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報 □陳祥明 邾根斌 程堂義
今年5月16日是著名書畫家、當代「江淮大寫意」畫派開創者蕭龍士老先生誕辰130周年。為紀念被譽為「詩書畫三絕、德藝壽齊輝」的一代藝術大師,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政府參事室(省文史研究館)、省文化和旅遊廳將聯合舉辦《紀念蕭龍士誕辰130周年捐贈書畫作品展》,集中展出蕭老120幅精品書畫作品。說起蕭龍士,不少人應該都知道,但你真正了解這位百歲老人不平凡的藝術人生麼?
拜師齊白石
1889年,蕭龍士出生於安徽省蕭縣一個農村家庭。在他童年的時候,蕭縣畫風正盛,有一批追隨「揚州八怪」豪放風格的鄉土畫家雲集龍城(蕭縣以前的名稱),形成「龍城畫派」,耳濡目染的蕭龍士受到影響,從藝創作之心更加堅定和迫切。
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1923年,經李可染介紹,蕭龍士進入劉海粟創辦的我國第一所美術專科學校——上海美專學習,在潘天壽、諸聞韻等老師的指導下刻意學習了諸多大家大寫意花鳥畫的傳統,並經諸老師的引薦拜見了國畫大師吳昌碩,他們雄勁的畫風,厚重的筆墨對蕭龍士影響很大,更讓他的畫技大長。到1925年他從上海美專畢業後,就回到了徐州美專任教。
據史料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任教的同時,蕭龍士先後在上海、南京、鎮江、徐州等地辦過多次個展或聯展。特別是1947年在南京辦展時,轟動南京畫壇,就連繪畫大師陳之佛、傅抱石、張書旂等觀後都讚嘆不已,聯合撰文稱:「蕭龍士先生精究六法,平素潛神苦志,細心研摹,故下筆落墨,輒饒其趣,於全國二屆美展,讀其所作蘭石,心竊慕之……」這是難能可貴的。
按說此時的蕭龍士在畫壇日漸成名,他完全可以以「大家」自居了,但強烈的求知慾又驅使他邁出新的步伐。1949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蕭龍士,背起行李千裡迢迢來北京拜見齊白石,留下了一段「拜師學藝」的佳話。
這回的介紹人還是李可染,身份是齊白石的學生。當時,蕭龍士帶去幾幅自己的作品請白石老人指教,白石老人看後連連稱道,並當場揮毫,在他的一幅《荷花》上題道:「此蕭龍士先生所作,未見其人,也未見其畫,國有此人而不知,深以為恥,想先生不曾遠遊也。」第二年冬天,白石老人正式收他為弟子。據說,86歲高齡的白石老人收下如此高徒十分高興,再次在蕭龍士的新作《墨荷》上題道:「龍士畫荷,吾不如也。」
而白石老人傳神的大寫意,使跟在他後面學習的蕭龍士大開眼界,也接觸到了徐悲鴻老師等許多名流,同師兄李可染、李苦禪、許麟廬等大家更是情同手足,朝夕相處,切磋畫藝,互相傳習,得益深刻。
開創新畫派留美名
蕭龍士老先生是1990年去世的。縱觀其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生命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他傾注了畢生心力為後人留下累累藝術碩果,贏得桃李滿天下。比如,他的大寫意繪畫藝術是對吳昌碩、齊白石大寫意的繼承與發展,為大寫意繪畫史增添了承前啟後濃墨重彩的一筆,並在此基礎上開啟和創辦了「江淮大寫意畫派」,從而在中國畫壇上佔據了影響力和代表性。
早在1955年就被安徽省政府任命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後歷任省美協副主席、名譽主席、省政協常委等職的蕭龍士,擅長寫意花鳥畫,尤以幽蘭墨荷名世,「半世畫竹一世蘭」是後人對他的評價。有見過他作畫的學生中,他筆下的蘭草寥寥數筆,錯落有致,淳厚挺拔,深得蘭花之神韻;他的荷構圖嚴謹而雄闊,講究平中見奇,簡練處求精到,看上去信筆揮灑,似乎漫不經心,但細細推敲,無不苦心經營,慎之又慎,不但大幅有綠染橫塘之勢,池邊小景也別具風味。著名學者馮其庸先生就說:「蕭老之畫,無論為巧為拙,或誠樸如鄉農,或高蹈如逸士,皆能風標獨樹,自有我在。豈非蕭老百年勤學,虛懷所得乎!故吾曰:蕭老,畫師也,人師也!」
而且,蕭龍士老先生不僅畫作精彩,而且書法功力深厚,有學者指出,他的書法尤其是晚年書風厚重老辣,筆墨率意淋漓,可謂金石味與書卷氣並勝。著名書畫史論家穆孝天就曾這樣評價說:「他的書法深藏在書畫藝術點線之內,並顯現於繪畫作品的款識題跋之上。他的書法表現為遒勁、奔放、磅礴、老辣,而他的題畫行書則表現為蒼厚、瀟灑,恰如其詩與畫相得益彰,構成三者競美之妙。」
「德藝壽齊輝」
在近90年的藝術人生中,蕭龍士不僅書畫藝術為人稱道,其人品更為世人讚譽。他一生最看重的就是人品,一直堅持認為,「作畫必先立人,人品不高,落筆無方。為人要忠誠老實,作畫要樸實耐看,二者都不可矯揉造作。」他平生淡泊名利,熱衷社會公益,不以大家自居,卻顯君子風範,終以詩書畫三絕、德藝壽齊輝而享有大名。難怪有朋友在給他的祝壽詩中這樣寫道:「蘭無百歲人百歲,人罕千秋畫千秋;萬年青史傳人品,流芳豈賴管城侯。」而蕭老的這一品質從一些事件中也有反映。
早在上世紀20年代,蕭龍士在創作的同時就時刻關注當時的民生問題。1926年他創作《乞丐圖》並題款,「我討我的飯,與你甚相干。可恨勢利犬,單咬破衣衫」,詩畫都表達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抗戰期間,蕭龍士以畫筆為武器,宣傳民眾,動員抗日,先後在徐州、南京、鎮江等地,舉辦書畫義展,將收入捐給抗日救亡工作。
新中國成立之初,剛剛經歷淮海戰役的蕭縣人民又遇上大水災,蕭龍士先生捐出多年的收藏在徐州進行義展,將其收入全部捐獻給政府救濟受災群眾。1951年,何香凝等著名愛國人士籲請藝術家拍畫義賣,支持「抗美援朝」,正在北京學習的蕭龍士毫不猶豫地拿出身邊所有的包括齊白石給他題款的珍品獻給義展。
蕭龍士老先生一直堅持「人民藝術就應該讓人民來享受」,無論官民雅俗,婦女孩童,只要喜愛他的畫,登門索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他都令其滿意而歸。因此他的作品在社會流傳很廣,據說在他家鄉蕭縣以前不少人家都掛有他的荷花、蘭草圖等。
當然,他的這種精神也感染了後輩。2015年8月,為了完成蕭老生前遺願,遵從先生愛國、愛鄉的情懷,他的兒孫輩們無償捐出了老先生生前150幅精品佳作。這是先生及後人踐行「握筆應書民心願,凝神當思國前程」的高風亮節的生動寫照。
所以說,蕭龍士老先生正是以他卓絕的藝術和超拔的人品,開啟江淮大寫意畫風及其畫派,影響著安徽乃至全國畫壇,「詩書畫三絕、德藝壽齊輝」乃實至名歸。
原標題:蕭龍士「德藝壽齊輝」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