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專業,最好玩,最靠譜的觀賞魚玩家平臺
轉載自龍巔三湖慈鯛
引子
開缸也有一個多月了,本打算早點把養水流程發上來,但始終覺得缺一些什麼,再加上漏電的事情把我搞得焦頭爛額,所以就被一拖再拖。還好,今天新泵終於到家,成功運行,心中的石頭總算是能暫時放下。前幾天寫的一篇關於水質的文章《三湖慈鯛水質中毒分析》,也算是做好了鋪墊。過濾的目的也就是要把水中NH3和NO2這兩項有害的物質降到最低,怎樣才能形成這樣一套降低毒害的循環系統呢?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養水。
養水
魚缸造好後,一切事情準備妥當,就要開始養水了。把水放滿,但暫時不要開循環,也不要放硝化細菌,因為新鮮自來水中含氯比較高,需要兩天時間來揮發,如果這個時候放入硝化細菌基本上就是浪費。從第三天開始,加入硝化細菌,打開水泵開始循環,這就算是正式開始養水了。我的養水時間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計算。當然,為了加快養水速度,我把兩個星期沒洗的過濾棉和幾張生化棉放進了過濾,再加上二十幾根老過濾裡面的大棒子。上面的垃圾就是過濾系統的食物,有了食物,吃得高興,自然也就生長迅速。
通常測試水質就那麼幾項:PH、GH、NH3、NO2、NO3。如果想達到三湖原產地的水質標準,PH、GH就是必測項目。馬鯛PH在8左右最好,坦鯛在8.5左右,GH在10-14左右就比較好。NH3和NO2是循環當中產生的有毒廢物,這兩項數值越低越好。NH3平時不要超過0.2mg\L,超過2mg\L就會急性中毒。NO2超過0.05mg\L就會慢性中毒。NO3是整套循環的最終廢物,毒性很小,但是累積過多也會對魚兒造成影響,所以就需要不斷的換水來減少它。
第三天:
頭兩天水還有點渾,第三天變得透亮。測得PH在8.2左右,GH8.75,NH3在0.9左右,NO2在0.01-0.05之間,NO3 10.0-20.0之間。
因為時間較短,所以PH、GH都還不夠穩定。因為硝化系統才開始建立,效率不高,所以其他三項才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同時也說明加入老棉效果是很明顯的。
濾棉上的垃圾,主要就是魚的排洩物和飼料殘餘,我在想,如果沒有老棉,在上面撒一層飼料是不是也會起到同樣的效果?這樣做比直接用死魚,是不是也會安全得多?
第七天
第七天是5月24日星期天,趕在換水之前測試了一把。後面也是在每個星期天換水1/4-1/5。PH在8.2左右,GH飆升到13.75(這個數據應該有誤,後面我會說明並修正),NH3和NO2都明顯降低,NO3提升到了20.0左右,這說明硝化系統已經開始明顯運作。
換完水就加了兩條王子進去,算作是正式闖缸。王子進去幾乎沒有任何適應期,一副非常享受的樣子,豎著魚鰭到處遊。而且正好放了一公一母,剛進去就纏綿上了。從水質和空間上看,他們顯得享受也是應該的,畢竟從那麼擁擠的空間,一下換進了別墅,換做是誰都要樂瘋了。
第十天
第十天PH和GH繼續提升,分別在8.4-8.6之間和15(GH雖然有誤,不過提升是肯定的)。NH3略有降低,NO2基本和上次保持一致,NO3因為換水的關係降幅明顯。這樣的話就說明硝化系統基本建立,而且食物有點不夠用了。
從第七天開始放入闖缸魚,然後每隔一天就會再放入兩條闖缸魚。這樣做的目的是緩慢增加過濾負擔,緊跟硝化細菌繁殖的節奏。因為這個時候的硝化系統還很脆弱,要避免突然大幅增加過濾負擔,某一項有害物質突然增高,造成魚兒的急性中毒。
放入闖缸的魚都是母魚,而且有幾條還是大肚子。結果一條火焰紅母魚進去沒多久就被另外一條母魚引誘產卵,剛產出的卵立馬就被那條母魚給吃掉,還真是奇觀啊。產完卵的火焰紅肚皮也恢復了正常大小。
十五天
第十五天,缸裡差不多已經有十來條母魚了。PH穩定在8.4-8.6之間,GH也基本穩定13.75。NH3和NO2都維持在低水平。NO3保持正常。這個數據表明過濾系統已經越來越強大,魚兒的數量增加,有害物質卻降低了。同時也說明這種緩慢增加過濾負擔的做法,對於硝化系統的建立是很健康和積極的。就算是闖缸魚也不會突然歸湖了。
十八天
第十八天,六月五日星期五,又到周末,魚兒不斷的增加,水質也一直保持在很好的狀態。PH穩定的保持在8.4左右,GH略有降低到12.5,NH3和NO2繼續保持在低水平,NO3在10左右。
二十二天
第二十二天。在二十天時正好星期天,換完水後就把除巖棲以外的魚兒全部移進了大缸,全部大概三十多條成魚。水質在隨後某一天變得渾濁,也僅僅是一天,渾濁後的第二天就重新變得清亮,這也說明硝化系統非常健康。這點從測試上也能看得出來。
PH繼續穩定在8.4左右,GH降到10(改進了手法,最後會說明),NH3明顯提升,NO2小幅提升,NO3因為前兩天才換過水,所以數值降低。
大部隊進缸都顯得很興奮,而且幾條強勢魚兒幾乎同時就開始了繁殖行為:躁動不安、搶地盤、打架、挖沙。缸裡被挖得到處都是坑,還好造景下面都有底座,隨便挖吧。
二十六天
第二十六天,6月13日星期六,換水的前一天。PH和GH都達到穩定,數值同上期一樣:8.4和10。NH3降幅明顯,NO2小幅降低,NO3增長到20.0左右。這樣的數值基本上可以宣告硝化系統建立完成,養水也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魚兒搶地盤、打架愈發激烈,不過都維持在公魚的範圍內,母魚明顯受到優待,弱勢公魚不斷受到驅趕,靠邊。沙坑也越挖越大,底部都已經挖到了紗網。有時太過分,我不得不把沙填回去。
三十天
第三十天,六月17號周中。PH略有降低 到8.3左右,GH略有升高到11.25,總體還算穩定。NH3略有升高,NO2略有降低,總體維持在較低水平。NO3小幅提升。這樣的數值表明過濾系統已經變得穩定。
魚群也開始變得穩定,交配行為也時有發生。不過弱勢公魚,特別是兩條馬裡奧孔雀體色變得暗淡(不是掉色,就是暗淡,就像人的氣色一樣)
總結:
養水的目的都基本相同,但是網上的方法往往卻是大相逕庭。有些人養水第二天就開始大規模下魚,有些一個星期,有些兩個星期,有些換水也不用困,直接自來水。他們也都能把魚養活。但是,這樣激進的做法能保障魚兒體質好不生病嗎?我想……很難。所以,我們就會經常看到某些魚友在養水階段出現這樣的問題或者那樣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方法的問題。我的這個方法很保守,但是很保險,處於養水階段的朋友們不妨一試。
細心的朋友一定都發現了,GH測試的數據變化很大,這是和它的測試方式比較複雜有關係的。GH測試一共三種試劑,分為A、B、C。首先燒杯取10ml水,然後滴入A試劑5滴,搖均後加入B試劑2滴,這時水會變紅。最關鍵就是接下來加入C試劑的階段,加入一定滴數水會完全變藍,滴數 X 1.25 = 水的硬度。開始我也是照著說明書邊加邊搖,後來我發現每次加的滴數都有變化,就諮詢賣家:C試劑是加進去,搖均後再加下一滴,還是不管是否搖均只管往裡面加,直到全部變藍為止?得到的答案是:搖均後再加。所以前面幾次的GH數據都是不準確的,後來改進了方法,滴數穩定在8-9滴,硬度也就基本上在10-11.2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