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那個豔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兒轉哪,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九九豔陽天》是電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老一代的人幾乎人人會唱。
只要談起《柳堡的故事》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他的編劇,黃宗江。
1921年,黃宗江生於北京,黃家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祖上五代翰林,是不折不扣的書香門第。
黃宗江的父親黃曾銘曾留學日本,所以思想十分民主,從不要求家裡的孩子必須走上學這條路,寬鬆的家庭環境,熱愛讀書的氛圍,讓黃氏兄妹最後都走上了文藝的道路。
黃宗江第一次出名是在他9歲的時候,他寫了《人的心》,內容講人把動物園的動物打傷了以後,動物反抗那個人,把人摁倒後發現人的心是黑的這樣一個寓言劇。
同學幫他發到《世界日報》上了,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文壇年齡最小的劇作者」,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黃曾銘去世後,黃宗江一家人投奔親戚跑到天津,在南開中學讀書。南開中學有排演戲劇的傳統,當時在南開中學演出,很多角色需要男扮女裝,黃宗江就經常扮演女角。
在南開中學,周恩來總理曾八、九次演過女角,曹禺也曾演過娜拉,所以南開分校的校長曾介紹說:「周恩來同志,曹禺同志和黃宗江同志是我們南開的三大女演員。」
不管扮演什麼角色,黃宗江對表演越來越感興趣。進入燕京大學後,黃宗江和好友孫道臨一起組織燕京劇社,排練《雷雨》等經典劇目,黃宗江還曾自己寫了劇本《窗外》請孫道臨出演,結果非常成功。
他和孫道臨的友情也延續了一輩子,以至於孫道臨想結婚的時候,都是求他幫忙介紹的王文娟。
黃宗江曾說自己的大學生活是以演戲為主,學業為輔,甚至於失戀為主。
在南開中學讀書的時候,不滿17歲的黃宗江認識了自己的初戀,但是只是愛情的萌芽,兩個人並沒有過多的接觸。
上大學後,他們在一起演戲,他發現女孩喜歡的人並不是自己,衝動之下,他竟然買了一塊土膏兒,就著咖啡喝下了,幸虧最後在協和醫院被搶救回來,否則將要損失一名戲劇大師。
第二次失戀的時候,黃宗江就淡定了許多,只是找藉口離開了學校,學校領導多方挽留,都沒能阻止他去上海的腳步。
1940年,年僅19歲的黃宗江來到上海,在黃佐臨的介紹下考進了上海劇藝社。在上海的這段歲月裡,黃宗江的演技得到了極大的鍛鍊。
演了一段時間話劇後,電影公司的馬徐維邦找到了他,希望他去電影公司演電影,就這樣黃宗江跳到了電影公司,工資也從每月600元漲到了3500元。
1946年,出演過多部話劇和電影的黃宗江不滿只演戲的生活,他再次走進燕京大學,在此之前他又經歷了失戀,加上憂國憂民的心理狀態,創作了電影劇本《大團圓》。生活上,他與在電影中飾演小妹的朱嘉琛結婚,後離婚。
這是他第一部拍成電影的劇本,也是由孫道臨出演的。同年,黃宗江意外看到了胡石巖的小說《柳堡的故事》,這個真實的故事打動了黃宗江的心,他把自己的創作熱情全部投入到這部小說的改編和創作中去。
1957年,電影《柳堡的故事》登上銀幕,獲得一致好評,而黃宗江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中國文化部電影文學劇本創作三等獎。隨後,他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擔任專職編劇。
在黃宗江的一生中寫過許多著名劇本,也出過許多散文集,但是對他而言這些成就都比不上自己娶了最愛的阮若珊。
1956年,黃宗江在阮若珊的辦公室裡第一次遇見她,兩個人雖然只是匆匆說了一句話,但是阮若珊的身影卻印在了黃宗江心上,讓他久久不能忘懷。
沒多久,他們在劇場再次遇見,黃宗江只是遠遠觀察她一番,甚至不知道對方有沒有看到自己。就這麼驚鴻一面,黃宗江就決心要追求阮若珊。
黃宗江在1956年的六一兒童節給她寫了一封「萬言情書」,送到阮若珊的手中,他就跑了。
阮若珊還一頭霧水,以為是黃宗江給她送的劇本。
不怨阮若珊反應慢,而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黃宗江會這麼做。他的浪漫主義性格總會讓他有一些驚人之舉。
當時阮若珊的級別比黃宗江高很多,而且她離過婚,還帶著兩個孩子。黃宗江也表示他的求婚是「史無前例的」。即使差距巨大,阮若珊還是答應了黃宗江的求婚。
1957年元旦,黃宗江帶著僅有的半條軍毯,半柳條包揉成一團一團的舊衣服,和若珊一起建立了一個清貧但溫暖的家。黃宗江對她的兩個女兒一直視若己出,兩年後,他們又有了自己的女兒丹青。他們攜手走過大半輩子,直到2001年阮若珊去世。
九年後,黃宗江因結腸癌離世,享年89歲。願他能在天堂繼續創作美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