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提醒!
最近熱映的新海誠的電影《你的名字》裡,女主角三葉和男主角瀧會在夢裡彼此交換身體,在這個充滿神秘的夢境之中,三葉變成了生活在大都市的男高中生,瀧卻變成了成長於小山村的女生……但是醒來之後兩人的記憶卻都無法挽回的漸漸模糊,於是便開始了一段「尋找從未見過的你」的歷程……
Q1:
為什麼三葉和瀧在夢裡有那麼多的羈絆。但醒來就會漸漸忘得一乾二淨呢?
其實不僅是劇中的人物,就是生活中的你我,對於大部分的夢境,在刷個牙洗個臉的空也會逐漸模糊漸漸忘去,所以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問:為什麼有的夢能夠被我們記住,而大部分的夢會被遺忘呢?
A1:
生物的進化史就是一個大寫的糾結
大腦通過不斷的進化來幫助生物做出更精確的預警模式以便在自然中不被淘汰。溫血的哺乳類(包括我們人類)需要攝入更多的能量以維持恆定的體溫,因此我們需要進化出更加複雜的預警系統來規避被吃掉的風險。
簡而言之,大腦皮質通過提供額外的處理功能使得邊緣系統的多巴胺預警環路能夠承擔更加高階的處理風險。但這仍然產生了一些問題——行為/情感會刺激邊緣系統與皮質區產生連結,但一些行為因為太冒險或大腦皮質有更優先需要處理的事件而沒被執行,這些未實現的情感衝動(或者稱之為預期),其實是佔用了大腦預警系統的處理能力的。為了降低這種大腦被佔用的情況,生物逐漸進化出兩種策略來應對這種情況。
策略1
產生更大的大腦皮層。
例如針鼴和海豚。這個很容易理解,更大的大腦皮層能夠在保留這些預期的同時還有足夠的閒置能力進行新的、正在進行的風險評估。
策略2
另一個更加有效的方式就是做夢。
在夢境中,我們的身體要求記憶提供一些情境的片段來匹配和喚醒那些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預期,預期一旦實現也就不再佔用大腦的資源了。但問題又來了,在通常情況下,海馬區作為一個「記憶商店」,會儲存產生的近期記憶,迅速將其解構並「傳送」至皮層的不同的區域——比如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區域儲存,這種運作模式能夠促進高效的情境模式匹配。但是如果夢境被當作真實的記憶被儲存,不僅會佔用「記憶商店」的「貨架」,還會大大減弱在現實中預測相似情景模式的能力,所以夢境這種不太靠譜的信息自然就沒有被海馬傳送至皮質區儲存了。繼往的PET掃描以及一些其它研究也顯示,在做夢時,大腦的前額皮質功能是被關閉的。
所以這樣說來做夢時前額葉皮質的關閉以及海馬的「消極怠工」是大腦在主動剔除那些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預期,以便我們能夠為儲存真實可信的信息騰出空地,建立一個精確和智能的預警系統。這些原理也可以拿來解釋記憶鞏固現象——如果把那些錯誤預期通通拿掉,那些已經形成的記憶會變的更加精確了呢。
(這樣想想人類為了進化真是心酸啊,既要想著辦法預測真實的危險發生,又不能將這種虛擬的預測真實的記住,如此糾結讓我不禁心疼了自己1分鐘)
那我們能記住的夢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有時候又會記住自己的夢,這不是讓我之前說的都「功虧一簣」了麼?其實不然,當我們從夢中醒來,皮質區重新工作,這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將夢境的內容和真實發生的事情對比,目的是用來區分想像和現實。
A2:
夢的遺忘可能和皮質層的去加腎上腺素的缺失有關
雖然去加腎上腺素在學習和回憶領域的作用還有爭議,但它的存在是可以增強記憶力的。做夢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皮層沒有去甲腎上腺素的參與,而去甲腎上腺素與人的長期記憶的形成有關(Am J Psychiatry 2002;159:1420-1422)。因為少了這個至關重要的成分,瀧和三葉經歷的再多,也只能變成短時記憶——當時清楚自己在幹什麼,但過後馬上被清空,留位置給後來要做的事情。
其實關於夢的形成和遺忘還有很多理論,特別是涉及到蛋白合成和分解的分子機制非常複雜,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Q2:
什麼樣的人能夠更容易的記住夢呢?
A:
高夢境回憶者的大腦的顳頂聯合區更加活躍
法國裡昂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Perrine Ruby帶領的研究小組調查了兩種類型做夢者的大腦活動以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
他們測量了41名被試者在覺醒和沉睡狀態的自發大腦活動,發現「高夢境回憶者」,無論是沉睡還是覺醒狀態,其顳頂聯合區的活動都更加活躍。 研究人員相信,該大腦區域增加的活動可能輔助了將夢境內容編碼至記憶的過程。
「高夢境回憶者」在睡眠時的覺醒時長是「低夢境回憶者」的兩倍,且無論是清醒還是沉睡狀態,他們的大腦對聽覺刺激的反應都比後者更加強烈。這種增加的大腦反應性可能促進了夜間的覺醒時刻,從而輔助了在短暫的覺醒時期將夢境編碼成記憶的過程。
Q3:
怎樣才能記住一個夢呢?
怎樣才能把夢記住呢?比較靠譜的方式就是趁剛醒還殘留著記憶的時候把他記下了,或者複述給別人。
三葉的本子,瀧的手機日記,都不僅僅是告知對方「我用你的身體做了這些事」,也同樣可以告訴自己「我用這個身體經歷了這些事」
話說回來,如果瀧和三葉能把夢境記得一清二楚,這個故事還怎麼繼續講下去啊……
所以歸根結底是:新海誠說了你倆必須得忘。
我們是一個強行科普大腦的公眾號 我覺得你還是應該關注一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