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偶然聽到一首詩,驚豔到了我: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
真是一首對仗工整的好詩啊!
歲歲對朝朝,金河對玉關,馬策對刀環,三春對萬裡,復對與,歸對繞,白雪、青冢、黃河、黑山相互呼應。
常見於網絡和文獻,對本詩的解釋是:
年年不是進攻金河,就是守備玉門關,天天不是拿著馬鞭,就是提著刀環。春天的白雪回到了昭君青冢,萬裡的黃河啊,圍繞著那高峻的黑山。
歲歲、朝朝、復、與,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生命在這風沙漫天、金戈鐵馬中一點點地消耗,蹉跎復蹉跎,不知什麼時候才是盡頭,令人想到了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細讀細品,那種幽怨、掙扎之感滿溢心頭。是的,這首詩的名字,就叫《徵人怨》(作者唐代詩人柳中庸)。
筆者反覆誦讀這首詩,覺得常見的解釋不能盡數展示本詩的高妙,我們來將這首詩掰開揉碎,試著重新解析一下:
首先來了解一下詩中的名詞都是指什麼。
馬策與刀環就不深究了,明白直譯沒什麼問題。
(1)先來說說「黑山」。
一般來說,萬裡黃河,奔騰不息,如此浩瀚之景,本應有豪邁之氣。一般邊塞詩不該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要不就「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樣嗎?這首詩卻把黃河這條萬裡巨龍的落腳點,落在了「繞黑山」。
「黑山」是什麼呢,通常解釋為「又名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還有一種解釋,說黑山是中國古代唐朝的戰場,在內蒙巴林右旗小罕山。
粗一看,兩個解釋中的黑山都是在內蒙,還以為是同一個地方;但在地圖上一看,巴林右旗與呼和浩特實在相去甚遠,而且方位也不對應,可見並非同一個地方。
在這首詩中的黑山,且按照前人的各種註解,定位為呼和浩特市東南的「殺虎山」。
(2)好,黑山說完了,我們再定位一下「黃河」。
在地圖上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呼和浩特市的東南部並沒有我們母親河黃河相繞,不僅沒有,與黃河還相差甚遠。所以這裡的「黃河」作為黃河本河的機率甚小。
不過呢,筆者倒是發現,呼和浩特的東南方向,有一條河,名為大黑河,經查,大黑河信息如下:
大黑河,秦代時稱之為黑水河,漢朝時上遊稱為荒幹水,下遊稱為沙陵河,隋唐、遼、金時期稱之為金河,據《水道提綱》記載,其蒙古名為伊克圖爾根河,後因流域內土質黝黑而得現名。發源於地處陰山山脈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卓資縣十八臺鄉,向西流去,後又折向西南,於呼和浩特市託克託縣河口鎮匯入黃河……大黑河流域的土地肥沃,古時牧草豐美,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多次戰爭發生在這裡……
從以上信息中提煉一下:
大黑河在隋唐、遼、金時期也叫「金河」,豈不是完美確指本詩第一句中的「歲歲金河」?大黑河於呼和浩特市託克託縣河口鎮匯入黃河,那麼將大黑河泛指為黃河也並非不可;大黑河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和我們這首詩的主題完全吻合啊!那麼,「黃河」其實就是「金河」,也就是大黑河。
(3)黑山、黃河(金河)就基本確定了,再來看一下「青冢」。
青冢是什麼?多數對此詩中「青冢」一詞的註解,都參照對杜詩的一條註解:
唐杜甫《詠懷古蹟》之三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明末清初學者仇兆鰲註:「《歸州圖經》:邊地多白草,昭君冢獨青。
青冢常指昭君墓,而且當我們在地圖上找尋昭君墓,會看到它確實也在呼和浩特,這個解釋也說得通。
然而,筆者認為本詩作於中唐,如果以明末清初學者的註解來解釋中唐的詩作,似乎有一點錯位感;
而且,杜甫的《詠懷古蹟》重在「詠懷」,意指偏重一些歷史人物來抒發感慨是很自然的;而本詩《徵怨》重在「抒怨」,昭君之事雖也有怨,但性質上偏後宮事,與本詩刀光劍影的意境還是有一點點違和,所以筆者認為本詩中的「青冢」雖可以特指為王昭君的墳墓,但也可以泛指已經犧牲的守邊將士的墳塋,這樣全詩會更為和諧和有深意,傷感之情也更甚。
(4)再看一下「玉關」是不是就是玉門關呢?
從地圖上可見,玉門關在甘肅,離黑山、金河實在太遠了,如果確指玉門關,那麼有一種前人的解釋是這樣的:
金河在東而玉門關在西,相距很遠,但都是邊陲前線。
如果這樣來表現當時從軍的東西奔波,或許也說得過去。
不過,筆者查到一種叫「關外七廳」的說法:
這「關外七廳」的關外的確就是指雁門關外,而關外七廳則是指清水河、豐鎮、託克託、薩拉齊、和林格爾、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寧遠等七處。(杜寶宗《關外七廳之呼和浩特、託克託、和林格爾》)
而「關外」在網絡中的釋義為:
唐初開始,指山西雁門關以外的漠北之地。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
鑑於以上信息中雁門關與呼和浩特的密切關係,那本詩中的「玉關」,如果考究它的指向,也不排除它代指雁門關,或泛指各種關隘的可能性。
到此,幾個重點名詞就算探究了個大概,現在試著對全詩整體作一個立體的解釋:
年復一年的在金河與雁門關東奔西走、南徵北戰,日復一日地手握馬鞭、耳聽刀環(碰撞);
暮春的白雪終究浸潤犧牲將士的孤墳,長出青草,奔騰的流水繞著黑山,奔赴黃河而去。
這樣的解釋是否更順暢一些呢?當然這僅是筆者一家之言,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見,歡迎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