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發表了一個視頻
介紹的是為什麼過去的老動畫會比現在的動畫看起來更有「質感」,主要是從顏色的層面去分析的。有朋友留言問,「為什麼現在的動畫不用以前的畫風來做了呢」,我覺得是個好問題。
但解答起來也非常簡單。那就是,畫風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不同時代流行的畫風是不同的。
日本動畫的畫風,實際上是跟著漫畫來改變的。因為改編動畫一直是日本動畫的消費主力。
7、80年代,日本的漫畫流行以北條司為核心的寫實漫畫風格,這種風格追求比較真實的比例,動作和形體會顯得很硬朗,風格也比較真實,在8-90年代都非常流行,而日本的動畫,改編之後,可以說是寫實風格的簡化版本。
90年代的寫實畫風的代表動畫,東映製作的《灌籃高手》,基本還是貫徹了原作漫畫井上雄彥的寫實畫風,而井上雄彥更是師從北條司,因此這種畫風是一脈相承的;但,這種風格對於畫功的要求很高,並且也不易於動畫化,因此逐漸淡出了日本少年漫畫的主力。
90年代後期,《火影忍者》、《海賊王》等《周刊少年JUMP》的新生主力開始發力和大幅活躍,更加卡通的、誇張的畫風,開始在少年漫畫雜誌流行。相對來說,這種畫風對於動畫來說要友好許多,而且卡通風格的動畫也更能發揮動畫角色造型本身是優勢。
你想想,寫實畫風的動作非常難畫,卡通畫風就可以有一些比例的誇張,甚至五官等也可以在激烈的戰鬥中一筆帶過,但寫實風格就比較難,尤其是動畫的處理上。用轉描的話,也會出現一種不自然的感覺,並且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因此,9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動畫,基本是放棄寫實風格的動畫,而用更加「二次元」的畫風。
到了21世紀的初期,《輕音少女》這樣的作品可能是最有代表性動畫之一,也代表著當時極為流行的「萌系」動畫的塑造。人物的五官和造型開始變得更加一致,有些人吐槽換了髮型你甚至都分不出是哪個角色。但在審美上卻有了高度的統一,你只要接受這種畫風,來幾個都能喜歡上。而這一點,也讓角色更加強調「屬性」,例如畫風上看起來都很像,但中野梓和秋山澪給人們的印象差異其實是很大的。
而動畫方面的畫風改進,很大程度上出現在「眼睛」的畫法上。
90年代的時候,動漫角色的眼睛會畫得很大,準確說是佔臉部五官的比例很大,並且眼部會留比較多的高光,會讓眼睛看起來「水汪汪」,而到了2010年代,眼睛的比例佔比明顯變小了,鼻子更不被突出,臉型更加V型,眼睛的高光部分也大幅度減少。
我覺得這完全是跟隨著主流的審美在改變的。網上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畫風變革」的對比圖,我們從中是可以找到,不同年代畫風改變的規律。
而90年代早期的寫實畫風,既不符合如今青少年欣賞漫畫的審美,對繪畫要求很高也讓動畫的人設的難度上升,因此我覺得很難再流行。如今的動畫的趨勢就是求更多的作品量(近年有減少趨勢但產量依然居高),投資人希望早早看到自己的動畫被做出然後回本,然後投入新的作品,這樣製作上的壓力就很大,所以你仔細觀察,2010年之後畫風是總體趨於更加簡化的,而不是更加複雜。
當然,這只是一個總體的走勢,不代表所有動畫都追求快速完成而不追求效果。
哪個時代都會有畫得特別細膩的動畫出現,總會有動畫人為了自己喜歡的這個行業投入自己的熱血和汗水。
所以吧,畫風這東西,不在於復古與否,而在於最終是否能讓人覺得好看,精緻,或者說感受到創作者們的熱情,又或者還原了原作的魅力,至於是不是復古,倒是其次的事情了。因為復古的東西,雖然情懷可能滿滿,但未必可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