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時候,有個大官,是個老花眼。老花眼就老花眼唄,結果人家還不愛戴眼鏡(當然可能也沒眼鏡給他戴)。這一不戴眼鏡,就鬧出了不少笑話。此人特別喜歡反切,在讀古書時候,看到有反切的字就跟著讀,可讀的時候他又因為看不清經常把字搞錯。比如有一次他讀《史記》,發現「顓頊」的「頊」(xū)下面寫著「許綠反」,可他一花眼,將「綠」看成了「緣」,結果「顓頊」就念成了「顓翲(piao)」。
這一念錯不要緊,他倒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找著了古人的錯處,於是大肆宣揚,讓身邊人也跟著他一起糾正過來。此後,他又多次向大家分享了他的「發現」。儘管大家都知道他念錯了,卻不敢和大官較勁,便紛紛錯著念。直到有一天,另一位較真的大官和他連續辯論了三天三夜,終於讓他明白了錯的是自己。在清朝的小說《鏡花緣》中也多次提到過「反切」,如唐敖一人行道過淑士國、黑齒國、白民國都有反切的存在,甚至書中有個岐舌國,更以「反切」作為立國之本。唐人筆記《御史臺記》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武周的時候,有個叫侯思正的衙役,雖然沒上過幾年學,卻因為告密被武則天封為侍書御史。他是一個典型的酷吏,經常對人屈打成招,朝中不少大臣都對他有怨言。有一年,武則天下令全國不許宰殺牲畜,侯思正審判完一個人,見到了武則天下達的聖諭,自己評論道:「今天已判定……,可是雞、魚、豬、驢俱不得吃,因為光吃米麵,如何得飽?」但他的雅言不過關,結果說成了:「今天已判定……,可是己與記樓居不得勊(kei),因為光吃弭(mi)滅,瑞何得飽。」侍御史霍獻聽了他說話覺得特別可樂,便將原話轉給了武則天。武則天說:「我知道他沒上過幾年學,說話時候掐不對音。但問題這是我選的官員,即便是個傻子也得繼續讓他幹吧。」霍獻也就沒有再說話。直到後來,此人因為劣跡斑斑,最終在武則天倒臺的時候被李昭德所殺。當然了,為了解決不會雅言滿口胡言,以及不懂禮數的問題,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制定了《唐六典》,這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在《唐六典·卷四禮部》中記載,為了防止臣下信口開河或是說話念不準音,必須先進行禮儀的學習。這些禮儀的名字統稱「嘉禮」,在進行各種禮儀儀式前,必須先提前幾天去禮部學習。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那些從外國來的使者們,他們無論語言還是禮儀都不會,所以最好先準備準備再說。元朝滅宋後,由於其為蒙古人,便以蒙古語為國語。他們建都北京,後來便以北京(燕山以東,大致相當於今北京地區)地區的方言為「天下通語」。轉眼來到了明朝。當時雅言已經改為叫「官話」了。那時候,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官話為基礎,南京音為國家標準漢語語音。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調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正音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即便到了清朝前期,南京官話仍舊是全國通行的官話。但從清朝中期開始,北京話漸漸有了壓制南京話的傾向。雍正八年清朝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正式將南京話排擠了出去。而我們今天所說的以北京話為標準的普通話,便是在清朝中後期逐漸奠定基礎的。說到北京話為官話,我們必須說兩個標杆人物,其中一個叫做乾隆皇帝,另一個叫做康有為。因為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所以在乾隆之前,清朝的朝廷中說滿語和漢語的都有,許多高官在通曉官話的同時,也必須會一些日常使用的滿語。但到了乾隆皇帝在位時有了一大改變,我們知道乾隆皇帝是狂熱的漢族文化愛好者,幾乎漢族文化的點線面他都學習,同時還讓下面的人也學習。在他在位中期,朝廷上正式場合只說漢語,不說滿語,滿語只有在大典或特殊事件上才說。不久,他在雍正皇帝的基礎上,更是將北京話推廣到全國,要求以此為正式官話。康有為,大家都知道,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經多次向光緒帝上書,希望能變法革新,特別是在公車上書後更堅定了光緒皇帝要變法的信心。在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第一次光緒皇帝接見康有為的時候,康有為說兩個人足足談了兩個半小時,真有相見恨晚的意思。但事實真是這樣嗎?根據另一位戊戌變法的重臣、後來商務印書館的董事長張元濟的書中記載,當時康有為與光緒皇帝僅僅聊了15分鐘就出來了,而且康有為出來時還是一臉茫然樣。後來大家分析,因為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而且在京的時間也不長,最擅長的莫過於廣東話,而光緒從小在深宮大院長大,講的一口宮廷的官方語言……什麼意思呢?兩個人其實是存在溝通障礙的。加之康有為初次面聖,難免緊張,一口的廣東話很有可能讓光緒帝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溝通尚成問題,更不要說相談甚歡了。如此,可以想像,當時的情形是有多尷尬。所以最開始光緒皇帝只給了康有為一個六品官做,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一些厚黑者認為,最後戊戌變法的失敗,估計也和方言不同,造成雞同鴨講也有一定關係。新中國建立後,為了統一各地方言,於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準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今天,我們所說的普通話就是從此而來。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但是,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某些地方感嘆自己的方言越來越不被重視,紛紛打起了保衛方言的旗號。這也許就是對古早以前各地方言文化的一種懷念吧。安卓用戶可設為置頂
- 推薦閱讀 -
李楠 | 中國古代女子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嗎?
李楠 | 史上最牛小衙役:偷情改變歷史進程
李楠 |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
這是第 545篇文章
© Copyright
作家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