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人工智慧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人工智慧的技術突飛猛進,人工智慧概念深入人心,人工智慧的應用走進千家萬戶!
這場跌宕起伏,精彩絕倫的 AI 競爭大戲中,北京雖然不是主角,但是仍然表現得氣勢恢宏、大勢磅礴,其洶湧澎湃的氣魄源於千千萬萬的北京學者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不斷地推動著人工智慧科學的進步、應用的創新和產業的發展。學者的科研成果具有真實性、準確性、非匿名性、嚴謹性等一系列的特點,它蘊含了學者在特定的時間、特定地點、從事特定研究內容的科研活動信息,它是體現學者學術成就、學術成長曆程、研究興趣變化、合作關係網絡等的重要載體。AMiner 團隊以科技大數據為學者時空關聯的依據,在以領域重要論文為關鍵信息,運用自然語言處理、命名排歧、聚類、基於學者科研成果挖掘的學者精準定位算法、異常檢測技術和手段,構建了「學者-時間-空間映射關係」的大數據,並在此基礎上藉助多種可視化工具實現了學者的分布,熱力和遷徙的展示。
AMiner 大數據平臺蘊含 1.3 億學者,2.6 億論文。本文在此基礎上抽取了人工智慧頂尖期刊會議中的 261,277 篇學術論文中的具有影響力的 142,154 名學者。通過挖掘這些學者職業生涯與北京的交集,確定了 992 位與北京有關的學者,並人工篩選了 31 位具有行業、領域、年齡、經歷等代表性的頂尖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和北京學者的遷徙同步,展現了他們傳奇的經歷。視頻:過去30年北京高級AI人才遷徙圖研究顯示,30 年來,北京與國際 AI 人才交流越來越頻繁,2019 年北京 AI 學者數量達到 10 萬人,北京正成為國際 AI 人才中心之一。儘管北京人工智慧人才在研究、應用等領域表現卓越:輻射全國,覆蓋全球各大研究機構及產業區域,但是北京市的人工智慧發展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危機與挑戰!
(1)北京市人工智慧領域應用體系相對完善且強大,但頂尖學者稀缺,導致原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缺乏頂層設計的能力,頂尖人才聚集效應不明顯。(2)過去三十年中北京市的人工智慧學者的輸出總量遠大於輸入總量,儘管近幾年狀況有所改善,但是仍未擺脫這一困局。其不竭的輸出動力源於其教育體系的規模宏大,青年優秀人才的不斷湧現!但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評價、人才升級、人才留用仍然是北京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會持續面臨的一大挑戰!(3)同時,北京人工智慧研究領域與應用領域人才發展不均衡,男女頂尖人才性別不均衡,人才結構不均衡,資源分配不均衡等矛盾尤為明顯。(4)另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調研統計,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比為 1:10,按照 2030 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 1 萬億元、相關產業 10 萬億元的規模估計,人工智慧缺口達到 500 萬人。如果按照北京市人工智慧企業佔全國 26% 的比例計算,北京市在 2030 年的人工智慧人才缺口將有130萬人。如果按照在全國人工智慧招聘崗位北京佔 40.3% 的比例來計算,北京市在 2030 年的人工智慧人才缺口將達到 215 萬人(參考《北京市人工智慧產業人才現狀和需求分析》)。更多詳細資料請關注AMiner官方網站:www.aminer.cn1. 智能技術趨勢分析:https://analysis.aminer.cn/2. 基於學科的搜索:https://www.aminer.cn/channel/3. 智慧人才庫:https://gct.aminer.cn/
北京人工智慧學者的「1990-2020」部分大事年紀:郭毅可博士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計算機系,獲科學博士學位。高文作為訪問科學家,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工作。張大鵬獲得加拿大滑鐵盧(Waterloo)大學博士學位。芮勇開發了微軟MovieMaker V1.0中的視頻邊界檢測技術。楊強在香港科技大學(HKUST)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任副教授、教授。姚期智正式加盟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擔任全職教授。湯曉鷗從微軟亞洲研究院離職,任職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王堅加盟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後研發出飛天雲作業系統。王海峰加盟百度,後負責人工智慧體系(AI Group,AIG)。李彥宏成立中國首個深度學習研究院、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張潼加入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歷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大數據實驗(BDL)主任。顏水成加入360,任360首席科學家,360副總裁、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何愷明加入Facebook AI研究院(FAIR)。馬毅從上海返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職教授。龔克擔任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馬維英加入今日頭條,出任副總裁,管理今日頭條人工智慧實驗室。陸奇加入百度,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兼營運長,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樓天成離職百度美研,創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小馬智行(Pony.ai)。鄭宇加入京東集團,擔任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字科技首席數據科學家。張亞勤加入清華大學擔任智能科學講席教授,牽頭籌建「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
論文參考:
[1] Shao, Zhou, Jie Tang, Yutao Zhang, Bo Gao, and Yongli Wang. "Scholar Trajectory: Visualizing the Migration of Talents." (2018).
[2] Wu, Kan, Jie Tang, Zhou Shao, Xinyi Xu, Bo Gao, and Shu Zhao. "CareerMap: visualizing career trajectory."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no. 10 (2018): 104101.
[3] Zhou Shao, et al. "AI 2000: A Decad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12th International ACM Conference on Web Science in 2020 (2020).
[4] Sha Yuan, Zhou Shao, Xingxing Wei, Jie Tang, Wendy Hall, Yongli Wang, Ying Wang, Ye Wang. "Science behind AI: the evolution of trend, mobility, and collaboration." Scientometrics (2020): 1-21.
— 完 —
喜歡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