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總理、曹禺並稱三大「女演員」,孫道臨的媒人,黃宗江的一生

2020-09-05 我是劉無敵

「九九那個豔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兒轉哪,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九九豔陽天》是電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老一代的人幾乎人人會唱。

只要談起《柳堡的故事》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他的編劇,黃宗江

01

1921年,黃宗江生於北京,黃家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祖上五代翰林,是不折不扣的書香門第。

黃宗江的父親黃曾銘曾留學日本,所以思想十分民主,從不要求家裡的孩子必須走上學這條路,寬鬆的家庭環境,熱愛讀書的氛圍,讓黃氏兄妹最後都走上了文藝的道路。

黃宗江第一次出名是在他9歲的時候,他寫了《人的心》,內容講人把動物園的動物打傷了以後,動物反抗那個人,把人摁倒後發現人的心是黑的這樣一個寓言劇。

同學幫他發到《世界日報》上了,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文壇年齡最小的劇作者」,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黃曾銘去世後,黃宗江一家人投奔親戚跑到天津,在南開中學讀書。南開中學有排演戲劇的傳統,當時在南開中學演出,很多角色需要男扮女裝,黃宗江就經常扮演女角。

在南開中學,周恩來總理曾八、九次演過女角,曹禺也曾演過娜拉,所以南開分校的校長曾介紹說:「周恩來同志,曹禺同志和黃宗江同志是我們南開的三大女演員。

不管扮演什麼角色,黃宗江對表演越來越感興趣。進入燕京大學後,黃宗江和好友孫道臨一起組織燕京劇社,排練《雷雨》等經典劇目,黃宗江還曾自己寫了劇本《窗外》請孫道臨出演,結果非常成功。

他和孫道臨的友情也延續了一輩子,以至於孫道臨想結婚的時候,都是求他幫忙介紹的王文娟。

02

黃宗江曾說自己的大學生活是以演戲為主,學業為輔,甚至於失戀為主。

在南開中學讀書的時候,不滿17歲的黃宗江認識了自己的初戀,但是只是愛情的萌芽,兩個人並沒有過多的接觸。

上大學後,他們在一起演戲,他發現女孩喜歡的人並不是自己,衝動之下,他竟然買了一塊土膏兒,就著咖啡喝下了,幸虧最後在協和醫院被搶救回來,否則將要損失一名戲劇大師。

第二次失戀的時候,黃宗江就淡定了許多,只是找藉口離開了學校,學校領導多方挽留,都沒能阻止他去上海的腳步。

1940年,年僅19歲的黃宗江來到上海,在黃佐臨的介紹下考進了上海劇藝社。在上海的這段歲月裡,黃宗江的演技得到了極大的鍛鍊。

演了一段時間話劇後,電影公司的馬徐維邦找到了他,希望他去電影公司演電影,就這樣黃宗江跳到了電影公司,工資也從每月600元漲到了3500元。

1946年,出演過多部話劇和電影的黃宗江不滿只演戲的生活,他再次走進燕京大學,在此之前他又經歷了失戀,加上憂國憂民的心理狀態,創作了電影劇本《大團圓》。生活上,他與在電影中飾演小妹的朱嘉琛結婚,後離婚。

這是他第一部拍成電影的劇本,也是由孫道臨出演的。同年,黃宗江意外看到了胡石巖的小說《柳堡的故事》,這個真實的故事打動了黃宗江的心,他把自己的創作熱情全部投入到這部小說的改編和創作中去。

1957年,電影《柳堡的故事》登上銀幕,獲得一致好評,而黃宗江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中國文化部電影文學劇本創作三等獎。隨後,他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擔任專職編劇。

在黃宗江的一生中寫過許多著名劇本,也出過許多散文集,但是對他而言這些成就都比不上自己娶了最愛的阮若珊。

03

1956年,黃宗江在阮若珊的辦公室裡第一次遇見她,兩個人雖然只是匆匆說了一句話,但是阮若珊的身影卻印在了黃宗江心上,讓他久久不能忘懷。

沒多久,他們在劇場再次遇見,黃宗江只是遠遠觀察她一番,甚至不知道對方有沒有看到自己。就這麼驚鴻一面,黃宗江就決心要追求阮若珊。

黃宗江在1956年的六一兒童節給她寫了一封「萬言情書」,送到阮若珊的手中,他就跑了。

阮若珊還一頭霧水,以為是黃宗江給她送的劇本。

不怨阮若珊反應慢,而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黃宗江會這麼做。他的浪漫主義性格總會讓他有一些驚人之舉。

當時阮若珊的級別比黃宗江高很多,而且她離過婚,還帶著兩個孩子。黃宗江也表示他的求婚是「史無前例的」。即使差距巨大,阮若珊還是答應了黃宗江的求婚。

1957年元旦,黃宗江帶著僅有的半條軍毯,半柳條包揉成一團一團的舊衣服,和若珊一起建立了一個清貧但溫暖的家。黃宗江對她的兩個女兒一直視若己出,兩年後,他們又有了自己的女兒丹青。他們攜手走過大半輩子,直到2001年阮若珊去世。

九年後,黃宗江因結腸癌離世,享年89歲。願他能在天堂繼續創作美好的作品。

相關焦點

  • 94歲表演藝術家王文娟罕見近照曝光,丈夫孫道臨,黃宗江做媒人
    1953年4月24日,王文娟和一群越劇演員以參軍入伍的方式,出徵去了朝鮮前線。 戰火無情。去之前,王文娟和戰友們都給家裡寫了信,當時,大家在心裡都做了最壞的打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王文娟說道:「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對於生死的確沒有考慮太多。在那個激情年代裡,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內心的榮耀感,衝淡了對死亡的恐懼。」
  • 94歲表演藝術家王文娟罕見近照曝光,丈夫孫道臨,黃宗江做媒人
    1953年4月24日,王文娟和一群越劇演員以參軍入伍的方式,出徵去了朝鮮前線。戰火無情。去之前,王文娟和戰友們都給家裡寫了信,當時,大家在心裡都做了最壞的打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王文娟說道:「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對於生死的確沒有考慮太多。在那個激情年代裡,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內心的榮耀感,衝淡了對死亡的恐懼。」
  • 曹禺大師 | 痛苦中煎熬的晚年
    女兒、劇作家萬方說,父親是被扭曲和異化了的;一直到死,他都沒能真正回到那個寫《雷雨》時的自由自在的心靈。在北京人藝的排練場裡,高懸「戲比天大」4個字,這是演戲的祖師爺們代代相傳的話,也是曹禺經常說的。然而,他這一生,終究沒能以自己之戲,招架住那個「天」,甚至連抗衡都未曾有過。
  • 曹禺:痛苦中煎熬的晚年
    然而,他這一生,終究沒能以自己之戲,招架住那個「天」,甚至連抗衡都未曾有過。人藝老編劇、曾任曹禺秘書的梁秉堃曾請教八十多歲的曹禺:90年代以後大家都不玩政治了,開始玩哲理,甚至哲理也不玩了,直接玩錢,您怎麼看?曹禺答:這些個,都不是藝術的本性。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天」。作為一種美好願景的「戲比天大」,或者將長久地高懸在那裡。
  • 孫道臨改編《雷雨》成功了嗎?人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
    這雖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成功的地方有目共睹,但美中不足的是,孫道臨在改編、導演《雷雨》時,有兩個方面偏離了曹禺的本來意思:刪去《雷雨》的序幕和尾聲,使電影的整體結構性與內在感染力大大削弱;第二,對人物個性的重心偏移,使電影的主要人物失去原有的厚重感和真實性。
  • 節目|燕大高材生卻因演戲成名,黃宗江為何又轉行當編劇和導演?
    黃宗江,中國著名編劇和導演。他是燕大高材生,卻因演戲成名,為何又轉行當編劇和導演?那麼,黃宗江的人生,究竟有怎樣的不同尋常的經歷呢?1938年,黃宗江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人燕京大學西洋文學系,與小學同學孫道臨不期而遇。
  • 中國電影界的璀璨明星,銀幕上公認的美男子,「電影皇帝」孫道臨
    他們通過黃宗江介紹認識的。半個世紀以來,孫道臨在近30部電影和電視劇中擔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在近10部影視劇中擔任導演。1962年,孫道臨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位列新中國「22大影星」,是那一代最紅的影星。1963年,主演電影《早春二月》。1977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了一部大型藝術紀錄片,取名《春天》,由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擔任朗誦。
  • 孫道臨與「林妹妹」王文娟:相濡以沫40餘年,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於是,&34;孫道臨便拜託朋友幫著自己這個初出情場茅廬的新手物色對象,只是他沒想到一切能那麼的順利,僅僅一次,他便遇到了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人。郎才女貌,佳偶天成朋友們給孫道臨介紹的對象不是他人,就是越劇名伶王文娟,同在藝術圈的孫道臨自然是知曉她的名字,也看過她演的戲劇。
  • 94歲著名藝術家王文娟,丈夫孫道臨,曾主演戲曲電影《紅樓夢》
    孫道臨是中國電影舞臺上非常傑出的一代演藝才子,是中國電影百年史上劃時代的標誌性人物。他17時考入燕京大學哲學系,卻陰差陽錯走上了演藝之路,其代表作品有《早春二月》《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家》《革命家庭》《雷雨》《非常大總統》等。
  • 曹禺和鄭秀:不可說也
    1936年11月26日,曹禺和鄭秀舉行了隆重的訂婚儀式,地點在南京平倉巷的同學會裡。當天下午,賓客盈門。禮儀由曹禺的母親萬老太太一手操辦,她對鄭秀這個準兒媳婦讚不絕口。第二年,抗日戰爭爆發了,國立戲劇專科學校遷至長沙,於是曹禺和鄭秀就在長沙青年會舉行了簡單而樸素的婚禮,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 一生兩袖清風,為民鞠躬盡瘁,你是人民最愛的周總理
    周總理自古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有多少的忠臣良將,慢慢的被人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是您是一個例外,沒有任何的缺點,沒有任何的瑕疵,一切在讚譽在您的面前都是不夠的,您就是我們人民敬愛的周總理。
  • 1992年,王鐵成為什麼說演不好周總理,我從9樓跳下去?
    在王鐵成試妝的時候有人進來看,當他們見到王鐵成的時候他們的眼淚直掉,化完妝的王鐵成和周總理實在太像了。在他跑龍套的第15年,周總理逝世,王鐵成意外得到了一個前往人民文化宮弔唁的機會,那天,他非常的傷心。弔唁回來後他還特意託人買來周總理的標準像掛在床頭,每日凝望著周總理的照片,他覺得將來在舞臺和銀幕上,一定會出現周總理的光輝形象。那時的他根本想不到第二年自己的人生將與周總理產生關聯。
  • 我所知道的曹禺與鄭秀
    1933年,熱戀中的曹禺在內心潛藏著的《雷雨》的素材和人物一一復活了。兩個人整天在清華圖書館的西洋文學系閱覽大廳東北一隅,靠近借書臺附近的一張長條桌的一端,相對而坐。曹禺創作《雷雨》,鄭秀則工整地謄寫出來。巴金收到書稿後,感動得落了淚,它在1934年7月的《文學季刊》上的《雷雨》讓他一舉成名,那時他才24歲。
  • 清華才女鄭秀:錯愛曹禺,虛擲一生,只等到他派人送來的葬禮花籃
    而就是這樣兩個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卻因為一部話劇在清華的校園裡有了聯繫,而這也完全改變了兩人的命運,更改變了鄭秀的一生。1931年,19歲還在上高中的鄭秀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曹禺。鄭秀第一次去到清華正是為了觀看話劇《娜拉出走之後》,而這部話劇中娜拉的扮演者正是曹禺,那時的曹禺還叫萬家寶剛滿二十一歲。那時的鄭秀就給曹禺留下來深刻的印象。1932年,鄭秀考進清華大學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