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第2期,現場成了李成儒和郭敬明這對冤家的battle現場。起因只為兩個字:公平。
正方一辯:李成儒老師
個人觀點:4個導演一共就8張S卡,這裡面存在一個「公平公正」的問題,以及肯定演員演技、他的表演水準的問題。不是你可以隨性而來的。
正方二辯:陳凱歌導演
個人觀點:每一張S,都代表著我們對演技的看法,既然是競技類節目,我們就要對表演給予專業的正確的評論和判斷。
反方一辯:郭敬明導演
個人觀點:這個是屬於導演和演員專屬的,你能發現他的美。我從導演組了解到的規則,就是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去發出想要發出的S卡。這就是節目百花齊放的所在。
反方二辯:大鵬導演
個人觀點:雖然我們有不同意見的交鋒,但不代表跟我持不同意見的人,他說的就是錯的。
這場辯論足足持續了半小時,勝負難分。作為家庭教育研究者和一名媽媽,看到這個片段,我就想起了對孩子的教育。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中,給孩子灌輸的往往是李成儒老師的觀點。那就是:這世界是要講求「公正、公平」的,一切都有原則、有標準的,孩子需要在標準下學習、生活、比賽,在這些活動中,孩子也會被公平公正地對待。
但,我們成人心裡明白,這個世界往往是不公平的。
絕對的公平,可能只有奧運會能實現,但奧運會也有藥檢風波,可能也會有人渾水摸魚。更何況是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公平真的是隨處可見。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公平公正」浸泡長大,他眼裡沒見過不公,也容不得不公的話,那麼他成人後的路,就會比較難走,因為他會突然發現:成人世界怎麼這麼不公平呢?他會為此苦惱、悲痛,甚至自暴自棄。
因此,作為母親,我願意更早地告訴孩子:「不公平」才是這世界上最大的公平。
4歲時,郭敬明被診斷出患有敗血症,從此醫院成了他的家。在別的小男孩跑跑鬧鬧的時候,他只能躺在病床上讀書。
這對一個4歲的孩子來說,公平麼?顯然,這是命運的不公。而郭敬明並沒有因病而自怨自艾,他反而從病痛中走出來,還用文字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人生從來沒有絕對公平的起跑線,告訴孩子:不公隨時可能降臨,關鍵是如何去看待不公,如何去面對不公。
因高考作文意外失利,郭敬明被第二志願上海大學錄取,但讀的是工科。由於他當時已經小有名氣,學校領導找他談話,問他要不要轉系去讀編導,郭敬明欣然同意。
這種轉系經歷,對於大一新生應該不陌生。我們很多人都有過「專業不滿意」的情況,但可不是什麼人都能被領導談話,主動給轉系機會的吧。
就因為郭敬明出版過書籍,就可以轉系,這對於其他同學公平麼?如果孩子見到這種情況,就自怨自艾,那他後面的路就會越來越艱難。
世界本就不公,作為家長,越早讓孩子明白這一點越好。
後來郭敬明並未完成學業,休學之後他目標明確地開公司、搞雜誌,面對各種質疑,仍舊我行我素。就算是在《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上,被大家質疑S卡發得沒道理,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作風,下一張S卡仍然發給了小鮮肉。
郭敬明的定力何來?是從他4歲起,在不公中摸爬滾打,又創造了各種不公,這樣不斷磨練出來的。
我們早早地讓孩子看到世界的不公,就是為了讓孩子擁有這種「定力」。即使,看起來境遇沒那麼公平,孩子依舊能冷靜面對,按照自己的步伐,根據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這才是孩子應該擁有的能力,而不是去期望世界的絕對公平。
《演員請就位》中,40個演員,老中青都有。讓小鮮肉跟老戲骨比演技,公平麼?讓老戲骨跟小鮮肉比流量,這公平麼?初定級就決定了能不能優先選角,這公平麼?有時候整組晉級,有時候組內淘汰,這公平麼?
其實,如果把眼光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就會發現很多的不公平。所謂的同一起跑線,其實根本就不存在的,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在職場,人與人的競爭,本就與起跑線無關。
但將眼光拉遠一些,比如這節目開播之後的半年或者一年,也許某些淘汰的演員,因為自己的表現,有跟導演合作的機會。也許某些被捧得很高的演員,只是贏得了名次,但演技卻沒有提升。
當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就會發現,所有的不公平其實就是最大的公平。因為時間能證明一切努力,時間也會給真正努力的人以最真實的回報。
貝多芬戰勝了不能治癒的聽力障礙,留下諸多傳世名作;霍金21歲時全身癱瘓,卻創作出了《時間簡史》;胡歌正當紅時出車禍、毀容,這恰恰造就了他如今爐火純青的演技……
不向命運的不公低頭,用自己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來戰勝不公。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讓我們告訴孩子:與其抱怨不公,不如接受它、超越它。
當我們垂垂老矣,回望來時路,只有勇於戰勝不公的人,才會發現,不公令他們收穫最多,不公造就了現在的自己,不公隨處可見,有不公的世界才是最公平的世界,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如何面對不公的權利。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們也要告訴孩子,人生在世,要追求的永遠不是公平,而是百折不撓的堅持和無愧於心的淡然。
當孩子覺得自己遇到了不公平對待時,家長要從多維度幫孩子分析這件事,找到這件事對孩子有益的方面,幫孩子從這件事中學到東西,完成成長。
早些年,父母們習慣把孩子保護得很好,逐漸把孩子養成溫室中的花朵。孩子們眼中,世界總是美好的,到處都是好人。
近些年,人們開始有憂患意識,開始重視孩子的挫折教育。但父母都是在人為製造挫折,給孩子設置障礙,而不是讓孩子去體驗某件事情的「自然結果」。
彤彤幼小銜接時,特別牴觸寫字,一到上課就找各種理由不去。小學一年級了,彤彤的作業總是得不到小紅花,不但錯誤百出,卷面也潦草。老師多次與家長溝通,也經常罰彤彤抄寫。
媽媽為此,沒少嘮叨,說彤彤當初不識好歹,就是不提前學寫字,這下自食惡果了吧?!
同時,媽媽又給彤彤報了書法班, 每天彤彤除了老師的罰寫,還得寫書法班作業,壓力特別大,更加不喜歡語文了。
彤彤「不願意學寫字」這件事的自然結果,是被老師點名或者罰寫。但彤彤卻遭受著三倍的懲罰,她還要回家挨媽媽的批評,還要額外寫書法班的作業。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說:兒童永遠不應受到這樣的懲罰,懲罰應該始終是他們錯誤的自然結果。
「自然結果」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孩子通過對自然結果的不斷體會,來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哪些後果是他們可以承擔的,哪些是他們承擔不了的。
家長給孩子展示的真實世界,應該包括世間美好的一切,也該包括世間一切的不公。
比如,有些孩子也沒有提前學拼音和生字,但人家就是能把字寫得很漂亮,而自家孩子每天挑燈夜戰,字還是歪歪扭扭。讓孩子面對這些,告訴他們,想要改變現狀,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
了解世界本就不存在「絕對的公平」,孩子才能與不公抗爭,才能在小時候,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才能在長大後,遇到挫折時,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實力,在沒有S卡的情況下,繼續走下去。
郭敬明的S卡發得公不公平,這本就不重要,可以作為一個「樂」看看就過了。但對於孩子的「公平」教育,是值得我們家長深思的。
公平是有條件的,在某個比賽中,需要公平公正。
但公平又是虛幻的,在生活中,不公平隨處可見。
其實,不公平中又透著公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當我們垂垂老矣,才能有資格去評判這一生的公平與否。
只要我們眼光足夠長遠,命運總會在關上一道門的時候,給你留一道窗,只看孩子能不能扛起不公平,負重前行,找到那個生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