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雅克:這部中國抗疫紀錄片,讓我流淚了

2020-11-17 人民網

  《中國抗疫志》是一部廣受關注的紀錄片,講述了中國應對和抗擊一場全球流行疾病的故事。在這部由一系列分集組成的紀錄片中,來自中國和全球各地的科學家、醫護人員、學者討論了與病毒相關的方方面面,包括病毒帶來的世界性影響、中國抗疫的鬥爭,以及中國如何穩定疫情防控局面並最終取得勝利。這是一個史詩般的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治理體系進行了近乎嚴苛的考驗,如今又讓美國和歐洲無計可施。

  放在以前,遍布全球的疫情可能是恐怖電影題材,而非現實。現如今,這是人們真實經歷的生活,在真實世界裡真真切切發生了。人類正與一種試圖殺死它的未知病毒作鬥爭,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考驗人類生存的呢?

  紀錄片中,最感人的情節之一是對一位年輕女醫生唐恬恬的採訪。作為呼吸系統專家的唐恬恬醫生,和來自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151名醫護人員一起,自願到武漢一線醫院工作,把年幼的孩子留在了廣州家中。她講述了一位65歲老人掙扎求生的故事。那位老人幾乎不能呼吸,不能說話,通過簡單的手勢表達了他對醫護人員搶救他的感激之情。這位老人的堅強和善良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電影沒有透露這位老人是否治癒了,不過,似乎他沒能活下來。我流淚了,誰能不為之動容呢?

  薩拉·普拉託是武漢一所大學的義大利籍教師。1月23日,她發現自己的小區封鎖了,並且她缺少食物。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她通過所在的微信群得到了幫助。她的中國鄰居為她準備好了食物並把食物送到她家門口,還附上了一張暖心的紙條:「薩拉加油,中國必勝!」紀錄片中滿是這種團結溫暖的畫面。再比如,來自中國各地的4萬多名醫務人員自願支援武漢的醫院。這些醫院感染病毒的患者人數太多,原有的醫務人員負荷太重了。

  紀錄片巧妙地將人類微觀故事和歷史宏大敘事結合在了一起。當重大歷史事件仍在發展過程之中,我們往往難以透過歷史的帷幕來看清它們:誇大它們的歷史意義是很難抗拒的誘惑,因為人們完全被當前的嚴峻局面震驚了。

  近幾十年來,很難想像還有什麼事件在影響力和重要性方面能與此次疫情相匹敵:這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目前人類尚不知治療方法;它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傳遍全球;它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充滿恐懼和不安;它導致城市和國家被整體封鎖;它使一個又一個國家的經濟陷入停滯;它使一些國家間的關係日益惡化。

  最近可與之類比的歷史事件是2008年西方的金融危機。二者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點: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中國扮演了一個次要的角色;然而,在此次疫情危機的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處於核心地位。

  1月12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並向全球科學界提供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中國人不得不想辦法對付一個特徵完全未知的侵略者。中國政府應對疫情的方式堪稱典範:展現了速度的重要性、封城在預防病毒傳播方面的關鍵作用、大規模檢測的必要性、追蹤和隔離近距離接觸者的必要性。

  問題是,除了東亞以外,西方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它們忙著譴責中國,認為中國掩蓋事實真相,想要挖掘中國的「秘密」,並認為中國政府把自己的地位置於人民生命之上。西方的回應缺乏同情心,充斥著傲慢。西方從未停下來思考過,這種病毒可能只是朝自己的方向發展,而中國與病毒沒有特定的聯繫。西方需要從中國抗疫中吸取經驗,而不是一味譴責中國。這造成的惡果是,所有西方國家對新冠肺炎的到來完全手足無措,不過也許其中不包括德國。西方在指責中國中浪費了超過兩個月的寶貴時間,美國甚至更久。西方沒有向中國學習經驗,到應對時為時已晚。

  此外,中國在疫情早期的應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對於中國來說,新型冠狀肺炎完全是未知的。在中國應對疫情的基礎上,其他後來出現疫情的西方國家如果願意費心去學習了解的話,它們是有機會獲取更多關於新冠肺炎知識的。然而西方沒有,它們被自己的傲慢和自大蒙蔽了雙眼。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與新冠肺炎疫情還有一個更大的區別。金融危機的核心是國家層面和全球層面的雙重經濟治理問題。相比之下,新冠肺炎疫情的核心問題則是不同國家間治理體系能力和效率的展現。西方很久以前就確信自己在制度方面遠比中國優越。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在最初艱難面對病毒時,西方表現出自信與優越感。可現在呢?情況完全反過來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些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中國應對疫情進行譴責是近乎可笑的。西方錯了。疫情面前,西方在很大程度上處於劣勢,尤其是美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力量平衡的重大轉變。2008年以前,中國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在全球的存在感並不強烈。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僅僅被視作是一種「經濟現象」。2008年之後,中國的崛起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這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但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政治方面——這既是地緣政治的轉變,也是對西方主導的全球秩序的重塑。相比之下,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政治時刻。除了德國以外,西方國家在疫情應對上均告失敗,而美國的失敗更是災難性的。這帶來的後續影響將歷史深遠。

  疫情暴發之初,中國的經濟崛起已為世界所知。即使在西方,多數人也相信中國終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這一觀點如今得到了更有力的證實,因為中國將成為首個擺脫疫情帶來經濟蕭條的國家。正如英國學者伊恩·戈爾丁教授在紀錄片《中國抗疫志》中所說的那樣,中國經濟將實現快速的復甦。

  唐納德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為,目前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已進入暮年。換句話說,迄今為止,默認的世界規則不再只由西方人的想法決定,也與發展中國家息息相關。儘管發展中國家的聲音要比西方小得多,但現在二者正在迅速而深刻地發生變化。我們期待疫情之後,全球治理體系與之前會有很大的不同。

  簡而言之,就未來而言,更少的國家和更少的人會把目光投向西方。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看起來更加孤立,也變得更加孤僻,與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其他地方的聯繫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自2008年以來經歷了比美國更為劇烈衰退的歐洲,在這一年裡更加缺少對外界的了解,也更加分裂。

  疫情面前,中國展現出更大的影響力。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國將擁有更好的聲譽和全世界對中國治理體系的尊重。以前,中國的聲譽和地位是含蓄的,而不是明確的,現在它將越來越明確。各國不會照搬中國的治理體系,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將以中國為師。

  (馬丁·雅克 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

(責編:劉葉婷、劉潔妍)

相關焦點

  • 歐洲新聞臺播出這部中國抗疫紀錄片後,西方網友說:感謝靠譜的中國
    4月27日,近4億國際觀眾觀看了由歐洲新聞臺(Euronews)播放的中國抗疫主題紀錄片《中國抗疫志》。作為歐洲收視率最高的國際新聞頻道,歐洲新聞臺以英、法、俄、葡、西、意、德7種語言播出中國抗疫主題紀錄片,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 歐洲新聞臺播出中國抗疫紀錄片,海外網友:感謝靠譜的中國
    4月27日,近4億國際觀眾觀看了由歐洲新聞臺(Euronews)播放的中國抗疫主題紀錄片《中國抗疫志》。作為歐洲收視率最高的國際新聞頻道,歐洲新聞臺以英、法、俄、葡、西、意、德7種語言播出中國抗疫主題紀錄片,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西方的疫情應對失敗了
    英國知名學者、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是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當地時間12月21日,馬丁·雅克連發多條推特,批評西方國家的疫情應對。與此同時,他還稱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在抗疫方面的表現。在馬丁·雅克看來,東亞國家已經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而西方世界的情況正在惡化,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在應對疫情方面,西方失敗了。
  • 「中國女婿」拍南京抗疫日常 這部紀錄片在日本火了
    近日,一部名為《南京抗疫現場》的紀錄短片登上日本雅虎首頁,這部10分鐘的短片講述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各項防控措施下,中國民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日本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TBS電視臺等多家媒體製作特別節目,邀請該片導演竹內亮講述中國抗「疫」故事,此片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巨大反響。
  • 中國抗疫紀錄片海外播出受關注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記者從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獲悉,多部展現中國抗疫題材的紀錄片在海外播出受到關注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
    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也終於上線了。《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紀錄片第二部短片依然迅速登上日本雅虎首頁。」竹內亮「的名字,也因這部短片在昨天登上日本推特熱搜第九位。他將第一部南京抗疫紀錄片中的超市畫面和這一次做對比,來解答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物資斷貨和哄搶。政府的政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為世界的工廠,中國的生產水平足以供給老百姓日常所需及突發情況。
  • 歐洲德法公共電視臺推出紀錄片講述中國抗疫故事——「中國讓我們...
    2020年10月21日 09:3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李香瑩 歐洲德法公共電視臺近日推出一部題為《新冠肺炎疫情後的武漢》的紀錄片
  • 德國電視臺取消播出武漢抗疫紀錄片
    編輯:拾遺 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在整個世界爆發,範圍之大速度之快,令人難以預料和控制,但是,好在中國黨和人民一心抗疫。 大家高度地配合,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努力,終於見到了曙光,中國武漢地區已經成功地脫離了病毒的包圍,國內疫情也有了初步的控制。
  • 預告片看哭萬千網友,這部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奧斯卡了……
    時隔近一年,一部名為《76天》的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並有望正式提名。【預告片】(點擊以下視頻播放)據美國娛樂雜誌《Variety》當地時間2021年1月7日報導,在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BEST DOCUMENTARY FEATURE)」獎項的預測名單中,武漢抗疫紀錄片
  • 預告片看哭萬千網友,這部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奧斯卡了…
    時隔近一年,一部名為《76天》的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並有望正式提名。據美國娛樂雜誌《Variety》當地時間2021年1月7日報導,在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BEST DOCUMENTARY FEATURE)」獎項的預測名單中,武漢抗疫紀錄片《76天》位於第18位,被列為「頂級獎項候選人(TOP-TIER AWARDS CONTENDERS)」這一檔。
  • 海外看中國 | 「回頭看這一年,我認為他們對中國所做的是不光彩的!」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 「當我現在回頭看這一年,我認為,有些西方國家(對中國所做的)是不光彩的(disgraceful)。」這是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談及全球疫情應對時,對某些西方國家無理攻擊中國的做法發出的感嘆。不久前,雅克在其優兔個人頻道發布了一條40多分鐘的視頻講話。
  • 【視頻】預告片看哭萬千網友,這部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奧斯卡了…
    《76天》入選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時長約1分38秒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歷經長達76天的抗疫鬥爭後,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時隔近一年,一部名為《76天》的武漢抗疫紀錄片,入選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並有望正式提名。
  • 這部武漢抗疫紀錄電影,有人看了第四遍仍流淚
    片中數十次插入武漢城市畫面,從最初的黑雲壓境,到共同抗疫時三鎮燈火通明,到櫻花盛開時武漢轉危為安,黃鶴樓的雨滴、長江大橋孤獨的騎行者、醫院大樹枝頭上的鳥兒,武漢的大街小巷仿佛都會說話,訴說我們的城市到了危急時刻,我們正團結一心,我們在戰鬥,我們一定能戰勝病毒。
  •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連發8推:西方失敗了
    當地時間12月21日,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連發8推,批評西方國家的疫情應對。與此同時,雅克還稱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等東亞國家在抗疫方面的表現。在雅克看來,東亞社會已經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然而西方社會並不承認這一點。「我們絕望地選擇忽視中國已經在我們潰敗的問題上取得成功(這個事實)。」雅克的推特從英國現狀開始說起。「英國已幾乎徹底『封城』,這是9個月以來的首次。
  •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抗疫」,日本導演在南京拍了部紀錄片
    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個國家蔓延,世衛組織將全球風險等級提至最高,「中國方法」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提起。不過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方法」是什麼樣的呢?最近有位生活在咱們江蘇南京的日本導演,就用攝像機記錄下了自己感受到的南京「抗疫戰」,這部短紀錄片還登上了日本雅虎首頁。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日本導演名叫竹內亮。
  • 一個日本導演,拍火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
    竹內亮想要將中國防疫的真實情況傳達給日本觀眾。竹內亮所在的南京和之夢文化,主要從事短視頻的拍攝製作,妻子趙萍是老闆,員工也都住在南京。據導演介紹,短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是由全公司的員工共同策劃的,匯集了每個人在南京「抗疫」期間的體驗與感受。
  • 馬丁·雅克:2008年金融危機讓美國元氣大傷 對中國的敵意越來越嚴重
    中國日報網9月18日電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16日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讓美國元氣大傷,經濟和政治開始走下坡路。面對自身實力下降,美國政壇中的焦慮感不斷加碼,對中國的敵意也愈發嚴重。
  • 日本導演拍攝中國抗疫紀錄片海外火了:想把這裡的故事告訴更多人
    2004年末,竹內亮認識了在日本留學的南京姑娘趙萍,從此開始學習中國文化。2013年,竹內亮和趙萍回到中國,此後創立了和之夢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竹內亮都在堅持拍攝系列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目前已經更新到200集。「20多年了,我一直從事紀錄片攝製工作,萬萬沒想到『南京抗疫』卻是最火的一部。」竹內亮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武漢戰疫紀錄片來了,真實!感人!獻給為抗疫努力過的大家
    老連環畫 喜歡我 就關注 ) 老連環畫微信號:laolhh(長按可複製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一部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武漢「封城」1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獻給為抗疫努力過的所有人,包括你我。 ....................................................................
  • 首部武漢「抗疫」英文紀錄片上線!加油,武漢!
    日前,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部全景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了過去一個多月,在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裡,疫情是如何從快速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