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OPPO發布了一款普及超閃的裡程碑之作OPPO Reno4 SE,擁有著輕薄的機身設計與同價位充電速度最快的充電體驗。除此以外,該機還擁有著光芒人像三攝影像系統,拍照玩法吸引了很多人關注。那麼,同為SE特別版,國產SE的拍照水平能否逼近蘋果呢?今天針對這一話題,用OPPO Reno4 SE與華為nova 7 SE、iPhone SE對比一番,看看能達到「几几開」。
但近年來相機技術突飛猛進的華為是為數不多的正面例子,尤其是 P 系列和 Mate 系列帶來的超級夜景和高倍變焦,深深影響了智慧型手機的相機走向。而 iPhone 先後採用其他廠商率先開發的雙攝和三攝也能看出蘋果的壓力。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蘋果偶爾會在晶片、屏幕等方面對比其他手機廠商,但幾乎從不對比相機部分,似乎默認了自家技術沒有敵手。
iPhone的底層優勢
事實上,蘋果的自信不無道理。相較於安卓端雜亂無章的生態,iPhone 的封閉生態為其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蘋果可以從圖像信號處理器(ISP)、內部的成像算法等多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技術層面進行優化。
安卓陣營則大部分使用了處理器廠商提供的 ISP,機海戰術也使得每款機型的圖像傳感器都不盡相同,也就難以用一款算法來優化每一款機型的成像水平。
正因如此,安卓手機的影像系統常常需要多次更新才能達到其巔峰水平,早年間安卓混亂的系統生態也加劇了這一態勢。因此 iPhone 的影像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從硬體開始突破
從 2016 年與徠卡合作開始,華為試圖改變這一天生的弱勢。
在華為 P9 首次試水徠卡彩色 + 黑白雙攝後,華為 Mate 9 Pro 也延續了這一設計。比起同年 iPhone 7 Plus 採用的 1/2.93 英寸 IMX 315 傳感器,華為 Mate 9 Pro 採用的 1/2.9 英寸 IMX 286 傳感器還是大上了一些,暗光下的表現也稍稍超過了 iPhone。
不過 iPhone 7 Plus 在相機部分同樣下足了功夫,首次採用了雙攝方案——一顆 28mm 的 1200 萬像素廣角鏡頭和一顆 56mm 的 1200 萬像素長焦鏡頭,不僅擁有優秀的廣角畫面,還實現了兩倍無損畫質的光學變焦。得益於長焦鏡頭,iPhone 7 Plus 在人像虛化上也有較好的表現力。
從綜合表現來看,此時的 iPhone 依然是行業標杆。
軟體算法的加入
P9 系列的夜景優勢初露鋒芒,2017 年這個反響不錯的設計帶到了 P10 和 Mate 10 系列上,並且進一步發揚光大——加入了超級夜景模式,從算法層面補足相機短板。也正是在這一年,華為首次把 Mate 10 Pro 送到了 DxOMark 的大舞臺上,並且超過了當年的次旗艦 iPhone 8 Plus,拿到了僅比谷歌 Pixel 2 低 1 分的成績。
這一舉動無形中也為 DxOMark 帶來了巨大聲量,從此安卓廠商便樂此不疲地湧向 DxOMark。
不過,初代超級夜景其實難堪大名,用戶使用這一模式需要長時間保持手機穩定,遠遠沒有我們如今看到的這般易用。
2018 年發布的 P20 Pro,吹響了華為影像系統反攻的號角。華為 P20 Pro 搭載了與索尼合作研發的 IMX600 傳感器,尺寸也由原來的 1/2.9 英寸大幅提升到了 1/1.73 英寸。憑藉著優秀的市場表現及用戶體驗,這顆傳感器依舊被沿用到了 Mate20 家族。而同年末發布的 iPhone Xs Max,則採用了一顆 1/2.55 英寸的影像傳感器。憑藉著更大的傳感器面積,不管是 P20 系列還是 Mate 20 系列,DxOMark 評分都全面超過了當年的 iPhone 家族。超級夜景模式也正是從這一代開始成熟,真正成為華為乃至其他廠商的標配。
面對華為的追擊,蘋果也並沒有坐以待斃。在用 Memoji 鞏固前置 3D 原深感攝像模組帶來的福利的同時,蘋果同樣為後置單攝像頭的 iPhone XR 帶來了由算法加持的人像模式和人像光效,在偏寫實風格的調校下,贏得了不少用戶的擁戴。
iPhone XR
巧的是,正是在這年的二季度,華為手機銷量首次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雙方的影像角力也逐漸進入白熱化。
" 神仙打架 "
2019 年是華為影像技術的集大成之年。拋去軟體上拍月亮的算法優化不說,單從傳感器看,華為 P30 Pro 和 Mate 30 Pro 都搭載了來自索尼的 IMX600Y 傳感器。這顆傳感器最大的進步,就是把傳統 CMOS 傳感器的 RGGB 排列形式改為了 RYYB 形式。和 RGGB 相比,RYYB 可以減輕前者在濾色過程中所帶來的光之強度折損,可以讓進光量提升高達 40%。以華為 P30 Pro 為例,其 ISO 高達 409600,是 iPhone Xs Max 的 64 倍,也就意味著同等暗光條件下,RYYB 排列的 P30 Pro 能更好的記錄下拍照時的顏色細節。
被戲稱為 " 望遠鏡 " 的 30 倍數碼變焦也登上 P30 Pro,日後高倍變焦也成為華為旗艦手機的一大賣點。
華為 P30 Pro
DxOMark 分數被華為連續超越,也為 iPhone 略顯保守的影像之路敲響了警鐘。
比起用上更大底的傳感器,蘋果更注重的還是用戶的實際體驗,iPhone 11 Pro Max 憑藉其優秀的三攝平滑切換能力博得不少好感。而在視頻錄製方面,它成為極少數同時支持 4K 60FPS 和實時 HDR 的相機,這也讓 iPhone 11 Pro Max 成為當年 DxOMark 的最佳視頻手機。蘋果扳回一城。
iPhone 11 Pro Max
下一個爭奪點在哪?
今年華為 P40 系列的影像系統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其全系搭載全新定製的 IMX700 傳感器不僅延續了 RYYB 進光的特點,尺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 1/1.28 英寸,比 iPhone 11 Pro Max 甚至是三星 Galaxy S20 Ultra 的主攝尺寸還要大,進光量更是提升了 40%。而即將在本月發布的華為 Mate 40,按照慣例很可能將使用 P40 系列同款傳感器,經過了半年的應用和調校,它的實際表現可能還會有一定提升。
但根據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蘋果似乎並沒有為 iPhone 採用大底傳感器的想法,反而走上了另一條賽道:AR。
據傳,新的 iPhone 將搭載一顆 2020 款 iPad Pro 上同款的 LiDAR 雷射雷達。根據 iPad Pro 上的應用來看,LiDAR 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讓 AR 能更好的結合周邊的現實世界,在屏幕上呈現一些虛擬內容。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iPhone 上的 LiDAR 很可能會在拍攝時的深感信息上有更多發揮。具體作用只能看蘋果的開發程度了。
雖說不管是傳感器尺寸還是 DxOMark 評分,華為都在漸漸彎道超車,但這並不意味著蘋果的影像系統已落於下風。從硬體的角度來說,蘋果很少會追求極端的參數表現,雙方的不同點更多還是在於對照片風格的不同理解:蘋果偏寫實,華為偏豔麗;一個後期空間大,一個直出色彩吸引眼球。兩者的風格選擇大於技術差距。
本月 14 日,iPhone 12 就將發布;22 日,華為 Mate40 也將到來,雙方的強強對話或許能讓我們看到更加精彩的影像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