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分:3.8分(最高5分)推薦人群:犯罪片、動作片觀眾
近年來韓國電影佳作迭出,有人說,看完一遍就想罵一遍國產電影。尤其是在犯罪類型片上,韓國電影的確非常迎合大眾的觀影快感,快節奏、高概念,整得都挺好看的。最近的例子就是明天上映的《絕密跟蹤》,一方是如「鷹犬」般兇猛而敏銳的情報科警員,一方是冷酷憂鬱的犯罪高手鄭雨盛,警匪雙方進行神出鬼沒的跟蹤、反跟蹤必殺技的較量。在高手過招過程中,整部電影就是一場漫長、充滿海量細節的跟蹤,如果你是處女座那樣的細節控,一定會被片中講究的細節爽到。
《絕密跟蹤》雖然在基本情節上與香港銀河映像的《跟蹤》沒什麼太大差異,但對影片節奏與觀眾情緒把控得當,使用大量的特寫細節鏡頭描寫人物的心理,因此顯得更加完整和豐滿。
情報科警員個個都是超級記憶強人,團隊配合嫻熟,影片也呈現他們大量的換裝、跟蹤、與嫌疑人意外相遇或暗中交鋒的場面。哪怕是再追求嚴謹的A型血,都會對他們的表現點讚。
而作為反派的危險人物,也必須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才會顯得可怕,因此影片也有很多精彩的細節表現鄭雨盛。他冷酷憂鬱但內心黑暗,精於計算,善於運籌帷幄,一個人在高樓樓頂全局監控,就能精確地指揮一場完美的銀行搶劫案,從組隊行動搶劫,到快速果斷撤離,精準到以秒為單位。另外,鄭雨盛為了躲過監視器的拍攝,特意等到對面大樓上的玻璃強烈反光時才行動。這樣的例子在片中比比皆是,比如用電腦特技還原女主角記憶中與鄭雨盛在地鐵裡不期而遇的各種細節。
另外,相比《跟蹤》,《絕密跟蹤》對於動作戲的處理直接而粗暴,雖然嚇人但不拖泥帶水,而是好看得多。影片畫面色調明快,比灰暗壓抑的《跟蹤》愉悅不少,在娛樂性上,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國產片和韓國片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別的不說,在工作的認真態度、對情節、道具細節的講究上,就能很容易看出工業化生產與小作坊土法上馬的區別。
不妨聽聽馮小剛在拍攝《集結號》時與韓國戰爭特效團隊合作的感受:「中國的戰爭片用的是真實的TNT炸藥,演員不敢接近,所以我們的戰爭情景看著太虛假,炸點在這兒,而人在那兒飛出去了,這些韓國人卻鑽研出一種新鮮的方式,他們是讓人踩到炸點後才爆炸,炸點是包圍住演員的,因為他們在地下埋了管道,用氣壓的方式爆破,最終《集結號》的搭景材料採用的是類似於暖瓶塞的軟木,就算打在臉上,只不過是把沙子揚在臉上的感覺,只有一點點疼而已,這使得戰爭的質感被拉近了許多。」由此,馮小剛導演很感慨:「其實,中國電影現在不缺導演,缺的是電影細化分工後的專業人才,比如好的場記、好的攝影、好的服裝、好的剪輯,現在中國電影的道具和服裝都缺少設計和製作能力,只能去租、去買現成的東西,韓國年輕人卻自己攢錢去好萊塢打工偷師,然後回來利用這些技能來豐富電影,他們做的道具,你就算離得特別近,也不會發現是假的,這都是電影的重要環節。可中國誰都想當導演。」
張藝謀也曾經透露,「蝙蝠俠」貝爾在跟他合作《金陵十三釵》時,哪怕是「修卡車」這樣的簡單的戲,也得鑽研透車到底是怎麼壞的,演員動作到底應該怎樣做,令他這個導演有點慚愧對細節的追求欠奉。而在張藝謀今年的作品《歸來》中,對細節就注意得多了。有觀眾注意到火車站玻璃櫥窗裡貼的列車時刻表內容與故事發生地點的吻合。
最近,攝影師王育萌在接受採訪時認為,中韓電影的差距在於細節上,好的電影都必須聚沙成塔:「最要命的一點是所有細節累計起來,就會發現差得很遠了。看起來好像都能看懂,你是這樣的,我們也差不多,但是每個地方差五分,總體上就差了二、三十分。」他說,韓國電影在生產工具上就很講究,完成專門動作必須用專項工具,而在中國可能要用一些土辦法來完成這個動作。比如吊燈的鷹爪、遙控的吊臂和各種升降車,韓國電影在這些工具上毫不馬虎,在中國則用麻繩、搭高臺等土辦法,無法保證安全和對拍攝質量的精確控制。在韓國,器材都要按編號擺放收納,而在中國拍戲,一收工就呼啦呼啦往車上扔。
1、點擊上面的[…]分享這篇文章到朋友圈;
2、關注「我們審片」,就可以不斷接收靠譜影評,步驟: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號→搜「我們審片」;或者點擊文章標題下藍色字體「我們審片」;
3、文章內容版權所有,其他公眾號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