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三次來到西江千戶苗寨了,大家肯定很好奇,到底是什麼「神仙顏值」吸引我三次來到這裡?屏住呼吸,俊古這就帶你奇遇西江。
西江的熱情不需要「濾鏡」
第一個原因主要還是這裡濃厚的苗家風情,來了兩次,第三次依舊能感受到那種城市裡沒有的原生親近感。地處黔東南州雷山縣的西江,由十多個依山而建的苗族村寨連片組成,共1400來戶, 人口 6000 多人,因此得名千戶苗寨,同時這裡也是全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
寨子本身規模大,吊腳樓群依山勢而建,鱗次櫛比,層層疊疊,非常美觀和震撼,整個村寨不僅觀賞性強,在這裡還能感受到濃濃的苗家風情。苗家人的熱情是與生俱來的,他們不需要後期刻意去迎合遠方的客人,他們的熱情自然嫻熟,他們的熱情爽快但也能收得住,在苗寨北門的「高山流水」體驗中我便深有體會。
走到景區大門(北門),你會看到身著盛裝的美麗阿妹在寨門口依次左右排開,拿著盛滿米酒的酒海,唱起動聽的敬酒歌,向遠方的客人展示體驗苗族的敬酒儀式「高山流水」。
在這之後,便是苗族的最高迎賓禮儀「十二道攔門酒」,每一道都有特殊的美好寓意和祝福。村民們站在寨門口跳起蘆笙舞迎客,遊客朋友們在這裡便可與當地人交流互動,免費喝到當地苗家的攔門米酒。顯然,每個苗家人的骨子裡天生「窖藏」著淳樸的待客之道。
另外,在銅鼓坪(又名蘆笙場),每天下午的14:00—14:30都會有苗族原生態歌舞表演,通過演出可以了解到苗族的一些特色文化,比如苗家人無酒不歡的酒文化以及苗家青年男女通過遊方交友、雙方自由戀愛共結連理等習俗。
苗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其文字卻消失在顛沛流離的歷史長河中,因此苗族的傳統文化也只能靠長老們通過音樂和故事口口相傳,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進步,這些古老文化的傳承也面臨著不小挑戰。如果你是個細膩的人,那麼在古歌長廊裡,你便可以靜心聆聽到苗寨老人們傳唱的苗族悠遠文化,運氣好的話估計就能敲開你的心門。
如今,西江千戶苗寨已開發成一個成熟的景區,但卻別於其他景區,這裡非常富有小資小調的生活氣息,它的奇妙它的美都需要細膩的你前來發現和挖掘。
讓我感覺比較奇妙的是,這裡的遊客與原住民可以相互交融,十分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去到村裡的菜市場時,會看到許多本地的村民穿著苗族的民族服飾,用本地口音吆喝擺攤,賣當季蔬菜、瓜果以及各種當地土特產,非常有市井煙火氣息。
西江的美味不需要「濾鏡」
第二個吸引我的便是美食和氣候了。這裡有我愛吃的臘肉臘腸,不同於其他地方,苗家的腊味不用添加太多的香辛料,不會讓人覺得太鹹太油太辣或太麻,而是非常地醇香可口,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肉香味。這裡的苗味沒有過多的包裝,沒有花哨的設計感,一張菜葉片,一支竹籤籤,再或者是一面芭蕉葉,只要食材好便是味蕾跳動美好的一天。
當然,這裡還有我最喜歡的酸湯魚,據當地人介紹,酸湯魚這道菜的酸湯底料是用傳統的米湯進行發酵製成的。同樣,這裡的酸湯魚也沒有過多的工業化調味料,一碗清涼的山泉水,一條鮮肥稻田魚,一勺苗家自製酸湯底料即可出鍋待客。
貴州苗家有句俗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講的正是貴州苗家人對酸湯的依賴程度,酸湯已經深入到他們的柴米油鹽,深入到他們的四季生活。貴州人吃酸的歷史由來已久,不同於現在,舊時的貴州由於交通閉塞運輸困難,鹽非常短缺,因此,貴州人發明了「以酸代鹽」的飲食調味方法,逐漸改良演變後成為了如今獨特的飲食文化。酸湯不僅可以用來做酸湯魚,還可製成酸湯牛肉、酸湯米線、酸湯排骨等,十分地爽口開胃。
再來說說這裡的氣候,這裡的氣候對我來說算是比較涼爽的地方了,即使到了夏天,晚上也可以不用開空調,白天的氣溫相對其他省份還是舒適不少,比較適合避暑。
西江的夜不需要「濾鏡」
第三點吸引我的便是西江的夜。西江的夜是不需要加「濾鏡」的,傍晚時會透出一種朦朧美,即使你只攜帶了前置幾百萬像素的手機,西江華燈初上的魅力也能「高清」地裝進你的美好生活裡。晚飯後,我們徒步到山頂觀景臺觀賞夜景,好似有一種被萬家燈火點亮的溫暖,場面十分地壯觀。有遊客感慨:西江美好的夜色自帶「神仙顏值」,不需要濾鏡修飾,隨便一拍都能拿來當壁紙!
除了西江的夜景,如果你短時間想更深入地去了解苗族的歷史,那麼你可以驅車至雷山縣大塘景區自費觀看西江盛典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距離千戶苗寨大概40分鐘車程。據景區消息,景區開通了西江千戶苗寨——西江盛典的直通大巴車,不過時間得把控好,最好提前半小時前往北門「微笑小屋」乘車點或者西門的「苗界銀帽」乘車點(發車時間:每晚18:40——19:00)。
《西江盛典》劇目共分為《序幕·頌》、《祖·英雄》、《魂·跋涉》、《夢·家園》、《尾聲·歌》5 個篇章,全景再現了苗族兒女在祖先蚩尤帶領下歷經戰亂和遷徙,百折不撓,用智慧勇敢守護家園的精神風貌。這是一部可360度觀賞的演出,整體感覺還是比較震撼的。
西江的建築不需要「濾鏡」
最後一點,也是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這裡的幹欄式建築群,這裡簡直就是幹欄式建築「活的博物館。」 沒有過多的粉刷刮瓷,也不用太多的大理石裝飾點綴,這裡的建築散發出原生自然的杉木淡香味。
所謂幹欄式建築就是用柱子將居住層面支撐起來,使其完全離開地面的一種建築形式。幹欄式建築的雛形便是巢居,巢居通俗來說就是在樹上用樹枝搭架,覆上茅草而居,類似飛禽動物築巢,故得此名。巢居能很好地適應炎熱潮溼的天氣,免於水患和猛獸襲擊。後期的幹欄式建築也很好地繼承了這些優點,而且不拘於地形便能獲得平整的生活層面,非常適合貴州多山的地形。
西江千戶苗寨的木屋則是吊腳樓形式,由於它一半由柱子支撐,另一半接地基,也被稱為半乾欄式建築。它的一樓用來圈養家禽牲畜,二樓以上則是居住層面,三樓是用來儲藏或晾曬糧食,也可作為閨房使用。 苗族人用這種建築形式建造房屋,一是結合當地山高坡陡平地少的地形;另外一個原因是苗族人認為蓋房子要粘土氣,接地脈龍神,這樣才會人丁興旺。
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苗族人要把村寨建在深山裡面?這就不得不提苗族先人們坎坷的奮鬥歷史了,資料記載:苗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黃河流域一帶,由於民族壓迫,被迫經歷了五次大遷徙後最終在雲貴一帶安定下來,苗族人依山建寨,以旱稻種植為主,古代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現代由於生產力發達、交通便利,雖然與其他省份的生活差距越來越小,但居住習慣、建築構造方面還是很好地延續了一代又一代。
我們在寨子的主幹道上看到的木屋都是經過改良後的,由於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苗家人已經不再需要養雞鴨豬牛了,一樓已經被改造成餐廳或者店鋪。以前受條件限制,一樓是沒有廁所的,現在的幹欄式木屋結合了現代技術和傳統建築風格,宜商宜居。
我們可以看到在房屋的二樓,有一排凸出來的欄杆,當地人稱為苗族的「美人靠」,既可以坐著又可以在農作後倚靠小憩。以前苗家人在「美人靠」上遠眺、納涼、做手工,長廊裡的美人靠還是苗族人社交、待客的場所,這些傳統的建築元素和生活習慣今天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對我而言,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美麗與奇妙需要自己靜下心來體會,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3次來此,每一次來的感受都不一樣。整個村寨給我的感覺還是很不錯的,當地在對村寨做好保護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商業開發,不但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條件,也為遊客帶來更好、更舒適的遊玩體驗,隨著更多遊客的到來,苗族的傳統民俗文化將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傳承,西江的「神仙顏值「回頭率也會越來越高!
附自駕西江千戶苗寨遊玩攻略
目的地:建議導航西江千戶苗寨北門停車場
停車收費:3 元/小時 ,30元/天封頂
門票:2020 年年底前門票有半價優惠,原價90元/人
景區觀光車交通:20元每人(共四程),單程5元
住宿方面:我們選擇了位於半山腰的佳佳度假酒店,選擇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這裡離山頂觀景臺距離近,其次,這家民宿保留了苗寨古建築風格,我們住的靠窗大床房觀看到的景色比起前兩次來說更有代入感,當然,這裡離寨子的中心大街距離都較近,喜歡熱鬧的朋友也可以住在寨子的中心大街或者銅鼓坪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