慮症肇因,而賀梅的行為也讓賀子秋變得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普通的親情故事講述幾乎不可能,更不用說《請回答1988》式平凡溫情的演繹了。

《請回答1988》

不難發現,國產劇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三十而已》的完美女性,她們不需要男性的生活才能更精彩,《以家》的優質暖爸,不需要女性才更貼心,無論哪種,都是同一套「瘸腿」邏輯:「性別不符,則雞犬不寧」。兩套故事就像是鏡像式存在,而片面的好和極端的壞,拎出某一性別作為推動敘事的工具人,透出的只能是編劇「偷懶」,也浪費了「家人」的設定。細品《以家》的劇本,就像是作文扣題一樣反覆強調:「我們是一家人」,可這樣的家人關係卻是「真空」的。

尤其,《以家》幾乎將熱點話題一網打盡:時下流行的「男媽媽」,兄妹戀,三角戀,原生家庭,躁鬱症、抑鬱症……然而編劇筆力有限,當所有問題都被拋出後,解決的辦法飄忽地轉向了談戀愛。高中畢業後,凌霄因為陳婷的原因去了新加坡,賀子秋則為了讓李海潮減輕負擔去了英國。此後,九年時間幾人幾乎無來往。鏡頭一轉,兩位哥哥先後回國開啟愛情線的副本,故事仿佛被「冷凍」的九年時間再次解凍。明晃晃地通知觀眾:因為沒有感情線的人生不值一提。

故事的進度條過半,觀眾後知後覺:原來親情都只是為男女主角的愛情線服務的,親生父母的搶孩大戰、硬生生被拆散的重組家庭,都只是為感情戲做鋪墊。所有可能展開討論的話題都被「發糖」蓋住了,然而即便是感情線,從兄妹的親情向愛情的過渡也極不自然,悸動的純情與「童養夫」缺乏分寸感的油膩也僅一線之隔。

如此的前後貨不對板,很難不讓觀眾想到被《下一站是幸福》的爛尾所支配的恐懼。想要討好兩種觀眾,既要親情又要愛情,然而抱著家庭劇期待進來的觀眾,被大量的戀愛情節所衝淡,而另一撥希望看到愛情劇的觀眾,則是看到了不及格的偶像劇。當《以家人之名》變為《以家人之名談戀愛》,既是戀愛狗血拖垮了一部好劇,也是一部奔著「爆款」去製作的劇集,在野心與實力之間「拉了胯」。

家人到底是什麼?

《請回答1997》這樣定義:是我出生以前就決定的關係,與我的意志不相關而決定的關係。真的麻煩又膩的關係,但是不能分的關係,所以一生是含淚的關係,就是家人。

《小偷家族》填上了一筆:不能選擇的是血緣,可以選擇的是親情。

《何以為家》為孩子發出籲求:孩子就應該是孩子本身,而不應該當成是「成為大人」的預備時期。

很可惜,《以家人之名》以後半截的跑題給出了無效回答,完成了一次失敗的價值「縫合」。

作者|韓思琪 編輯|羅皓菱

相關焦點

  • 媒體評論《以家人之名》:解鎖國劇新爛尾模式,網友:乾脆棄劇吧
    《以家人之名》迎來大結局,很多道友追劇到如今,表示對結局早就有了基本的判斷。還有更多網友表示不忍心看結局,因為太多劇都是到結局被發現爛尾,評分直跌谷底。不知道《以家》高開的評分走低後,能否在結局時守住眼前的7.1呢?
  • 尬吹卻爛尾的《以家人之名》根本不配和《請回答1988》相比?
    國產劇《以家人之名》剛開播時,網友的評論給予了厚望和很高的評價:「國內很少有這種樣的親情劇,終於有人拍家裡日常瑣碎關係了。看樣子套路非常酷似成為下一個《請回答1988》。」囿於國情的需要,很多國產劇都喜歡打著「以家人之名」來宣傳和標榜自己是最溫暖最溫情的家長裡短,可是演著演著就會偏離了預定的軌道,開始上演「以第三者之名」的狗血撕X和婆婆媽媽的爛事。
  • 為什麼尬吹卻爛尾的《以家人之名》根本不配和《請回答1988》相比
    國產劇《以家人之名》剛開播時,網友的評論給予了厚望和很高的評價:「國內很少有這種樣的親情劇,終於有人拍家裡日常瑣碎關係了。看樣子套路非常酷似成為下一個《請回答1988》。」囿於國情的需要,很多國產劇都喜歡打著「以家人之名」來宣傳和標榜自己是最溫暖最溫情的家長裡短,可是演著演著就會偏離了預定的軌道,開始上演「以第三者之名」的狗血撕X和婆婆媽媽的爛事。
  • 《以家人之名》:變質後的《請回答1988》?
    咱們一起看看,《以家人之名》到底做了什麼,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呢?讓人懷念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信任是一個大環境裡瀰漫的氛圍。就如同《請回答1988》第一集裡那樣,你給我一碗蘿蔔泡菜,我給你一筐土豆,你送來一盤海苔,我還你一籃橘子。最後沒有媽媽的阿澤和父親桌上,擺滿了鄰居們送來的飯菜。
  • 《以家人之名》CP大亂燉,評分暴跌,真的要爛尾?
    圖片來源:《以家人之名》官方微博近期熱播的《以家人之名》劇情更新過半,三小隻的感情線也開始慢慢浮現。請回答1988》這樣的經典來吊打和對標。圖片來源:《以家人之名》官方微博對於網友們的批判和吐槽,刨去營銷炒作的嫌疑,也可以看成是觀眾意識的覺醒,有助於促進國內電視劇生產模式的改進
  • 濃濃「咪蒙味」,《以家人之名》要爛尾?
    上半年,以《隱秘的角落》為代表,多部國產劇衝上口碑和流量的高峰,成為熱搜榜常客。進入8月份,《三十而已》收穫的132個熱搜餘溫尚存,另一部新劇《以家人之名》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握緊了爆款的接力棒。僅僅播出三天時間,《以家人之名》就開啟了霸屏。
  • 《以家人之名》口碑崩了 國產劇的「爛尾」套路何時終結?
    上半年,以《隱秘的角落》為代表,多部國產劇衝上口碑和流量的高峰,成為熱搜榜常客。8月份,《三十而已》剛剛收官,《以家人之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握緊了爆款的接力棒。自開播以來,《以家人之名》的收視率與關注度一路飛漲,牢牢佔據著觀眾們討論的中心。
  • 《以家人之名》,爛尾警告?
    接棒《三十而已》,「現實題材」劇集《以家人之名》開播後開篇8.5分,是名副其實的好劇。整部劇宣傳的是細枝末節的治癒系溫暖親情片,搞了半天是灑狗血show,頗有種披著現實的外衣講瑪麗蘇偶像劇的趨勢,網友吐槽是「以家人之名,行不軌之事」。
  • 被贊中國版《請回答1988》,《以家人之名》是下一部經典嗎?
    這個夏末,在湖南衛視熱播的《以家人之名》迎來大結局。這部劇集結了「少女專業戶」譚松韻,因《鳳囚凰》《下一站幸福》走紅的長腿小哥宋威龍,以及年輕戲骨張新成。1988》。》的爛尾,也在意料之中,因為這部劇的編劇就是《下一站幸福》的編劇。
  • 《以家人之名》也要爛尾?
    《以家人之名》前幾天剛剛上線的一部國產劇,總共四十集,目前更新到第六集,開篇8.6分。這場戲我邊看邊抹眼淚,感動於李海潮的善,感動於子秋的懂事,更感動於人與人間雖不是家人但勝似家人的愛與真實。《以家人之名》名副其實,好哭,好劇。
  • 《以家人之名》會是中國版的《請回答1988》嗎?
    和很多復字名兒一樣,李尖尖這個角色火了。但她可不是林有有等反面角色,而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少女,由30+的譚松韻扮演,出自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再加上劇情、道具、細節等都讓觀眾感到親切,於是剛播了4集就在豆瓣創造了8.6分的好成績。有人期待它能成為中國版的《請回答1988》,小編覺得這兩部劇還真的有點相似。
  • 《以家人之名》--結局為什麼被罵爛尾
    終於,《以家人之名》結局了。用一個詞形容它,就是:熱。從開播就搶佔了話題中心,到最後也是以屠榜熱搜的姿態結尾。高開低走,最終沒能逃脫爛尾的結局。這部劇,讓叔打臉了。從人人誇讚到人人難言,一般就是人設或者劇情崩塌、虎頭蛇尾、以及注水造成的。巧的是,這三點貫穿了《以家人之名》始終。
  • 《以家人之名》從黑馬走向爛尾,「三小無猜」能不狗血嗎?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上線之初,以黑馬的姿態衝進大眾視野,隨著劇情的發展,評分卻逐步走低,目前豆瓣評分已從開播的8.6分滑落至7.4分,而由於劇情顯現出的爛尾趨勢,評分還有進一步走低的可能。《以家人之名》開播後成為黑馬,其實並不算太意外。「沒有血緣的一家人」這種設定在國產劇裡本來就比較新鮮,再嵌入罕見的雙奶爸,三兄妹吵吵鬧鬧,笑中帶淚地互相扶持著長大。
  • 《以家人之名》聚焦家庭親情 堪稱國內版《請回答1988》
    更是模仿著《請回答1988》,開啟了「請回答1999」。劇中,當尖尖、凌霄、子秋三個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黑貓警長》之時,仿佛讓人回到了《請回答1988》的片場。1988》可以說是不能超越的神劇,有人說《請回答1988》是所有人嚮往的生活,雙門洞被友情、愛情、親情包圍著。
  • 《以家人之名》會成為下一個《請回答1988》嗎?期待
    《以家人之名》開播以來,豆瓣評分一路高升觀眾都能從劇中感到溫暖不同的是《以家人之名後面的劇情,希望不要靠兄妹戀引起觀眾的興趣希望不要走國產劇的套路,除了戀愛,就是狗吻戲希望儘可能多地去展示每個家庭生活細節就像《請回答1988》,去展現美好的親情
  • 《以家人之名》爛尾?國產劇為什麼逃不出「咪蒙味」
    進入8月份,《三十而已》收穫的132個熱搜餘溫尚存,另一部新劇《以家人之名》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握緊了爆款的接力棒。一打開《以家人之名》,發生在奇特的五口之家,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的成長故事,讓人有種看國產版《請回答1988》的親切感,家常、懷舊、溫暖,充滿煙火氣。
  • 《以家人之名》:國產劇離《請回答1988》最近的一次?
    隨著凌霄、賀子秋出國,長大後的李尖尖與哥哥們關係逐漸疏遠,劇中由五人之家打造的親情線開始被弱化。從預告來看,在這部劇中,凌霄、賀子秋都愛上李尖尖,而李尖尖與凌霄將成為情侶,治癒動人的親情終將走向「偽骨科」式三角戀愛情。 相信不少觀眾和網娛君一樣擔憂:開始搞愛情線之後,《以家人之名》會不會高開低走?
  • 跟韓劇《請回答1988》相比,《以家人之名》的格局是不是太小了點
    於是很多人聯想到了高分韓劇《請回答1988》,這部劇講述一個胡同幾家人之間不同的羈絆,其中親情的刻畫,尤其是父母一輩的情感很是細膩。相信看過這部劇的觀眾,到現在還能回想起那份感動吧。但是看了之後才發現,這部劇的主線竟然還是愛情,很多人大失所望,打著「家庭劇」的旗號,講述的還是小情小愛,這部劇跟《請回答1988》相比,格局未免也太小了,甚至覺得「以家人之名」這個劇名被浪費了。看劇情發展,李尖尖和大哥凌霄應該會走到一起,因為宣傳幾乎都是兩個人的「吻戲」「眼神」,青春愛情劇無疑了。
  • 《以家人之名》原本可以拍成中國版《請回答1988》的
    《請回答1988》之所以讓人看得津津有味,是因為裡面的每個角色都是立體豐滿的。記得第一集中,德善在結尾大爆發,為了一個永遠過不上的正經生日跟長輩撒氣,而父親給她買了冰淇淋,為長久以來忽視她的感受而道歉,兩個人之間的和解,是女兒和父親兩代人之間親情的升華,那一刻,德善長大了。
  • 「以家人之名」也要爛尾?
    《以家人之名》的開頭無疑也在把大家往這條路上引。「因為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成為了彼此新的家人」。我想到了《小偷家族》。這場戲我邊看邊抹眼淚,感動於李海潮的善,感動於子秋的懂事,更感動於人與人間雖不是家人但勝似家人的愛與真實。《以家人之名》名副其實,好哭,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