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雙眼睛會說話。
聽到這話,肖茵莞爾一笑,30秒後,爽朗的大笑。前者,是經紀人希望她呈現的樣子,做一個安靜的女子。後者,是真實的自己,一個開朗的「女漢子」。
這句誇讚,是來自於一個計程車司機。記者遠赴煙臺海陽去採訪正在拍攝《大秧歌》的肖茵,路上與出租司機攀談起來,這個50多歲的大叔在聽說記者要採訪的人後,說出了這句話:「《打狗棍》裡的那格格啊,雖然是啞巴,但是那雙眼睛會說話。」
父親是話劇團的編劇,母親是話劇團的演員,肖茵從小就跟在父母身後,認識了排練場、舞臺、練功房。那個如今看來可能破舊的舞臺,卻是她人生中最紮實的起步。
那個時候,小小的肖茵不知道什麼是演員,可是她卻發現了他們身上與眾不同的東西。
大院外的人,都穿著那個年代特有的衣服,可大院裡,這些人身上卻穿著她在畫報上才能看到的款式。那個年代,還沒有「有範兒」、「洋氣」這樣的形容詞,肖茵把他們身上的氣質,叫做「不一樣」。院裡、院外,兩個世界,肖茵喜歡院裡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如今想來,他們就是當年人們眼中的「女神」和「男神」。
的確,那個大院,自她出生那一刻起,就譜寫了她的人生。在那裡,她愛上了表演。在那裡,她也碰到了一個她當時並不知道,可日後卻無比感謝的伯樂——郭靖宇。
哥哥姐姐們練功,她就跟在後面像模像樣地學;母親在臺上表演,她就在舞臺側面痴痴地看;等大家都謝幕了,她就一個人跑到舞臺中間,唱歌,跳舞,然後看著臺下。臺下空無一人,她卻能想像出,那上百雙眼睛的注目。
一個小小的叫做夢想的種子在她內心發芽了。
5歲那年,劉鎮偉執導的影片《花旗少林》來承德拍攝,需要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演員,肖茵的媽媽帶著她去了劇組。劉鎮偉導演見到她後十分滿意,突然一個高高大大的男人微笑著張開雙臂朝她走來,肖茵回頭發現後扭頭就跑開了。一個5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這個高高大大的男人是周潤發,更不知道他是個大明星。別人知道她和周潤發合作拍了電影,都很是羨慕,她卻淡淡地只是點一點頭。
那些年,肖茵接拍了希望工程專題片《山妮妮溝娃娃》、電影《醜哥等你》,「燒鍋酒」和「酸棗汁」的廣告。河北省大街小巷的燈箱上,電視的廣告裡,商場的宣傳中,都洋溢著這個花季少女純真甜美的笑顏。
肖家有女初長成,夢想的小嫩芽已經長成大樹,鬱鬱蔥蔥。
為了更接近做演員的夢想,肖茵初中畢業後考入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學習。聲樂、舞蹈、鋼琴,文化課,肖茵把自己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的。在藝術學校,很多學生把自己生活裝點得豐富多彩,只有肖茵,三點一線地生活。宿舍、練功房、教室。周而復始。因為,她的目標很明確——北京電影學院。
2004年,肖茵如願成為了北京電影學院2004表演班的學生。成功的路有很多種,執拗的肖茵選擇那條最踏實、本分的路走。在她看來,成功沒有捷徑,努力才是王道。
俊男美女雲集的學校裡,肖茵顯得「平凡」了很多。為了更方便地接戲,很多同學開始到外面租房子,尋找成功的機會。肖茵依然如故,素麵朝天地練習小品,學習文化課,保持著學霸的位子。
在很多人看來,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就等於成功,距離明星大腕只有一步之遙。可在肖茵看來,其實不然,這裡的功課更多、更緊張,尤其是表演課中的小品練習,天天編排、練習,早出晚歸地到校外去觀察、體驗生活,一堂課上演幾個不同類型的小品,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叫,人簡直就成了一個「瘋子」。
期末學期小品,肖茵被分到了一個靠掌鞋維繫生活的窮困老太太角色,演好這個角色,對於一個十八九的女孩來說,真是無所適從、無從下手。
深夜,舍友們都已經入睡,淡淡的呼吸聲瀰漫著宿舍,肖茵望著窗外,美麗的校園已經沉睡,路燈下,斑駁的樹影孤獨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夜晚,她聽父親講述奶奶的故事。奶奶有一雙有些變形的「解放腳」,支撐這個家庭幾十年,拉扯著4個兒子長大成人、安家立業。
對,奶奶!小品《母親》演出的那天,奶奶的言行似乎附在了肖茵身上,老太太的那些人生情感,都在記憶裡奶奶那一雙「解放腳」上流露、體現出來。演出大獲成功,肖茵的表演獲得了院系領導、老師的讚揚與好評。
當別人開始收穫名利的時候,肖茵收穫的還是學院難得的一等獎學金。
娛樂圈的紛紛擾擾,似乎並沒有幹擾到肖茵,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依然清澈如水,不被世俗沾染。
她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雙眼睛將把她成就。
大四偶然的一個機會,肖茵碰到了郭靖宇。而此前,郭靖宇已經離開承德話劇團到北京發展多年。儘管多年沒見,郭靖宇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肖茵,還跟當年一樣,清澈、靈動。
自此,兩人的合作不斷,《秘密圖紙》、《鐵梨花》、《紅娘子》、《靈魂百度》、《打狗棍》、《勇敢的心》。
《打狗棍》中那格格的原型,是郭靖宇的外婆,之所以選擇肖茵來演,郭導曾說,「我在她眼睛裡看到了沒有任何雜質的純淨。」
接到電話的時候,肖茵真有些不敢相信,要知道,「那格格」在《打狗棍》劇中承擔的戲份很重,有大小200多場戲,相當於一部30集的電視劇主演差不多。直到劇本發過來的那一刻,她才確定,這一切都是真的。
對於多年的學霸,做起這些功課來肖茵胸有成竹,對演好「那格格」這個角色的信心也由此十足,還根據劇本的情節精心設計了幾套方案。
在建組會上,肖茵詳細地跟導演講述自己對角色的準備情況,可是還沒等她說完,導演郭靖宇便給了她當頭一棒,「肖茵,你現在準備的很好,很用功,可這些都沒用,我要的是你自己設計、編出一套是那個年代,屬於『那格格』一個人的啞語出來!還要跟臺詞一樣,能讓人看得清楚、『聽』明白。」
這一棒,打得肖茵有點蒙。
從那天開始,肖茵就不再說話了,在家在外跟誰接觸,她都用自己的手勢跟他們交流,直到對方明白、「聽」清楚為止。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五天,肖茵終於獨創了一套「是那個年代」,屬於「那格格」一個人的啞語出來。
雨中,那個柔弱而秀美的背影成了電視劇最感動人的一幕。而她的創造者肖茵,也因為這個角色大獲稱讚。
說不清,是肖茵成就了那格格,還是那格格成就了肖茵。清楚的,是那雙同樣美麗的眼睛,寫滿了堅強與柔韌。
做真實的自己古人有太多的詩詞形容眼睛。
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寫道:「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三國時曹植的《洛神賦》中形容:「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離家多年,肖茵依舊保留著自己最初的本心,「我愛的是表演,而不是做演員。」私下裡,肖茵是劇組裡的開心果,對有特色的歌曲和電視劇人物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拍戲拍累了,劇組人員都會讓她來上一段,她也從不扭捏,說來就來,逗得全組人前仰後合,自己卻一臉的嚴肅。
肖茵說自己挑選角色時會刻意地迴避反派角色。迴避,不是因為自己清高,或是怕觀眾不接受。而是自己根本不認同「壞人」的做法,再怎麼演也演不來。「比如讓我扮演一個搶閨蜜男朋友的女孩兒,我就肯定演不了。看到這種人,我都恨得牙痒痒,我對這個人物投入不了感情,根本就演不了。」
煙臺海陽的賓館裡,連續拍了27個小時戲的肖茵顯得有些憔悴,不施粉黛的臉上凸顯了那雙明亮的眼睛,說起話來,眼睛的表情也是非常多。「不拍戲或者在家待著的時候,我從來不化妝,一個是我覺得這樣清清爽爽的舒服,二來我也根本不會化,眼線永遠都劃不成一條線,反倒成了疤瘌眼,哈哈……」
笑聲在房間裡迴蕩。窗外,大海也歡樂地應和……
我想,這個擁有著美麗眼睛的姑娘,心中開出的花,該像初雪一般潔白無瑕吧。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