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一本財經,作者 | 米格
2020年,大家似乎對金融科技失去了熱情。
經歷過嚴監管和一輪輪的掃黑除惡之後,這個行業千瘡百孔。
「民間做金融的時代過去了,金融還是屬於國家隊。」一些從業者悲觀地離開了行業。
金融科技的時代真的結束了嗎?
「春節到現在,一共有135家銀行來諮詢服務。」某雲服務廠商內部人士葛林稱。
「在今年第一季度,我們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務指標。」一家銀行業務諮詢機構的產品負責人張磊透露。
在短短兩個月內,一家專門給銀行提供用戶激活小遊戲的公司,就籤下來了100家銀行。
他們給銀行做過「猜口紅」「情侶致命10問」等爆款小遊戲,「每月純利100萬」。
「中國有4000多家中小銀行,現在它們真的著急了,真的要開始搞線上化了。」張磊連用了兩個「真的」。
和它們以前一直喊卻動作緩慢的「線上化」相比,這一次,似乎有點不同了……
01 銀行焦慮?
中小銀行急了嗎?
「真的急了。」一家中小銀行的行長楚寧遠在疫情之後,寢食難安。
疫情這隻「黑天鵝」,讓金融機構遭遇了最強壓力測試。
那些短板,在危機之中被暴露、放大,金融機構面臨被擊潰的風險。
這一次,楚寧遠深深感到自己的銀行「如此脆弱」。
「30家銀行網點,全部關停。」這意味著,他們完全沒有了新的用戶,所有的業務基本暫停。
去年年末,楚寧遠已接到了今年的任務量。現在他預估,就算下半年疫情好轉,任務量也完不成了。
他也抱著點僥倖心理,覺得自己完不成,其他銀行應該也完不成,「法不責眾」。
但讓他意外的是,那些線上化做得比較完善的銀行,業務受影響的程度並不大,有些板塊甚至還有增長。
譬如,3月,農行掌上銀行活躍用戶規模為4617萬戶,環比增長7.54%;光大銀行手機銀行活躍用戶規模為7778萬戶,環比增長16.82%。
「在過去,大部分中小銀行對於線上化、科技賦能,都是喊喊口號。」楚寧遠承認,自己也有這樣的心理。
他去參加過一些金融科技的峰會,也聽過諮詢機構的相關課程,但一直未動,原因就是這個體制已經固化,儘管它低效且陳舊,但暫時也能「賴活著」。
一般來說,求變,無非基於兩個原因。
一個是想變得更好,動力來自上進的意志,這屬於主動突圍;另一個就是遭遇危機,不變則死,這屬於被動求生。
而這次疫情,讓很多中小銀行終於有了求變的動力。
楚寧遠最近找了三家諮詢機構,準備挑一家進行「大改革」。他還組了一個線上工作組,每天給大家打氣:「拿出敢死隊的精神,打贏這場線上攻堅戰。」
和楚寧遠一樣,很多中小銀行的負責人開始積極行動,而行業的一些從業者,已感覺到市場的溫度驟升……
02 業務暴增
一個行業開始變得火熱的標誌,就是作為行業「指路人」的諮詢機構忙了起來。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的諮詢量就多了起來。」張磊稱。
但當時的諮詢方,大多感覺也就是「來串串門」。
而今年的諮詢方,則明顯展現出急迫心理。
「都不需要我們來推進度,他們會主動來推。」張磊稱。
他們的業務量也開始暴增,「今年第一季度,已經完成了全年的業務量」。
同時,大量專注於服務中小銀行的諮詢機構開始增多。
「現在大概已經有幾十家。」張磊稱,它們都是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出現的。
轉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疫情加劇了線上化轉型的急迫性,一些提供模塊化服務的機構,業務量也開始暴增。
「從2月份開始,我們所有零接觸線上化的業務都爆火,業務量翻了幾倍。」葛林稱。
遠程視頻銀行、手機銀行公眾號小程序等業務,就是如此。
遠程視頻銀行是去年他們迎接5G浪潮到來推出的產品,通過它,可以將銀行網點的業務挪到視頻上完成。
「剛推出時幾乎無人問津,現在我們一個月就成交了23單。」葛林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給中小銀行提供細分功能的服務,也開始爆火。
疫情期間,獲客很困難,銀行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激活、運營老用戶上。
於是,市面上開始出現一些專門幫銀行建立積分體系、激活用戶的公司。
比如兌吧、橙積分、活動盒子,等等。
甚至在給銀行開發小遊戲來激活用戶的細分領域,都出現了專業玩家。
「我們今年已籤下來100家銀行。」陳龍稱。他的公司做的就是小遊戲開發。
之前,這家公司做的是創意廣告業務,一天,一個銀行的朋友找過來,問可不可以給銀行開發一個現在很火的小遊戲。
「銀行很著急,想在疫情期間留住老用戶,激活老用戶。」陳龍就給他設計了一個「猜口紅」的小遊戲。
「結果遊戲在銀行的微信公眾號上刷屏了。」因為這單生意,陳龍賺了10萬。
接著,越來越多的銀行找了過來。
陳龍索性招了一批90後、95後員工,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刷抖音,然後進行頭腦風暴,看什麼東西熱門,再開發成小遊戲。
他們設計過很多爆款的小遊戲,比如在微信公眾號端的測男友求生欲、情侶致命10問等,都是偏分享型的。
在APP端,他們會設計一些養成型的遊戲,譬如種菜、養電子寵物等。
「一個月純利潤上百萬。」陳龍沒有想到,一個如此細分的領域,都能培育起來一個市場。
他決定把這個無心插柳的事情,當成事業來做。
最近,他在考慮做得更專業,比如針對打著不同標籤的用戶,推薦不同的遊戲。
03 市場巨大
目前,給大銀行提供服務的市場,基本飽和。
以大銀行的諮詢服務市場為例,它基本被麥肯錫、波士頓、埃森哲、羅蘭·貝格等知名的大諮詢機構壟斷。
至於這些銀行的系統服務,也有宇信易誠、聯龍博通、科藍等公司把守。
因此,大銀行的服務產業鏈已經形成,地盤明晰,機會並不大。
但服務中小銀行的市場,遠沒有飽和。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銀行數量達到了4000多家。
「現在大概有1000家中小銀行開始做線上化,只是做的程度深淺不等。」張磊認為,剩下的3000多家,還在門口轉悠。
如果這4000多家中小銀行都加入了線上蛋糕的爭搶戰,將會出現怎樣的格局?
「P2P最多的時候是4000多家,而中小銀行也是4000多家,但後者的體量要比前者大很多。」張磊認為,後一個市場蘊藏的機會,不會遜於金融科技行業原有的。
它可能成為金融科技行業一個新的突圍點和增長點。
哪些公司將迎來機會?
第一類,是諮詢機構。
很多中小銀行自建線上化團隊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張磊認為,未來,「它們也會比較依附於諮詢公司」。
他預測,未來,在中小銀行領域,將會出現幾百甚至上千家的諮詢服務公司。
當然,諮詢機構也會承擔歷史使命,「負責教育市場,教育中小銀行」。
第二類,是各個細分模塊的服務商。
諮詢機構會幫助中小銀行搭建一個線上化的框架,而在每個框架中,還需要放細分的模塊。
比如,風控就找風控服務商,運營就找線上運營團隊。
過去大家聽到「賦能銀行」,想到最多的是「風控」。
但最近出現的趨勢證明,行業的關注點不再限於風控。行業開始呈現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的趨勢。
儘管前景廣闊,但整個行業仍處於教育市場的階段,行業從業者也保持著謹慎的樂觀。
各家銀行的情況不一樣,定製化難度非常高。
比如,服務商按某銀行需求做的系統,放到另外一家銀行就可能完全不適配。
銀行的線上化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現在行業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
而定製化,就決定了這些模式很難脫離大量人力。
此外,銀行的流程刻板且複雜。
「我們要一次一次給他們講PPT,直到把他們講通了,他們才會讓我們去招標。」張磊坦言。
而招標採購的流程也極為複雜。
「銀行不可能太靈活,要是一個部門或一個人說了算,很可能導致腐敗。」一位給銀行提供數據服務的服務商稱。
因此,現在與銀行合作,溝通成本仍然很高。
尤其是疫情期間,無法見面,「銀行員工還輪流上班,溝通起來很費力」。
因此,哪怕一些銀行很著急,業務也至少要一兩個月才能啟動,甚至有的銀行已經接觸三四個月了,還在不停地聊。
張磊認為,這次的線上化浪潮,和前兩年的確實不同,「銀行比我們急」。
專業化、垂直化、模塊化,將成為這次的三大趨勢。
在金融科技行業消沉之際,一些從業者依舊堅定朝著這個方向前行。
「行業未死,初心不改,匠心未變。」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