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咱們傳統意義上的「暑期檔」算是正式開始了。
但半個月過去,別說啥大片了,就連一個能讓觀眾掏錢的機會都沒有。
這周終於來了部像那麼回事兒的片子,結果呢?
也就那麼回事兒。
侏羅紀世界2
說起來,《侏羅紀》系列也算個老IP了。
從1993年第一部《侏羅紀公園》開始,這個系列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就已經很強了。
國內的80後、90後,就算沒有正經看過電影,多少也聽過這個名字或者了解大概劇情。
畢竟在那個年代,特效如此逼真的怪獸電影並不常見,而且主角還是曾經的「地球霸主」,所以大家對這個系列的印象尤為深刻。
既然如此,以好萊塢「薅羊毛薅到死」的尿性,怎麼拍了三部就暫停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故事實在是太單調了。
前面三部《侏羅紀公園》,能讓觀眾興奮的,只有恐龍。
這也就意味著,整個系列裡出現的人物,很容易淪為臉譜化的「紙片人」。
正派踩不死,反派沒腦子,恐龍呢,既不會說話,也沒有情感,只會搞破壞。
觀眾連個情感投射的對象都沒有,怎麼追得下去?
說你是「霸王龍粉」或者「迅猛龍粉」估計你也不樂意,那還不如去追我的漫威、DC、哈利波特、星球大戰.
而2015年重啟之後的《侏羅紀世界》其實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還是建一個恐龍樂園,然後恐龍失控肆虐,大家雞飛狗跳,最後平息風波。
這哪是重啟,根本是翻拍嘛...
到了最新的這部《侏羅紀世界2》更絕,都懶得翻拍了,直接複製粘貼《侏羅紀公園2》。
都是主角去拯救恐龍,結果被貪婪的反派擺了一道,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大陰謀。
當然,複製粘貼也有複製粘貼的好處。
以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一個已經成功過的模式或橋段,讓他們再拍一遍,只會比原版拍得更好。
片中有很多場戲都拍得非常抓人,比如開場的海底探險,從恐龍出現到追擊僱傭兵,再到僱傭兵脫身,最後還是難逃「龍口」。
再比如男主歐文和女主克萊爾到即將湮滅的恐龍島,火山噴發、熔巖四濺。
被麻醉失去知覺的歐文在巖漿中扭曲掙扎,那畫面讓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個自帶BGM的星爵。
包括男女主在車上給恐龍抽血的那場戲,你明知道他們是主角,不會有事,但還是忍不住為他們捏一把汗。
小刺激不斷,小彩蛋也不少。
《侏羅紀公園1》裡的傑夫·高倫布前來客串;
群龍狂奔和熟悉的倉鼠球;
還有這個經典的鏡頭,完全就是當初「廚房捉迷藏」的翻版。
甚至老洛克伍德的那根琥珀手杖,都在致敬這些恐龍的源頭——
《侏羅紀公園1》裡那隻史前蚊子。
如此大規模的「致敬」,不知道是為了迎合老觀眾還是真的想不出新東西。
反正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有意的偷懶,都是一個系列,都是那批恐龍,怎麼過了20多年還在撿史匹柏玩剩下的東西?
好吧,就算這個故事你實在講不出新意,能不能把一些明顯的邏輯bug補一補?
本來看這樣的商業大片,邏輯上的硬傷只要不是太嚴重,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
「吳京式」的主角光環我能忍,各種機緣巧合、恰到好處我也不介意,但是能不能別在給主角加buff的同時還給反派加debuff啊!!!
空有陰謀,沒有腦子;空有貪婪,沒有能力。
幾個反派的智商加一塊還沒有一隻恐龍高。
打,打不過,跑也不會跑,站在那兒等著被咬死,不是豬是什麼?
僱傭兵也都是又聾又瞎的隱形人,火山爆發後,主角一行人進入貨船沒有任何人察覺。
此行最重要的目標迅猛龍布魯周圍甚至連個守衛都沒有,任由男女主穿梭在恐龍之間,旋轉、跳躍。
歐文他們被關押的時候,空蕩蕩的監獄別說守衛,連個警報都沒有...
僱傭兵對付恐龍的時候最逗,之前在恐龍島耀武揚威,人手一把重型武器,三下五除二就把恐龍們裝了箱。
結果回到自己的地盤,反而打不過了,拿個電擊棒揮來揮去真的不是搞笑嗎?明明恐龍們都吃槍子啊...
更誇張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聰明伶俐,能開窗撬鎖、上房揭瓦、調戲小妹妹的暴虐迅猛龍,智商也開始捉急了...
最後房頂那場戲大概是我這半年來看得最敷衍的一場「決戰」了,比《復聯3》滅霸打響指還讓人生氣。
男主這邊玩著「乾坤大挪移」,恐龍那邊玩著「一二三木頭人」,最後還來了場布魯拼死救主的感人戲碼。
期待中壯觀的大場面沒出現,反而有股驚悚恐怖片的詭異氣氛,最後出來的效果就是:
吃「爆米花」的同學沒爽到,吃「驚悚片」的朋友沒嚇到,兩頭不討好。
最後咱們再來探討一下影片備受爭議的主題。
很多網友都罵女主是聖母婊,說她三觀不正,為了拯救恐龍不顧人類的安危。
坦白講,我本人也不是很喜歡聖母婊,因為他們的選擇雖然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取向和普世價值,但有時候這種選擇卻會把人類推向深淵。
就像《三體》作者劉慈欣評價書中女主程心一樣:
遵循道德的人其實很自私,因為他們除了道德和良心什麼都不管,程心恰恰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她會認為自己很崇高,認為自己不自私,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是普世的、正確的。
至於遵循它會帶來什麼後果不在她的考慮範圍,她只考慮能不能讓自己的良心得到平安。
這種人有犧牲精神,能夠為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犧牲生命,但這也不能改變他們自私的本質。
但影片中的克萊爾不是這樣,她有立場轉換,她同情恐龍,但也知道按下那個按鈕的後果,所以我們能感覺到她的痛苦與掙扎。
而最後小女孩的選擇,其實也有跡可循,片中好幾次暗示了她和恐龍之間的關聯,這部分估計下一部會詳細展開(是的,還有下一部)。
除此之外,電影還有更深一層的主題,就是對幹預大自然進程和創造生命的警惕與反思。
人類一直是一種很自大的生物。
我們有智慧、有科技,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其他生物,我們是這個星球的王。
久而久之,王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欲望了,我們想成為「上帝」。
成為「上帝」的標誌是什麼?創造生命。
創造生命的路徑我們也很熟悉:一是人工智慧,二是生物工程。
不知道哪一天,某條路走通了,我們就真的成了「上帝」。
但是,代價呢?
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上帝」,會不會像電影中那樣,被自己創造的生命吞噬?誰也不敢保證。
記得《侏羅紀公園》裡反覆強調: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大自然不需要咱們這些「阿貓阿狗」替他老人家瞎操心。
因為人類,真的沒有那麼偉大。
最後說下觀影建議:
1. 特效一流、爽度一般,有點小無聊,看過老三部的同學慎重考慮,沒看過的去看看恐龍應該也值回票價了。
2. 儘量別帶小孩,為了自己,為了別人,也為了孩子。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
左滑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你的點讚和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