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情人節,這是一個屬於愛人之間的浪漫節日。然而今年的情人節,別說和愛人來一場甜蜜的約會了,就連一個簡單的擁抱都變成了奢望。
前段時間的這張照片感動了很多人的心,這是一位名叫陳穎的95後護士,自春節開始她便一直奮戰在一線,而原本和男友約定好情人節結婚的他們,只能帶著口罩在醫院門前隔著玻璃留下一吻。
其實在這個特殊的情人節裡,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無法見面的情侶,也有很多人原本美好的婚禮計劃被無奈擱淺。
不過別遺憾,婚禮可以延期,但愛永遠都在。不如今天,先讓徽徽帶大家領略一下古時徽州獨具特色的婚俗,也算為這個特別的節日添點喜氣!
自古以來,男婚女嫁便是人生頭等大事,對於重教重禮的古徽州來說,成婚更是有許多繁文縟節。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媒人說媒。
一般男女到了適婚年齡,鄉裡能說會道的媒婆就會登門撮合。徵得女方同意後,由媒人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交給男方供在灶司臺上,若廚房中三日內不打碗破碟、不缺瓢少筷,這門親事便被認為吉利。
測得婚事吉利後,最重要的還要看看男女雙方的意願,這時候就需要媒人帶男方去女方家正式「相親」。
去女家時,男方要攜帶四包貼有紅紙條的粿籽(一種徽州糕點)。如果男方有意便拿出來送給女方,同樣如果女方收下禮物,則表示同意這門婚事。
女方答應親事後,娘家的女眷們還會上門去對男方進行「考察」,這在徽州也被稱為「踏家地」,還有部分西南鄉人稱之為「察人家」。
凡是女方家的親眷,男方不但要隆重款待,還要準備禮物和紅包。當然這禮物也不是白收的,收下禮物的人都會為新娘添上一槓(二人抬的禮物)的嫁妝。嫁妝槓數越多,女方則越榮耀。
等雙方都確定好聯姻意向後,就到了「定聘」的時間。就如同現在結婚有結婚證一樣,在過去結婚也會有正式的文書,也就是「鴛鴦禮書」。
禮書內頁右側寫上男子的生辰八字,然後由男方備下一支新毛筆和一塊新墨隨禮書一起放入紅皮的「批書匣」,再請一位本房的直系親屬帶上批書匣隨媒人送去女方家中「下定書」。
下聘自然少不了聘禮,因此還需根據女方要求送去「頭節禮」。禮物多為衣料、首飾、禮銀等。尤其是禮銀,在徽州地區頗有講究,通常尾數需要是八,有「若要發,不離八」之意,而且每枚銀元上都要用朱紅寫上雙喜字。
女方收到後,要由家中父兄用其中的新筆墨在鴛鴦禮書的內頁左邊寫下女方生辰八字,並在封面上寫上「親允大吉」,然後送回男方,這就是所謂的「批書」,代表著雙方算正式定親了。
成親當天,男方要請一位夫婦齊眉、子孫興旺的長者作「利市人」,帶著「接親書」前往女方。其餘的迎親人員一般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與新郎、新娘年齡相仿的青年男女。
徽州的接親禮主要有籮一擔(有些地方用二擔),內裝肉、面、果子若干,正色魚一對,糕兩包。還有一份專為新娘母親準備的「望娘盒」,女方母親收下後,就代表著將來要為外孫準備送年飯、抓周衣、端午衣和破蒙文具等物件。
女方需要退回接親禮中的糕點、對魚,寓意「有頭有尾步步高」。另外還要還一半的果子給親家,謂之「有來有往」。
都說「外甥結婚,舅舅最大」。因此在婚禮這天,男方家宅的正堂喜幛兩邊需要放上舅舅送來的賀聯,而喜幛下的長條案桌上則放有寓意「吉慶平安」的時鐘、屏風鏡、大瓷花瓶等物件。
有意思的是,在古徽州,新人拜完堂後,還需要娘家的大伯、二伯在新娘腳下傳遞麻袋,交替鋪到新房床前。而新郎新娘伴便隨著「一代傳十代,十代傳百代…」的叫唱聲,踏著麻袋走回洞房。
隨後,由喜娘在新房撒上彩色紙屑和茶葉米豆,暗寓驅除邪祟,祈禱多子多福。
雖說這些舊時的徽州婚俗已經日漸消逝,但也有不少習俗傳承至今。這些特別的婚俗其實都表達著人們對浪漫愛情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個情人節,也許沒有浪漫的獨光晚餐,也沒有驚喜的玫瑰禮物,但只要彼此相愛,疫情過後,你和對的人還會有更多的「情人節」一起度過。
正如《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弗洛倫蒂諾說:「愛一個人就是一生一世。」
或許你們是「同城異地」的屏幕情侶,或許你們是宅在家裡低調約會的情侶,或許你們是相隔千裡無法團聚的情侶。無論怎樣,請相信我們一定會等到春暖花開那天,再一起去看山河爛漫、紅塵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