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
讓1804名貧困山區女學生
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是她
用愛心和智慧點亮了
貧困山區女孩子的人生夢想
是她
用堅守託起大山的未來和希望
12月12日,《雲南日報》特別關注整版聚焦張桂梅——這位紮根山區教育40年,用堅守託起大山希望,用一生傳承紅色薪火的時代楷模,吾輩楷模!
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紮根山區教育40年來,始終牢記初心使命,全身心投入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推動建立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把立德樹人作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為育人之基,用紅色教育樹人鑄魂,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張桂梅心裡裝滿孩子們
從來沒有她自己
長時間帶病超負荷工作
讓她的身體越來越差
所有關節貼滿了止痛膏藥
走三步就得歇一歇
可她關愛、記掛貧困山區孩子的心
卻從未歇一歇
無兒無女 卻是136個孩子的「媽媽」
每天下午六點半,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都會在屋裡乖乖等待「媽媽」回來,只要聽見張桂梅「媽媽」推開大鐵門的聲音,大家就爭先恐後地從屋裡跑出來迎接。
「媽媽回來就給我講故事,這是我一天裡最開心的時候了。」福利院孩子丁曉付說,「媽媽最疼我,每次我生病都會給我買玩具。」
創辦女高后,張桂梅每天都得在女高處理校務和管理學生,不可能像以前一樣照看福利院的孩子,所以每天下午6點她都會擠出兩個小時回福利院看看。
「辦了女高后,和福利院的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少了,每天只有下午可以回來陪孩子吃飯,管管孩子的作業。」張桂梅一臉愧疚地說。
愛人早年病故,張桂梅膝下沒有兒女,她把母愛全部奉獻給了華坪福利院136個孩子。
63歲的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她跟著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20世紀80年代,她認識了在中甸林場子弟學校當校長的愛人,為了他,張桂梅也申請當了老師。隨後花了3年時間到麗江教育學院學習,畢業後回大理教書。
好景不長,1995年,張桂梅的丈夫突然查出患了胃癌且已到晚期。張桂梅花光所有積蓄,依然沒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丈夫去世後,為緩解心裡的悲痛,張桂梅申請調動工作,前往麗江市華坪縣任教。
來到華坪後,張桂梅用拼命上課來化解心理創傷。在教書的過程中,看到有的孩子只打飯,不吃菜;有的孩子的早點是頭一天把米泡進熱水瓶裡的稀飯;有的孩子為了省錢兩三個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孩子床上墊的是包裝箱的硬紙殼……孩子們的境遇深深地震撼著張桂梅,她開始縮減夥食費,少吃肉,甚至不吃肉來接濟孩子。
由於工作出色,對孩子充滿愛心,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找到張桂梅,希望她能擔任福利院的負責人,張桂梅答應了下來,從此成為36個孩子的媽媽。
從擔任福利院負責人的第一天起,張桂梅每天下課後就跑回福利院,忙裡忙外照顧孩子,教他們讀書識字,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在華坪民族中學的工作又不能落下,張桂梅於是就帶著四五個福利院的娃娃去上課。
「想想那個時候,都不知道怎麼過來的,有的孩子太小,還不能走路,就只能背著。」張桂梅說,學校老師見到後,主動提出在她上課期間幫她帶孩子。
2003年,華坪兒童福利院面臨資金短缺的難題。為緩解窘境,張桂梅領著孩子賣鞋、賣花。暑假,張桂梅還領著大家去昆明籌錢。當時受到很多質疑,甚至被別人當作騙子,經常挨罵。張桂梅說,那是她內心最為糾結的時候,曾想過放棄,可是看到孩子們的笑臉,她還是堅持了下來。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幸的故事,每個孩子心裡都揣著一塊冰。」說起華坪兒童福利院孩子們的身世,張桂梅一臉難過地說,「所以我要加倍對這些孩子好,要用愛去融化孩子們心中的寒冰,讓他們找到光明、溫暖和希望。」
到目前,張桂梅已經先後收養了136個孩子,其中50多個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
8個月大就被送到華坪兒童福利院的姚華宇,如今已經到外地去讀書。他告訴記者,張桂梅最疼他,去哪兒都帶著他,還帶他到天安門廣場看過升國旗。「她雖不是我的親生母親,可她卻比親生母親還關心我、還愛我。」姚華宇說道,每次看見張桂梅媽媽為我們忙碌,感到又溫暖又心疼。
無權無勢 創辦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張桂梅擔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院長時,每次聽到接收孩子的悲慘身世,心裡都會一陣陣地疼。
「孩子們和學生身上的故事,直到現在都讓我一陣陣心痛,他們為了求學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說到創辦華坪女子高中的初衷,張桂梅面色凝重。山區孩子讀書難,山區女孩子讀書難上加難,「貧困山區的落後主要是教育落後,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形成了低素質女孩—低素質母親—低素質下一代的惡性循環。要從根本上解決山區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張桂梅萌發了創辦一所女子高中的想法。
當她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卻引起許多人的質疑。為籌集資金,張桂梅四處募捐,在募捐過程中,有人把口水吐在她臉上,有人放狗追咬她……奔波整整5年,她只籌到1萬元。
2007年,作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張桂梅前往北京開會,機緣巧合,她在媒體上講述了自己想要建一所全免費的貧困女子高中的夢想,向全社會呼籲,向全社會募捐。訪談節目播出後,引起廣泛關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支持,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
2008年,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學了,第一年招收了100個貧困家庭的女學生。
學校創辦初期,各方面都很艱難,整個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擠在教室裡睡覺,男教師睡在樓梯間。由於學校的院壩沒有硬化,風一吹,校園裡全是灰塵,老師每天下午5點半必須清掃校園。
惡劣的環境讓部分老師打了退堂鼓。「說實在話,在女子高中初建的時候,我內心不是沒有動搖過,但有一件事給我的觸動特別大,讓我決定留下來和張老師一起幹。」華坪女子高中老師楊曉東說,有一天,當他吃過中午飯去找張桂梅交材料,到辦公室後,發現張桂梅左手扶著口缸,右手拿著勺子,腦袋耷拉在鍵盤上,就這樣睡著了。
「她年紀那麼大,身體又都是病,可依舊為了貧困女孩子走出大山在努力著,看著她累得睡著的樣子,我的心好痛。那一瞬間,我徹底被張老師感動折服了。」楊曉東說,「看到張老師這樣,退縮的事我實在沒臉幹,便留了下來和張老師一起為孩子們努力。」
無我無私 她創造了貧困山區教育奇蹟
建校初期,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張桂梅的身體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她身上長了骨瘤,額頭、後腦、手臂上鼓起很多小包;肺上有結節,經常出現呼吸困難及劇痛,可她每天仍舊強忍著身體的不適,為學校正常運轉而努力著。
第一學期考試成績出來了,不盡如人意的成績讓一些年輕教師失望了,紛紛選擇了離職,部分學生也轉學了。
身體的劇痛沒能讓張桂梅哭泣,可面對學校可能辦不下去的困境,她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在學校旗杆下放聲哭泣,「怎麼辦?學校是不是辦不下去了?」張桂梅的腦海裡一直縈繞著這個問題。
孑然一身,沒有子女;親人不理解、學校又可能辦不下去了……當時,張桂梅覺得自己心裡空空的,就像秋天的落葉,隨風飄零。
哭完後還得繼續工作,張桂梅心灰意冷地回辦公室去整理學校的檔案。她發現,留下的8名教師中,有6名是黨員,她心中暗想,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經過思考,她提出了「革命傳統立校 紅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開創了「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周一次理論學習、每周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並寫觀後感交流」的「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隨後,學校黨支部成立了,張桂梅任支部書記,「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得到認真落實。
現在,除了「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外,學校還緊緊依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黨史等學科改進課堂教學,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各個環節,廣泛開展讀原著、聽專題報告、談心得體會、看影像資料等活動;並定期舉辦「重溫入黨誓詞,緬懷偉人功績」「演繹紅色經典」課間操等主題教育活動,使紅色文化教育內化為一種文化自覺。
「學校的紅色文化和張老師的精神不僅引導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自尊自立自愛自強,也激勵著我迎難而上,攻堅克難。」華坪縣委副書記、縣長龐新秀激動地說。
龐新秀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張桂梅生病住院了,龐新秀前去看望。張桂梅拉著她的手,讓她幫個忙,提前把自己的喪葬費預支。龐新秀詢問張桂梅預支喪葬費要幹嘛,張桂梅靜靜地說:「我想把我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孩子身上,我死後把我撒入大海就可以了。」聽完這話,龐新秀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止不住地往下落。
在張桂梅的努力下,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本科上線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1804名山區貧困家庭女孩從這裡走進全國各所大學,徹底改變了自身命運,張桂梅以瘦弱的身軀託起了她們的夢想,實現了自己當初「一定要把大山裡的女孩送入大學」的鏗鏘誓言,創造了麗江貧困山區教育的奇蹟。張桂梅也先後榮獲「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百名優秀母親」「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等多項榮譽稱號。
面對眾多榮譽,張桂梅只是淡淡地說,沒有黨、沒有政府,這些事是做不了的,她只是黨派來的服務員,其實她並沒有做什麼。
離開華坪女子高中時,張桂梅靜靜地坐在學校的大門前,一言不發,靜靜地看著學校裡的一切。那一刻,她的內心一定是無比欣慰的。
穿越幾十年的時空
紅色的種子
已開枝散葉、碩果滿眼
而她
用一生傳承了這紅色的薪火
雲報客戶端記者:和茜 何嶸
責編: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