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古代,很多人都會想起三妻四妾,自認為穿越過去,就可以享盡齊人之福,然而,醒醒吧,想娶三妻,那是不可能的,除了元朝,其餘,從婚姻的發展史上看,主流還是講究一妻,即只能有一個正妻。
也就是說,倘若論起古人的婚姻,準確點的叫法應該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說到這裡就有了點齊人之福的譜,但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古代什麼人才可以娶很多妾,另外,這個很多到底有多少。
關於這個問題,漢朝《鹽鐵論》在總結秦漢以前的婚姻狀況時說得很明白,即:士一妾,大夫二,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什麼意思?
《周禮》當中曰:王者立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以備內職焉。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喪、祭、賓客,女御序於王之燕寢。頒官分務,各有典司。
總計下來,一百二十個女人,雖然有一百二十個女人,而且各有職司,但唯獨「後」,才「同體天王」,跟皇帝地位等同,其餘,按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說法,只能算作妾,充其量,可以稱之為貴妾。
特權階層就這麼個限制,那沒有特權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謂的庶人呢,答案很令人沮喪,因為同樣在《鹽鐵論》當中,說得非常明白:一妻而已。
這樣的制度就這麼一直延續下去,於特權階層而言,大體上,有名分的老婆就這麼幾個,除此之外,還想要更多的女人,也不是不行,但按照禮法,基本上沒什麼名分,只能算作姬或者婢,在禮法的約束下,正妻的孩子是嫡子,享有優先繼承權,妾的孩子叫庶子,與嫡子相比,在宗族當中的地位較弱。
而姬或者婢不小心生下孩子呢?很悲催,連享有姓氏的資格都沒有,運氣好一點,只能衣食無憂,運氣差一點,則可憐的連個野孩子都比不上,那就像垃圾似的,基本上沒人看得起。
因為名分的不同,妻、妾、姬、婢及其他們的孩子,待遇差別就這麼大。
那麼,老百姓,也就是只能有一個妻的庶人呢?
元朝的時候,朝廷方面才有考慮,允許庶人享受特權階層的待遇,納妾,所幸的是,忽必烈考慮了一會兒,答應下來,但還是提出了條件,即:四十歲以上,還沒有孩子。
也就是說,直到元朝,才允許庶人可以娶很多媳婦,可問題是,元朝施行「買婚制」,買賣婚姻尤其為甚,乃至於多妻成為一種時尚,成為財富、地位的象徵,允許老百姓納妾之後,庶當中的商等有錢人自是非常開心,可對那些沒錢的窮苦人呢,洗洗睡吧,這種好事就別想了。
參考文獻:《中國婚姻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