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自身的身心健康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運動大軍的行列。而在大數據和AI時代,如何將先進的科學技術與運動結合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
華為是以技術作為立業之本的公司,在健康領域同樣用最好的技術,最嚴謹的方式研究健康、研究運動、研究產品,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助力運動健康再次創新。
華為本著這一初衷,成立了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華為希望通過未來對行業、運動科學、醫療科學和大健康領域科學深入研究,能夠把身體內的秘密通過數據量化出來,同時通過硬體的傳感器技術,材料技術,能把這些數據量化出來,讓人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讓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截止目前,華為在中國已經成立了三座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未來,這三所實驗室將與華為全球10餘所科學研究所的研發資源形成合力,構建一個全球多地協同的運動健康綜合研究平臺。它將攜手華為在全球與本地的運動健康創新能力,打造一個創新、領先、開放的華為運動健康生態圈。
而華為位於西安的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是華為迄今面積最大的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它如同一個健康生活方式的創新工坊。在這所實驗室裡,華為運動健康業務的研究員和開發者們通過整合華為全球研發資源,藉助專業的研究設備和創新的研究方法,創造出豐富的穿戴產品和運動健康功能,以幫助全球消費者更科學地運動,更健康地生活。
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分為兩大區域,一個是可靠性實驗區,一個是運動健康創新實驗區。
可靠性實驗區:穿戴嚴苛破壞性測試
在可靠性實驗區,華為產品測試工程師參照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藉助機械設備模擬出極限使用場景,對華為智能穿戴產品的硬體和軟體的使用壽命進行破壞性測試。例如硬度測試、耐磨測試、跌落碰撞測試、按鍵耐久測試、抗拉和抗扭測試、多重防水測試、腐蝕測試、溫度耐受測試、續航測試、功能穩定性、流暢性測試等測試。
在這些測試中,有四分之一的測試項目屬於極限破壞性測試。對於經受測試的華為智能手錶和手環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途。如果測試不合格,它們還將被送往製造工廠集中銷毀。只有經受住考驗的產品才會被推向市場,送達到消費者手中。
運動健康創新實驗區:運動場景模擬和姿態分析
很多人為了能夠擁有更健康的身體而選擇運動,但是由於缺乏科學運動的知識,採用了錯誤的運動模式造成了運動損傷。而在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創新實驗區,研究設備可以模擬多種運動場景,輔助研究人員們通過對運動場景的模擬和對姿勢的分析,為用戶提供更科學更合理的運動示範,讓主動健康成為可能。
就比如高爾夫練習場模式,是華為WATCH GT 2 Pro上的一項新功能,它可以幫助高爾夫球愛好者智能分析揮桿姿勢,記錄揮桿速度、揮桿節奏、上杆時間和下杆時間等專業數據。同時,該手錶還提供了可視化揮桿動作示範,輔助提升運動水平。
其實不只是華為WATCH GT 2 Pro,每一款華為智能手錶或手環都能為消費者提供多種科學而又簡單的專業運動體驗。華為將複雜變簡單,消費者只管邁開雙腿去跑,準確的跑步數據記錄、訓練效果分析和恢復時間建議就都可以放心的交給華為智能手錶和手環。
為了讓佩戴智能產品跑步變成一件簡單的事,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藉助眾多專業設備搭建出一個跑步功能開發測試系統,用於採集和分析跑步相關數據,不斷優化產品的數據算法和功能體驗。例如足底壓力跑臺、心肺功能代謝儀+心率帶+懸掛跑臺、光學動作姿態捕捉系統,這些都將有助於對運動健康數據進行研究與分析。
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還擁有一群專業背景豐富的研究員和開發者,而這些跨界研究員和開發者們在一起,將專業知識進行融合與碰撞,創造出創新的研究方法。在最新發布的華為WATCH GT 2 Pro上,可支持的運動模式已經擴展到100+種。華為智能穿戴產品就如同一個擁有豐富運動經驗的「腕上健身私教」,可以時刻幫助消費者更科學地運動,更健康地生活。
華為讓主動健康成為可能
華為還攜手行業夥伴,持續探索移動健康技術和應用。華為WATCH GT系列率先將心臟健康研究應用到消費電子類產品上,讓消費者可以獲得移動健康技術進步帶來的新體驗。從華為WATCH GT第一代起,華為智能穿戴產品開始全面搭載華為自研的HUAWEI TruSeenTM心率監測技術。消費者可以通過佩戴智能手錶,隨時隨地監測自身心臟健康情況。
截至目前,已超過203萬用戶在華為應用市場下載並註冊了心臟健康研究APP,篩查出超過5200例疑似房顫。這些用戶經醫療機構診斷後,房顫確診率90%+。
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還聯合華為俄羅斯研究所,研發出第四代心率監測技術HUAWEI TruSeenTM4.0+,支持全天候心率監測、全天候血氧飽和度監測、房顫風險預測研究等。華為WATCH GT2 Pro ECG款手錶還同時聯合權威的國家級醫學中心、精選三甲醫院給用戶進行報告解讀、風險篩查技術,並提供專業的健康指導,用科技創新助力主動健康。
未來智能可穿戴設備在前端篩查和後端管理都還有廣闊的空間。通過佩戴智能可穿戴設備對運功進行反饋,實現合理的運動和科學運動,未來讓糖尿病人也能跑馬拉松成為可能。此外,患上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經常忘記回家的路,子女需要知道老人的位置,如果通過佩戴智能可穿戴設備就能夠獲取患者的位置信息,以簡訊的形式實時通知看護人員或子女,這將大大減小看護成本和子女負擔。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可穿戴設備如何能夠實現患者與醫生之間的連接,還將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探索。如果讓可穿戴設備能夠更好地幫助慢性病患者管理運動,同時讓醫生了解他的運動,這將使慢性病患者在康復和治療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對姿態捕捉方面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比如應用在國家跳水運動員身上,通過佩戴華為智能手錶,利用AI技術和算法現實對跳水動作的捕捉,並對動作進行精準分析,幫助運動員進行更標準化訓練。而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姿態捕捉功能更是大有可為,當佩戴智能手錶或手環的患者跌倒時就會向其子女或者看護人發出報警信息,通過精準定位很快就能將其找到並送去就醫,這樣大大減少了風險。
現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還是以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為主,未來衣服、鞋、眼鏡等都可能成為智能穿戴產品的載體。相信後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智慧化的模組嵌入到這些日常產品裡,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