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強化一線學生工作,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因材施教是我國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為新時代培養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運用好精準思維是新時代教育提質增效的關鍵。教育資源供給不斷豐富,為進一步提高教育精準程度創造了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強化家訪功能,緊密家校聯繫,讓教育者更好掌握學生情況與特點,就是為實現精準教學打基礎。
家訪不是新鮮事,但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有些地方,特別是大城市,需要入戶的家訪難度提高了,效果也弱化了。家校聯繫也有了新形式、新手段,很多學校班級成立了家委會,設置了微信群,老師可以直接藉助現代通訊技術便捷地找到家長。然而,家訪並未過時,也不可替代,家訪過程遇到的新現象和新問題正是此次改革需要應對的課題。
進入資訊時代的今天,家訪現實意義更為凸顯。一方面,從傳播學、心理學等角度看,家訪這種一對一多向溝通方式最直接也最有溫度。教師既能在家訪中全面地掌握學生和其家庭情況,也能拉近家校距離建立起有效的溝通紐帶,這是其他聯繫方式難以做到的。前不久,社會上出現了對班級微信群的討論,不少人認為通過通訊軟體進行家校溝通,既缺乏效率又容易產生誤會,還會產生「路徑依賴」擠佔當面溝通的時間,所以有的地方學校已經規定,家校聯繫不能只靠班級建群。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快節奏的時代,教育更要保有一份慢下來的定力,既然家訪的功能作用不可替代,就應該好好堅守。
另一方面,家訪也是新時代家庭建設的有效形式。「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新時代,家風建設被提到了治國理政的新高度。學校不光擔負教育學生的職責,在家庭家風建設中,也要發揮教化引導的功能。家訪深入家庭,是比開辦家長學校更為生動的現場家風課。家訪也能讓老師接觸更多家庭成員,避免只與父母一方接觸而形成的信息偏誤。同時,家訪還能發現家庭教育中的深層次問題,幫助教師及時制止家暴等現象。前不久,我國開始試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賦予教育者預防侵犯未成年人犯罪的義務,家訪也是教師履行義務的重要方式。
此外,家訪也是教師提高業務能力的機會。教學相長,教師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就要在更豐富的教學實踐中鍛鍊,也要更廣泛地接觸社會,增強對國情社情的了解,與時俱進地調整教育方式方法。我國社會的學歷水平穩步提升,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質量顯著提高,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可能會對教師有所啟發。在廣泛家訪過程中,教師可以總結優秀家庭的教育經驗,反思家庭教育中的誤區,增強對社會發展的理解,防止教育與現實脫節。
當然,強化家訪制度也要注意克服過去家訪存在的問題。比如,要防止家訪成為「家庭情況調查」,讓因材施教變味成「因財施教」,影響教育公平。為此,學校可以要求家訪由多名教師同行,或者與社區幹部、「兒童主任」一道進行家訪。引入第三方,既是監督,也能更綜合了解家庭情況、解決家庭問題。相信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家訪摸底、互動的效能能得到充分釋放,為精準教育提供參考依據,為孩子們創造更尊重個性差異的成長環境。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莊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