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嘣」,一聲巨響,前一秒剛發信息聯繫過的實習生砸在了車頂上。
她跳樓自殺身亡。
這是允兒最新韓劇《hush》裡的一個片段,第二集快結尾時,我不禁大呼「真香」。畢竟第一集播出時還嫌棄劇情老套、拖沓。
相比內地幾乎不涉足的新聞題材劇本,韓劇幾乎每隔一兩年都要讓新聞記者站在小屏幕前,諷刺時政,掀起一小陣熱搜。
80後記憶深刻的《女主播的故事》且不提,就捋一捋最近幾年的。
2014年播出《匹諾曹》、《healer》,還有2016年的《任意依戀》,無一例外的熱播劇,主角人紅貌美劇本佳,想不火都不行。幾部劇大抵都圍繞著小記者的成長史,確切點說,應該是調查記者的新聞堅守,《匹諾曹》裡樸信惠、李鍾碩們剛入行被分到跑警察局口岸,整夜整夜守著新聞線索,隨著劇情發展,在財團控制下的新聞臺裡,他們無比艱難選擇了新聞真實性;《healer》中娛樂八卦記者蔡榮信雖然來自某不見經傳的網絡新聞臺,最終走向了調查記者的路子,即使傳統電視臺被言論控制無法發聲,他們依然可以通過自辦網絡新聞臺披露政治黑暗;《任意依戀》中的裴智秀劇中出現第一幕便是潛伏在雨夜的草叢中拍攝化工廠排洩汙染物,渺小人物與議員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但他們有主角加持呀……
《任意依戀》視頻截圖,wuli秀智趴在汙泥中拍攝
2017年《嫉妒的化身》繼續上線,雖然主要圍繞孔孝真飾演的表麗娜從天氣預報員到9點新聞女主播的成長史,但曹政奭飾演的男主李華信作為調查記者在劇中經常光環加身,動輒來幾個調查報導爆爆猛料,想要調度直升飛機採訪也沒什麼不可以,剛好女主時間緊迫,這時的直升飛機用來撩妹簡直給人一種意中人駕著五彩祥雲來接我的爆棚少女心。
這些題材的偶像劇並不是純情的卿卿我我,總得加上點時政話題調味,比如說財團或者議員等政治人物對新聞導向的扭曲或者對新聞報導的幹預。無一例外,新聞真實性都獲勝了。但,這並不止於韓劇。
比如,2016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樸槿惠「閨蜜門」,最初報導「閨蜜門」的是韓國的JTBC,一個成立還不到五年,卻猛料頻頻的電視臺。
拿到涉事電腦的JTBC記者徐福賢
據說他們的記者徐福賢找到崔順實留下的一個未來得及處理的包裹,大約就是坊間傳聞的垃圾箱,在得到樓棟管理員的允許後,搜查了內部資料。
韓國影視圈是除了名的愛自省,常帶有批判性的諷刺。果不其然,2017年播出的無感情線的《Argon》就重現了這一情節。
女主李妍花是HBC臨時工,可類比羅振宇早年在央視的臨時編外人員待遇,為保住職位順利交稿,她不斷尋找突破口挖猛料尋找真相。貫穿全劇始終的Midtown大廈倒塌事件,牽扯太多高官,線索又離奇中斷,李妍花處處受挫,其中有一幕是好不容易花了半個月工資買通線人找到神秘組織辦公地點,等她趕到時,早已人去樓空。
無奈的她抱著僅有一點希望去附近垃圾桶翻揀,意外發現碎片文件裡隱藏的大量線索,獲得了推動真相的巨大動力。
《argon》劇照,李妍花在翻垃圾桶
兜兜轉轉,前幾年焦點聚集在電視臺的韓劇,這次將目光對準了報紙,一個日漸式微的媒體。可能內地很多看韓劇的粉絲們,稍顯遙遠而陌生,畢竟這個時代除了機關單位的門衛,還有誰真正在讀報呢。
我想《hush》編劇選擇報紙的原因,除了原著改編,可能更想多線發力,傳統媒體的衰弱也在其中一環。
曾經光環加身如今落魄潦倒的資深記者韓俊赫,和《argon》上的金白鎮,除了性格上的差異,作為記者的內核——尋求真相、追求正義可以說沒有絲毫改變。
剛剛進入採訪陣地的實習生,對新聞充滿希望,內心點燃著職業夢想,無論是李妍花還是李智秀,莫不如此。
起初追劇的我,真的以為這是一部翻版《argon》。但一點一點細枝末節的推動中,發現並非如此。職場文化當然有之:為了升職加薪,部長們比拼著給局長送禮;無功無過,堅持叢林法則生存下來就是成功的主任;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打遊戲、逛街的被流放記者們得過且過……很多個細節太就像在我身邊發生的人或者事,太真實。
真實在於東亞文化圈的底層原始碼。比如,學歷歧視,在中國有之,大企業當然雙一流,而在韓國,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數據顯示,2020年,韓國青年失業率達到有史以來最高點。而學歷歧視問題更導致雪上加霜,畢業於地方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們無法在首爾安身立命。實習生李秀妍年過三十,因地方大學畢業的現實,輾轉多個公司,無一逃不過實習結束即離職的結局。工作勤勤懇懇,主動出彩,獲得同事好評又如何,最後抵不過局長一句,「我們編輯局容不下這種地方大學畢業生的汙點,如果讓採訪對象知道她的出生,讓別人怎麼看我們?」
李秀妍留下生前僅存的報導——一封遺書,從高樓降落。
韓國,如今似乎成為一個「愛自殺」的國度。《hush》在反省。
今年7月,首爾市長樸元淳被發現自殺身亡,這是我們熟悉的。再往前推,女明星具荷拉、雪莉,還有太多太多人都深埋在這個充斥著「自殺文化」的國度裡。
是脆弱,還是反抗,這是留給當局者的問題。
所以,即使只更新了兩集,我還是相當期待接下來的劇情走向。
只是看到劇中實習記者充滿精氣神去追蹤報導時,曾經心中那股熊熊烈火早已變成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再難成燎原之勢。
從業十年,說說我自己,地方小報記者的身份,大多時候是灰頭土臉,深夜趕稿最多的並不是改變事件走向的調查新聞,而是通篇吹牛的廣告軟文,你得在客戶一遍又一遍圈圈點點下創建改一改二改三改四甚至改若干的文件夾;有償新聞成為行業潛規則,是傳統媒體日漸式微心酸堅持的無奈之舉;更多感受是來自有關當局對新聞控制之嚴密,每逢大事件,所有地方媒體禁聲,網民罵聲一片。這無非是老技倆,新聞報導重心轉移,直到事件漸被淡化,維穩成為基本準則。
習慣了嗎?早已習慣,被社會慢慢磨平便是這般模樣。而那些堅持不肯妥協的人卻走向了一個又一個戰場,披荊斬棘。
噓,安靜點。
◆◆◆
高興時,跑一場,
痛苦時,跑一場;
在大風中跑過,在細雨中跑過,
從天微亮到朝陽初升,
從迷茫到坦蕩,
這是一段未完的旅程。
△
金恩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