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座右銘,也是莊子說過的一句話: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如果你有科學的思維,能把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你既能夠認識到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同時又能記錄和表現它的美好。」
陳海瀅
《Science》封面攝影師、《美國國家地理》特約攝影師
我不是植物學家也不是科學家,我是個很普通的科學愛好者,也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科學攝影,這兩個平時很少會放在一起的話題,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當科學思維碰上藝術光影
這張照片拍攝於北京,大家能認出來這是哪裡嗎?對,是北京的長安街。我為這張照片取名「長安街懸日」。這是國內第一張城市懸日攝影作品,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它。
一位在新華社做資深記者的朋友問我這張照片是在哪兒拍的,我跟他說,拍攝地我可以告訴你,但你不一定拍得著。他聽了很不服氣,心想「憑什麼你能拍著我拍不著」。
我並不是打擊這位朋友,而是因為一年當中我們只有兩天的機會有可能拍到這樣的場景。
大家都知道太陽東升西落,那麼太陽是不是每天都從正東升起,從正西落下呢?不是的。太陽每年只有三月底的春分和九月底的秋分這兩天才是從正東升起,從正西落下的。
對於北京來說,夏季和冬季的太陽分別是從哪個方向升起,從哪個方向落下的呢?
這算我留給大家的一個課後作業吧:今天放學後,請大家觀察一下,太陽是從西南還是西北落下去的;明天再觀察一下,太陽是從東南還是東北升起來的。
為了更好地講解,我先給出答案:對於北京來說,冬季的太陽是從東南升起,從西南落下的。相反,夏季的太陽是從東北升起,從西北落下的。
把握日出日落的規律並不簡單,更何況還要將太陽和地面的景物拍在一起,就更不容易了。這需要我們具有相應的科學知識,運用科學攝影的思維來進行攝影創作。我也鼓勵大家在課餘去拍攝各種太陽和地面相結合的自然景觀。
剛才那張拍的是日出,大家能看出來這張拍的是日出還是日落嗎?是日落。為什麼是日落?因為北京西北有山,太陽會先落到山這兒。
拍長安街的日出,拍西山的日落,各有各的景觀,各有各的美,只要掌握相應的拍攝方法,我們就可以創作出很多有趣的攝影作品。
這裡就是拍攝「長安街懸日」的地方。2013年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們提前用衛星把長安街上所有的天橋都看了一遍,在研究了每座天橋所對應的構圖和太陽升起的角度後,最後從衛星地圖上選擇了圖中左邊的這座天橋。
下圖就是我的拍攝點,照片右上邊的曲線就是這座漂亮的天橋。
第一次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整座天橋上只有我一個人。我看到太陽從正東方升起,特別感動。
現在幾年過去了,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種拍攝方法,每次春分、秋分的時候,這座天橋上都擠滿了拍攝者,也有初中的同學在拍攝,年齡跟大家差不多。
雖然你們還沒有開始上物理課,但以大家的科學思維和能力,我相信去了解太陽、月亮的升落規律是完全沒問題的,甚至你們可能還會發現一些新的更有意思的拍攝點。
北京西六環有一座定都閣,這是太陽從定都閣落下時的景觀,每年我們有若干次機會拍到太陽和定都閣重合的景觀。
這是中央電視臺,旁邊有一座天橋,通過科學攝影的方法,我們計算出什麼時候可以拍到太陽從遠方直接落到樓縫隙裡的照片。那麼這是日出還是日落呢?
沒錯,是日落。
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後的日落期間,我們都可以嘗試拍到這種景觀。太陽是特別普遍的天體,我們每天都會跟它打交道,但即使是每天都見到的太陽,我們也必須要了解它不同的升落規律後,才能拍攝到你想要的作品,這就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第一眼看到這張照片,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哇,好大的太陽!為什麼這張照片中的太陽顯得特別大?是因為我拍得很滿嗎?不完全是。是因為下面站著一個人。我們經常說眼見為實,但有時,眼睛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實的。
光線進入人眼後,大腦會進行成像,而這個過程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大腦在一定程度上會調整你看到的圖像的感覺。而人常常依靠對比形成認識,比如說某個人是高是矮,是白是黑,往往是我們經過和周邊環境進行對比後才得出的認識。
人的形象我們很熟悉,所以大腦也覺得人的形象大小差不多。當你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大腦告訴你的不是正常大小的太陽配上一個人,而是一個正常大小的人配上了巨大的太陽,這就是利用視覺科學形成的感官。
要想拍到這樣的作品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要精準地計算太陽落下的位置,要讓這個人正好在這個位置。
大家能猜到拍攝的時候這個人離我有多遠嗎?大概有800米。從800米外看一個人,其實他會顯得非常小,這就襯得太陽特別大了。這張照片也被選用為《中國國家地理》當年的一期封面照片。
照片中的這位同學也非常辛苦,被我們指揮跑到800米之外,不斷地做著各種動作。
平時,大家不太容易覺察到太陽、月亮短時間內的運動狀況,實際上它們運動得非常快,太陽的直徑約為139萬千米,那麼它走完自身直徑這麼長的距離需要多長時間呢?
只需要兩分鐘。為什麼是兩分鐘?大家也可以當成一項課後作業,回去算一算。
只要兩分鐘,太陽就落下去了,留給我們拍攝的窗口期其實非常短,只有三四分鐘的時間。我用對講機指揮這個人向左走、向右走,跳……讓他做各種各樣的動作,最後拍到想要的效果。
看,你必須具備科學的思維、科學的素養,才能將人和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作出有意思的影像。
如何在攝影中巧妙地運用科學思維
剛才說過,人的視覺依靠對比呈現,所以如果你想把太陽或月亮表現得很大,那就讓前景儘可能小。這兩張照片中的建築物是同一個建築物,但左邊是距離6千米拍的,右邊是距離35千米拍的。
經過對比我們就會覺得,右邊的樓顯得特別小,太陽顯得特別大。人的視覺就是依靠對比去形成感受的,你的大腦依靠對比,然後告訴你什麼是大,什麼是小。
具體怎麼拍攝呢?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簡單的法則——120倍法則。
比如有位同學雖然才上初一,但個子很高,已經2米了。如果想把這位2米高的同學拍的跟太陽一樣大,需要離他多遠去拍攝呢?需要240米,也就是用2乘以120。
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去拍一棟樓、一座山、一輛汽車……只要你離這個物體的距離是它高度的大約120倍,拍出來的效果就跟太陽或月亮的大小差不多了。至於為什麼是120,大家可以用初級三角函數的概念去計算一下。
運用這種方法我們進行了很多拍攝。照片中的亭子是景山公園的萬春亭。2019年年初有一次日偏食,經過計算後,我們在北海公園用長焦鏡頭拍到了這張照片。
我們還拍到了飛機和太陽在一起的照片,拍到了月亮和北京CBD在一起的照片。
這組照片中的CBD看起來和平常不太一樣。因為當時我的拍攝距離非常遠,當時我在距離CBD25千米以外的地方拍攝。
那是去年5月份,北京已經連續颳了幾天大風,大風讓北京的天空顯得極為通透,又趕上滿月,我就想能不能找到一個位置把滿月和CBD拍在一起。經過計算,我知道月亮大概從東偏南20度的地方升起來。
那麼,什麼位置既能看到CBD,又能讓滿月看上去好像從CBD背後升起來呢?經過尋找,我發現香山是最佳選擇。
我開車前往香山,在一個非常偏僻的路段找到了符合拍攝角度的地方。站在那個地方,我感覺整個北京城都在我眼前展開了。能拍到這組照片,我自己也很感動。這張照片被選為2018年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照片。
日常生活處處是景
我們日常生活的城市裡有很多美麗的景色,有很多科學知識是我們觸手可及的。我比大家年長很多,幾乎走遍了全世界七大州、四大洋,也去過南極和北極,雖然我去過這麼多地方,但我仍然認為自己的根在中國,在北京。
我覺得,你不用走得很遠,因為你的周圍就有很多美值得你去挖掘,值得你去表現。如果你有更好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你就可以更好地表現這些美。
大家一定聽說過超級月亮,但你們看看這張月亮的照片,覺得看著舒服嗎?是不是覺得不舒服,很彆扭?
這是因為它將一個用廣角拍的非常廣的地景,疊加到了一個用長焦拍的月亮上,所以看起來非常不舒服。這種拍攝方法我們並不推崇,因為它改變了自然原來的樣子,自然本來不是這樣的。
再來看這張照片。這張照片第一眼看上去還有點兒意思,但大家都很熟悉鳥巢,它位於北京的北邊,月亮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出現在正北方向的,這違背了天體和地面物體之間的關係。
這不是科學攝影,我們也不推崇這種攝影方法。真實的照片和虛假的照片一對比,你就能感受到更自然更真摯的美。
如何形成科學攝影的獨特思維
很多人問我,如何形成科學攝影的思維。其實我並不是專業的攝影師。大學時我修的理工科專業——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我接受了很多年的理工科訓練,後來我又喜歡上了攝影。
我就想,怎麼能把攝影藝術和之前接受過的工程、數理教育結合起來。2009年的一個機會讓我的這個想法更加明確下來。
《Science》是全世界著名的頂級學術期刊之一,2019年他們想刊發一篇關於中國風電的封面文章,需要一張封面照片,這張照片既要包含中國元素,又要有風電元素。
因為他們的圖庫裡沒有這樣的照片,所以經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後,他們找到了我。
我接到拍攝需求的時候只剩下兩周時間了。我想,照片中的中國元素用什麼呢?用中國字?對方說不行。那就用中國的古建築吧。
北京周邊有什麼地方既有古建築又有風電廠呢?官廳水庫。於是我在那裡拍到了第一張照片。路上還給一位老大爺順手拍了一張。第一周結束之後,我把照片發給了《Science》編輯部,沒想到,他們很喜歡我拍的老大爺的那一張,說用這張就可以了。
但我又申請了一周的時間。因為我覺得,2009年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不是趕著驢車的老大爺所能呈現出來的,我要求再給我一周的時間,我一定能拍到更滿意的照片。他們給了我這個機會。
我想最能代表中國的元素可能還是長城,於是就想著什麼地方能拍到長城和風電。真的太難了,當時沒有任何信息可供我參考。我只能不斷查資料,看什麼地方有風電廠,附近還有長城,我該如何將它們結合在一起。
後來,我終於在山西和內蒙古交界的右玉縣找到了這樣一個地方。為防白跑一趟,我提前用衛星地圖看了看這個地方。
大家從衛星地圖上能看到,從右上到左下斜著彎曲的就是長城,這是一段明朝的長城。上面有影子的幾個點就是風車。看到衛星圖後,我就基本確信,我能在這裡拍到以前從沒有人拍到過的照片。
後來我驅車1000多千米,終於到了那裡,並且順利完成了拍攝。
這件事情給了我特別強烈的衝擊,以前拍照片,玩攝影,很多人都說要等、要碰,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如果你有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就可以把以前需要等、需要碰的那些所謂機緣巧合下才能拍到的影像,變成你自己能掌握,自己能主動去創作的一種影像。
所謂科學攝影,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指導攝影。同時,用科學攝影拍到的照片,比如那張「長安街懸日」,還可以成為非常好的科學傳播工具,這就是我們說的科學攝影,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科學攝影的原因。
科學攝影能給你帶來很多不一樣的認識,這張照片拍攝於一個夏雨後的定都峰,照片是從西往東北方向拍的,我們能看到北大未名湖旁的博雅塔,能看到奧林匹克塔,能看到盤古大觀,還能看到東北方向的山。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北京的東北方向還會有山呢?其實,這些山是北京平谷區的山。也就是說,我們已經隔著整個北京城看到了位於平谷的山。
山上還有一些線條,看上去好像是長城。這是哪兒的長城呢?是位於天津薊縣的長城。整張照片的清晰度非常高,視野最遠處離我的拍攝點有160千米。
為什麼我能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拍攝機會?就是因為我選在了雨後空氣最為通透的那個時間段,那時北京的PM2.5隻有2~3。
這也告訴大家,如果你想拍攝欲窮千裡目的照片,不但要更上一層樓,還要選擇雨後或者大風後空氣最為澄淨的時期。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於河北張家口,亮著光的是200多千米以外的北京城。
科學攝影能讓我們將彗星和長城拍在同一個畫面中,能告訴我們彩虹其實是一個圓圈而不是一個弧。
科學攝影能幫你拍到水面倒映著的星軌。
能幫你拍攝到最美的日月星辰。比如下面這張拍攝於北極的日全食,那時我們在冰原上徒步3個小時才找到一個合適的拍攝點。
科學攝影可以幫你拍攝到特別美的流星雨。比如我冒著零下20多度的低溫,拍攝於北京古北口長城下的流星雨照片。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座右銘,也是莊子說過的一句話: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如果你有科學的思維,能把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你既能夠認識到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同時又能記錄和表現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