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都來了,點關注,交個朋友
小土叨叨:在10月的時候看了《爸媽學前班》第一期,當時覺得很有意思,就推薦了小夥伴。
小夥伴認真追完了這一季,回來寫了點感悟。希望輕鬆之餘也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從阿嬌劉璇等明星夫婦上,
談誰也逃不開的「夫妻差異」
《爸媽學前班》的定位不同於一般的真人秀,它是一檔「社會實驗」。
4對嘉賓夫婦在不帶孩子的情況下前往英國「遊學」。
在十多天的學習和實驗裡,他們在專業人士的課堂上學習關於夫妻、育兒的理論。
在課後還要融入英國當地,和不同情況的家庭接觸,理論結合實踐,努力成長為更好的父母。
雖然節目的主旨是探討中英兩國的育兒異同,幫助這些明星父母和觀眾成為更好的父母。但因為不帶孩子,在節目裡呈現出來的夫妻相處反而成為了一大看點。
今天就藉由這個節目,聊一聊夫妻雙方的差異。
在節目的第一集,參與節目的四組家庭在共同居住的別墅花園裡完成了一場非常有趣的「起跑線實驗」。
這個實驗非常簡單,四組家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回答實驗發起人的提問,覺得自己符合的往前走一大步,如果不符合則原地不動。
涉及問題包括三個關於自己成長經歷的:
在回答這三個問題時世界冠軍劉璇的成長環境令人羨慕,成為了上半場的第一名。
而她的丈夫,天生愛自由的音樂家王弢在成長經歷的三個問題上停滯不前,留在了起跑線原點。
下半場的四個問題是關於自己如何為人父母的:
劉璇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勇奪總分第一,而丈夫因為只能做到每天讚美孩子三次以上,邁出了唯一一步,成為了這場實驗的最後一名。
這對夫婦也因此有了「鴻溝夫婦」的屬性。
令人覺得詫異的是,這對「鴻溝夫婦」居然在一起已經17年之久,是在場所有夫婦裡相戀時間最長的一對。
光看背景資料,能感受到其它嘉賓相互之間的差異也不少:
雖然同在上海出生,同為演員,「我們看著他的戲長大」的陳龍與妻子章齡之年齡相差10歲;
同為主持人,年紀相仿,但一個來自邊疆一個來自內地的百克力和張楊果而;
曾經紅透半邊天的阿嬌鍾欣潼,和她的素人臺灣丈夫賴弘國:
在之後的節目中,各個方面的差異帶給她們的影響也漸漸顯現出來。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被頻頻提及,也越來越被人重視。
究竟原生家庭會給人帶來多大的差異,尤其是在夫妻之間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劉璇夫婦可以算是一個鮮活的案例。
在「起跑線實驗」裡,從來沒被父母吼叫過的劉璇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雖然也有人開玩笑說:「因為吼叫的事情都被教練幹了。」
d
她的丈夫的原生家庭可能是所有嘉賓裡最糟糕的,在一開始他就表示出自己關於親子關係的擔憂。
被打,被嚴格要求,讓他喜歡獨處,享受獨處,甚至可以為了練樂器拉黑妻子。心理學老師也一眼看破了他。
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在和孩子相處方面,兩個人也表現出了巨大的差別。
劉璇自從當了媽媽以後,把心思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她在節目中經常通過手機查看家中孩子的情況不說:
節目發起人邀請她參加節目錄製時,她也表示,孩子離不開自己。
而藝術家丈夫,仍然保留了「不羈放縱愛自由」的藝術氣息。在他口述妻子幾乎24小時照顧孩子的時候,畫面也是非常微妙的配上了他認真練習樂器的樣子。
可是他卻堅決的不認可妻子「照書養」的育兒方式,在節目裡兩次提出了關於科學育兒的疑惑。
他的這兩次提問我猜很多爸爸也問過:你憑什麼認為那就是科學育兒?人是有感知的,為什麼要靠著書養育孩子?
他們升級父母后的情況非常像我們身邊的大多數夫婦:
參與育兒少的父親越來越「動輒得咎」,全心照顧孩子、努力平衡努力學習的妻子對於丈夫越來越不滿意;
當妻子的口頭禪變成「你去看書」、「你又沒陪孩子你知道什麼」,丈夫喪失了在育兒中的成就感,也就更著漸漸失去了參與的意願。
不僅如此,因為從小被束縛的太緊,他過度追求自由,隨時放飛自我。
還希望妻子能夠和他一樣,「說放空就放空,孩子說放下就放下。」
覺得孩子出生以後,妻子忽略他,還忽略了自己。
不過,好在節目的後半程,夫妻兩個都表示,希望以節目為契機做出改變,希望孩子長大以後看到這個節目,能夠認可。
實事求是的說,「鴻溝夫婦」在節目裡透露的那些蛛絲馬跡很容易讓人覺得:這不就是「喪偶式育兒」嘛!
但在這個節目裡,給我最大的驚喜的也是這對夫婦,尤其是王弢,他看起來自私、自我,可是他不極端,他能表現極大的寬容。
面對兩個人的原生家庭、育兒觀念等方面的巨大的差異,他也直說:這個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
王弢的自我、自由,可能是對原生家庭的過度反彈,但是他的寬容,反思,卻不能說完全是原生家庭的反映。
給人感覺差異最小的主持夫婦百克力和張楊果而,即便成長在不同的城市,兩人的原生家庭卻有一個極度相似的硬傷:不願意肯定和讚揚孩子。
有類似遭遇的兩個人在婚姻生活裡的表現卻完全不一樣:
丈夫百克力的「不習慣」導致妻子在這個方面的缺失從童年延續至今。
妻子卻可以隨時誇獎和鼓勵丈夫,而且還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在這方面的缺失。直言,兒子巧克力才是自己就是自己夢想成為的那種人:
順便提一下,百克力在兒子巧克力1歲生日的時候曾經給他寫過一篇文章寫在你的一歲我的三十歲,還是寫得很好的,當時專門跟他要了授權轉載在公號裡。
同樣是「留守兒童」,同樣都是女生,和祖輩一起成長的阿嬌和章齡之,雖然都將陪伴自己成長的祖輩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兩個人無論是性格、與丈夫的相互方式等,都差異很大。
章齡之數次在節目裡表示自己脾氣火爆,而她和丈夫或者其他人的互動都顯得相當活潑外向。
鍾欣潼則內斂很多,在節目一開始就特別明顯的感覺到,她不開心時會默默冷戰的那種人。
造成這些嘉賓之間如此不同的原因也有很多很多,除了原生家庭,教育背景、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或多或少影響和左右她們成為今天的自己。
誠然,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長成今天的自己影響非常大,但它也只是較多「重要因素」中的一個。
如果總想著:「原生家庭讓我變成了今天這樣」
或者是:「我的原生家庭虧欠我的我要在孩子身上全部找回來「
可能會矯枉過正。
之前引用過王弢的自我反思:找一個雙方都舒服的點,而不是一個人一味的改變而另一個人停滯不前。
有差距就可能帶來爭執,尤其是很多家庭中的妻子,對孩子時能夠寬容和藹,面對丈夫卻較為嚴苛。
當妻子24小時照顧孩子,丈夫卻連陪伴半個小時都做不到時,會爭執,這個時候改變一下策略:
當夫妻倆因為對孩子「嚴厲」還是「溫和」或者其他事產生分歧時:
這個時候要換一下除了儘量控制自己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生分歧時,事後的處理還要換個思路:
面對大多數的差異,和差異引發的爭執,承認它們的存在,不去強調對錯,而是尋求合作,相互支持和交流。
總的來說,哪怕再「門當戶對」、「相互理解」的夫妻,在長期的相處中總會發現自己與對方在某個方面有差異,甚至巨大的差異,學會找到差異,解決差異帶來的分歧,無法解決時學會包容,可能會讓婚姻裡的彼此更舒適。
找到那個中間點,是縮小差距的最有效辦法,是我們每個家庭的功課。
即便有差異,也不代表不能長久相伴。
最後,祝願12月20日補辦婚禮的鐘欣潼和賴弘國新婚快樂,甜蜜幸福。
雖然對賴國弘完全不熟,但是一個能把別人家孩子哄睡了的男人,在育兒方面應該還是有點優勢的。
全文完。
本號最近幾篇推送不錯的推送:
【睡眠乾貨】分房比睡整覺還難?或許你可以試試這些
【睡眠乾貨】黎明前的黑暗:4-6個月寶寶作息討論
【睡眠乾貨】精力旺盛,到點不肯睡?大寶寶順利入睡的6個要點
【睡眠乾貨】睡眠安全|睡小床比大床醒得多,怎麼回事?
【睡眠吐槽】睡渣專業八級考試!看看你能答對幾題?滿分的都是勇士……
【安撫技巧】寶寶安睡入門之小土安撫技
【情緒管理】在娃動不動就生氣的年紀,情緒管理到底怎麼管?
【情緒管理】乖乖仔開始咬人打人了,怎麼辦?
【生活感悟】當年真沒注意到《絕望主婦》居然這麼寫實
【睡眠科普】《0-5歲兒童睡眠衛生指南》解讀(附睡眠評估問卷)
【哄睡神曲】啊?這些歌居然能哄睡??400首的歌單拿走
【創業路上】周末閒聊 | 帶娃帶出的創業夢
你和隊友差異大麼?平時遇到爭執是怎麼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