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年不多情。」
若說古今中外的電影長河史中最不能缺席的應當就是愛情片了,飲食男女或一見鍾情,或日久生情,總之,「愛情」似乎是所有藝術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在動畫電影和主旋律獻禮片扎堆上映的時節,《紅花綠葉》卻踏雪而來,清香襲人。
這部電影還未公映就入圍了第2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同時獲得了第1屆印度新德裡Diorama國際電影節銀麻雀獎以及第2屆平遙國際影展首映單元最受歡迎影片。
就像電影海報上所示,「紅花」和「綠葉」(red flowers and green leaves)相稱在一起總是能引起人們對於良性而和諧的關係的憧憬。導演曾表示,這個片名能帶給人美好和希望的感覺,她希望電影的基調是明亮的,而不是悲情的。
她說,「我拒絕消費苦難。」的確,現實主義題材最重要的就是寫實,「苦難」絕不該成為藝術創作的手段。
「紅花綠葉兩相痴,連理同根棲一枝。」顧名思義,這是一部唯美的愛情電影,可故事的男女主角卻並不那麼完美,甚至可以說是殘缺的。
他們不是不懷春,也不是不多情,而是不敢懷春,也不敢多情,所以,他們的愛情可以說是始於被動的。
男主人公,古柏,因小時候發高燒而落下了疑似癲癇病。他從一出場就喪著個臉,聲音低沉而無力,因為自己的病,他覺得自己平白無故給父母增添了許多負擔,也不配擁有一份正常的感情。
而女主人公阿西燕同樣也背負著苦難的過去,從出場其臉上就沒出現過一個花季少女應該展露的笑容。而就是這樣一對殘缺的男女,卻陰差陽錯地被媒人牽到了一起,成了夫妻。
他們的初次見面其實有些勉強,對愛情失去信心的兩個人面對感情都有些戰戰兢兢,畏手畏腳。
在古柏拒絕結婚的時候,古柏的母親告訴他說,「真主給蟲蟲鳥鳥都配個對,更何況是人呢?」
說到這裡,或許你會問,「這不就是包辦婚姻嗎?」
我想是的,但是這幾個字已經被大眾所過度妖魔化了。相反,《紅花綠葉》所傳達的卻是一場被「包辦」的愛情進化論。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2017年張艾嘉執導的劇情片《相愛相親》,片子通過講述三代人的感情生活探討了「親」和「愛」的交互關係,《紅花綠葉》所引申出的社會問題也同樣值得觀眾深思。
「包辦婚姻就真的不會幸福嗎?」相比之下,當代社會的自由式戀愛就一定會引領你找到那個最適合的另一半嗎?
回到電影中,在熱鬧的婚禮過後,古柏和阿西燕這兩個並不熟悉的陌生人開始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了起來,從陌生疏離到相知相惜,愛情就這樣悄然滋長,逐漸升溫,可是,好久不長,當兩人各自的秘密被揭開時,愛情還能蔓延嗎?
「有些事情,還是不知道的好。」這是男主角古柏在片頭說的一句獨白。
其實影片開始不久後劇情就開始漸漸走向了小高潮,將觀眾的心不自覺地提了起來。當古柏和阿西燕越來越了解彼此後,當他們意外得知了那些隱藏在對方身體裡的陰影時,他們會作何選擇呢?
影片通過對人物內心的掙扎和矛盾的刻畫突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複雜性,不過,看得出導演和原作者一定都擁有一顆悲憫而善良的心,影片中角色的「真善美」並沒有被苦難磨平,繼而將影片的調性又轉向了溫暖又明亮的方向,導演曾說,這才符合「人」最根本的樣子。
「就算是殘缺的麻雀,指望也是全美的。」這是影片中一句極具詩意的獨白,殘缺和全美乍一聽上去好像是矛盾的,可導演卻借《紅花綠葉》之手告訴觀眾,兩個殘缺的人遇到彼此後,也會試著接受彼此,彌補彼此,互相溫暖,他們的人生從此就完整了。
在敘事手法上,《紅花綠葉》更是將留白的韻味發揮到了極致,導演沒有使用大段落的爆發和衝突來描繪濃烈的情感,他們甚至沒有都市男女那般死去活來或乾柴烈火的感情,一切深情在古柏和阿西燕身上都像是無形的流水一般深沉卻又暗流湧動。他們之間雖然沒有死生契闊的表白,但卻有著與子偕老的承諾和陪伴。我想這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力量吧。
除了故事本身,《紅花綠葉》的畫面也獨具特色,足見片中的兩位導演對於鏡頭和畫面的強大掌控力。沒有強烈而濃鬱的色彩,淡雅而低飽和的色調反而給人以唯美而清澈的視覺效果。影片的設定是在一個田園牧歌式的桃花源裡,那片西北邊陲的土地上地廣人稀,放眼望去,一望無垠,千山萬壑。影片裡的每一個場景和鏡頭都極具視覺美感,就像是帶觀眾走進了梵谷的畫作《阿爾勒車站附近的梧桐大道》和《在阿爾勒紅葡萄園》中一樣。西部遼闊的疆土下所產生的獨有的原始感和荒蕪感也許只有在這部電影中才可以一覽無餘了。
製片人高爾棣在點映會上也表示自己之所以會投資這樣一部發生在寧夏一個小鄉村的愛情故事就是看中了這個地方的淳樸感,不像紐約、上海和東京那樣充滿欲望的大都市,人只有在最返璞歸真的生態環境中才會最接近「人」質樸而直白的本性。
那樣一個相對封閉卻也極為單純而質樸的環境無疑給情感的恆久度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和空間。不過,雖然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西北的土地上,可是其跨地域性、跨文化性、跨年齡層的真摯感情卻是放之四海皆可成立的。
在當下這樣一個離婚率年年創新高的環境下,婚姻變得越來越脆弱。愛情已經儼然成為了一種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即。
在愛情裡,我們每一個人或許都會有自卑和膽小的一面,所以看過電影後,我必須承認古柏和阿西燕面對愛情的態度給我上了一課,他們雖是殘缺的「麻雀」,可是面對考驗時卻選擇攜手並進,不離不棄。
當大家都在追求甜寵和愛欲的時候,《紅花綠葉》卻將「責任」和「擔當」的美感娓娓道來,讓不婚主義的我也有了想擁有一份像電影中男女主人公那樣細水長流的婚姻生活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日子。
愛情原來也可以這樣……
消失已久的對愛情的敬畏之心好像在那96分鐘裡又重新回到了我的心中,如果說愛情是種信仰,那麼我想我們當下的年輕人正可通過《紅花綠葉》體悟婚姻的真諦。
古柏和阿西燕的故事進行到後半程時你會忘記來自兩個人物本身的苦痛,陷入愛情的男女,其實普天之下都是一樣的。觀眾的心會自然而然地和兩個人物緊緊綁在一起,為他們的情感走向而擔憂,這種感覺是無意識的,卻也是最真實的觀感體驗。
而在電影的結尾,導演也給出了一個半開放式的結局,面對懷孕和可能遺傳的風險,他們的選擇是那麼從容而淡定,像是決定了一件日常小事,這樣樸實的表達反而是極具力量的,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卻蘊藏著深情和厚愛。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啟用的全部都是非職業演員。他們皆來自當地,有些是導演舊時的同學,有些則是導演的親戚朋友。
或許你會質疑「素人」演員的專業性,但是在一些原鄉呈現的電影中,也許素人樸實的氣色和生活化的表演反而能將地緣文化的特色和當地的民俗生活表現得更加準確。片中,他們那張未經雕飾的面孔和充滿鄉土氣息的地方方言完美地還原出了那片土地上真實在發生的故事。
女主角阿西燕的膚色有著西北人特有的小麥色,健康而紅潤,她的身上沒有濾鏡,沒有名牌服飾,甚至也沒有精緻的妝容,可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卻有著她獨特的美感,這種美是無可複製的。
導演也曾表示過,只有這些人才演得出她心目中的《紅花綠葉》。
劉苗苗作為著名的第五代導演,沒有一味地迎合主流,跟隨著商業大片的步伐,而是掏心掏肺地拍她想表達的真摯作品。
這部作品改編自石舒清老師的小說《表弟》,作為原著作者,石舒清此次也是親自參與到了劇本的創作中,確保其超高的文學性。
而作為女性導演,劉苗苗在描繪手法上細膩又平實,整部影片是用男主人公古柏第一人稱的獨白串接起來,通過挖掘人物內心而推進劇情,雖然沒有太大的戲劇衝突和矛盾,可是卻靜水流深,悠遠綿長,直指人心。
劉苗苗導演在面對「電影太過於平乏」這樣的質疑也曾經說過,如果她還年輕,波瀾是一定會有的,可是現在到這個年齡了,不能辜負這麼多的閱歷和感受,五嶽歸來不看山,對不起,現在拍就不願意在表面上鬧騰了。
電影中,你會看到劉苗苗導演對於愛情的態度,她相信愛情就像相信《紅花綠葉》一樣。
愛情從來都不是老天送給你的意外,而是屬於勇敢者的禮物。導演曾說過,這部電影想表達的其實就是,無論你多麼不自信,都應該相信愛情,勇敢追求愛情。
我們總是嚮往文壇上風流雅士的愛情,如浪漫一生的薩特與西蒙,琴瑟和鳴的楊絳錢鍾書夫婦的,天作之合的沈從文和張兆和,可卻不知道他們背後對愛情的執著和堅守。
愛情在褪去撕心裂肺和大起大落後終會流轉於樸實的凡塵中,最後,希望天下眷屬,終成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