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加拿大女子叫囂華人店員「滾回中國」的消息引起了各大媒體和國內外網友的廣泛關注,大家普遍詬病的是這名女子的態度,許多網友看到視頻比較氣憤,到底發生了什麼,快跟主頁君一起來看一下。
昨天,一則視頻在外網上火了起來。視頻中一名白人女子在加拿大多倫多華人超市中對華人服務員叫喊:「滾回中國去!」視頻開始,一位華人大叔向這位女子解釋服務員不會說英語,這名女子則說,那他們應該滾回中國去,這裡是英語國家。
華人大叔見這名女子態度蠻橫,便離開了。旁邊一位先生見狀,好心表示:可以幫助這名女子翻譯,但希望她不要鬧事。
然而,白人女子蠻橫地忽略了周圍人提供幫助的建議,依舊不依不饒,叫囂著讓服務員滾回中國,隨後這名男子也無奈離開。儘管白人女子態度如此,一位華人女士還是非常耐心,給她提供翻譯,幫助她點餐。
這則視頻是多倫多一位學生Frank Hong 拍攝並發布在Facebook 上的。視頻一出,立即引起熱議,目前播放次數已經到了80萬次。
之所以將視頻傳到網上,Frank Hong這樣解釋:本來只想去華人超市買一些東西,沒想到卻聽到了這樣的歧視言論,他感到非常震驚,在聽了這名女子長達三分鐘的種族謾罵之後,他決定拍攝這個視頻並放在網上。
他說:「種族歧視就在我們身邊,我想要告訴全世界的人,加拿大仍然存在種族主義,作為加拿大人,我們要站出來抵制這種種族歧視和仇外心理。作為一名多倫多學生領袖,我將盡我所能揭示種族歧視現象,阻止各種形式的種族歧視。」許多網友對此表達了憤怒,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這件事證明了種族歧視仍然無處不在。」
「如果你不是加拿大土著人,你也我們其他所有人一樣是移民,醒醒吧!」
「她在一個中國超市,所以我們能不能讓她用中文點餐?」
「她這是無理取鬧,把多元文化置於何地?把說法語的魁北克置於何地?我也說另外一種語言,但是我來自加拿大的阿爾伯塔,我恨種族歧視……」
「如果法律規定工作一定要用英語,那麼魁北克人都沒法工作了。多少次魁北克人拒絕跟我說話就因為我說不好法語,哪怕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
「我為這女子的愚蠢和無知感到羞愧,視頻最後的那位亞洲女士非常值得尊敬,如果我在現場,我可能把米飯和菜都扣在她頭上。」
「我曾經也被罵過滾回中國去,但是我根本不是中國人,這是我在溫哥華生活12年遇到的最嚴重的種族歧視事件了。」
隨著該事件引起的關注越來越多,許多媒體機構也開始對此事進行採訪報導。
據加拿大CTV的報導,商店服務員稱,這名女子在櫃檯前大吼大叫了獎金20分鐘,最後什麼東西也沒買,儘管周圍人一直在給她提供翻譯幫助。有人認為,如果想買食物,直接看價位表上的阿拉伯數字就可以,並且周圍人也一直在幫助翻譯,買東西可能只是個幌子,這個人就是想藉機羞辱華人。事實上,在加拿大私人企業工作的員工不會英語並不違法,只有聯邦機構才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會說英語。想想看,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能說流利中文的少之又少,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中國人也沒有因此而排擠外國人。有網友覺得,會不會說英文不是最重要的,哪怕英文說得和母語一樣溜,可能人家還會找其他的麻煩。說直接點,就是看你不順眼,讓你滾回中國去。再說直接點,這就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說到「滾回中國」,這似乎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新聞了。去年,美國《世界日報》就曾報導,《紐約時報》華裔編輯Michael Luo就曾在曼哈頓遭到一名女子罵道:「滾回中國!」
當時,他的孩子的推車擋住了一名美國女子的去路,這名女子對他呵斥道:「滾回中國!」 Michael Luo 有些吃驚,反問:「你說的是真的嗎?」 隨後這名女子繼續辱罵並威脅要報警。Michael Luo表示,自己在美國出生長大,是純粹的美國人,可是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這讓他感覺非常難受,尤其是在女兒問他「為什麼我們要滾回中國去」的時候,他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亞裔的歸宿到底在哪裡?
在以前,美國華裔身份地位較低,難免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但在如今,優秀的華裔活躍在美國各行各業,Michael Luo可以算是典型的美國精英,仍然難以避免這種遭遇。美國加州大學前任校長吳華揚就曾說,雖然亞裔在美國的成長大環境相對過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美好和禮貌的表面下」,仍有暗流湧動,亞裔仍然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歧視。
無獨有偶,吳華揚也曾多次被人罵道「中國佬」或者「滾回你自己的國家去」。他說:「有時候我們越成功,就會越有反作用。他們認為我們是在佔領。」這也說明,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你是否優秀,儘管你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你的母語是英語,但只要你長著一副亞洲面孔,你也會遭受不公平待遇。這是針對整個種族的歧視。
美國是個多元化的國家,但還沒做到包容所有的不同。種族歧視一直是美國的痼疾,雖然美國一直呼籲自由平等,但不得不承認,現實生活中的種族歧視一直存在。對華裔的歧視現象更是根深蒂固,我們經常能聽到各種各樣的歧視華人、華裔的新聞。直到1943年,美國才廢除歷史上唯一一個完全針對某個國籍和族群的不平等法案——《排華法案》。
而即使廢除,它帶來的影響還一直持續到現在。林書豪打籃球不被看好,教練跟其他隊員說「你不能讓那個東方小子如願」;華裔士兵陳宇暉在部隊受盡凌辱被逼自殺;長著亞洲面孔的華裔被罵「滾回中國」。除了看得見的人身攻擊、言語辱罵,對華裔生活影響更大的是各種「隱性歧視」,在學習、就業、個人發展等方面,華裔要在相同條件下付出更多的努力。華裔學生進入美國名校的門檻越來越高,很多高SAT、高GPA,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華裔學生屢屢被拒。之前就發生過美國亞裔團體想美國司法部及教育部投訴,指責哈佛大學及其他常春藤名校存在種族歧視行為,設置種族配額。
普林斯頓兩名大學教授曾做過調查,亞裔在任何一個SAT分數段的錄取率都是最低的,在同樣分數的情況下,錄取率比白人低67%。亞裔進一流名校,SAT要比白人高140分,比非裔高450分。有華裔表示:「白人至上主義依然存在。」華裔為擺脫歧視努力了這麼多年,但歧視還依舊存在。《吉米脫口秀》節目上,美國小朋友一臉天真地說出「殺光所有中國人」這樣的話來,有人可能認為孩子童言無忌,但孩子本沒有自己的想法,觀點都來自家庭和社會,在這種言語背後,是社會性的種族歧視。而歧視也很難消除,因為種族歧視的原因大部分都源自刻板印象,但刻板印象幾乎永遠也不可能消除,只要你的種族特徵還在,你就可能受到歧視。在種族主義者的眼中,你的膚色、長相就是原罪,這與你是否會說英語無關,與你經濟收入多少無關,與你是否優秀無關。你的黃皮膚、黑頭髮已經在身上刻下了低人一等的烙印,而這烙印也是沉重的枷鎖,讓你掙脫不開,使你傷痕累累。改變不了自己的外貌,只能通過不斷努力改變別人的看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但也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通路。
本文系原創稿件,歡迎更多有想法的出國黨小夥伴們向主頁君的郵箱:weinsight@163.com 投稿,主頁君每天都會查看的哦!歡迎分享到朋友圈,INSIGHT CHINA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