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完成了羅斯海新站和羅斯海海域的大洋調查之後便一路向西。近日已經到達了阿蒙森海,開始了阿蒙森海的大洋調查。
與相對平靜的羅斯海相比,阿蒙森海除了經常會遇到更密集的浮冰區和冰山之外,天氣也更加變化無常。時而陰天多雲,時而大風下雪,有時晚上風的呼嘯聲能把人從睡夢中吵醒。但極端天氣來得快去得也快,往往一轉眼風雪就戛然而止,霧消雲散,海面反射的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
阿蒙森海
未來近一個月,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將在阿蒙森海海域開展綜合調查和研究。
作為世界上最少人問津的海域,阿蒙森海位於南極南大洋太平洋扇區,歷史上曾有美國、韓國等少數國家在夏季對該海域開展過研究,人類至今對這片海域知之甚少。
如果把阿蒙森海比作月球,那麼阿蒙森海的深海就像月球背面一樣神秘。
很多人肯定會問:世界上未知的領域很多,神秘的事件更是數不勝數,為什麼我們要花費精力和財力在此進行調查和研究呢?
作為一個門外漢,我也答不上來,所以我和「雪龍」號的首席科學家潘建明聊了聊這個問題。
「南北極是地球系統變化的關鍵所在。首先,阿蒙森海是南極邊緣海變暖最為顯著的地區之一,衛星圖像顯示,阿蒙森海近些年表層海水升溫,海水減少;其次,阿蒙森海區域的冰川呈現南極陸地邊緣最大速度的融化變薄;第三,阿蒙森海冰間湖是環南極海域37個冰間湖中生產力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
簡單來說就是,位於南極洲東南極地的阿蒙森海是近年冰川融化、海水升溫最顯著的區域之一,我們開展阿蒙森海調查,對於了解這一海域和整個南大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為中國探索南極「前世今生」的奧秘積累樣本和數據。
與首席科學潘建明家聊完之後,我聽懂了個大概。但是關於真正我們大洋調查的具體工作和核心,還需要我通過實地採訪和接觸去更深入了解南極大洋調查的深層意義。
談完科研意義,我們繼續談談歷史。阿蒙森海得名於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現在身處阿蒙森海,我突然想了解一下阿蒙森,想知道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阿蒙森
110年前的1910年,阿蒙森乘船從挪威出發,第二年1月到達南極大陸鯨灣,與四個同伴搭乘狗拉雪橇向南極點進發,當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點,並且成功返回。
值得一提地是,當年和阿蒙森一起向南極點發起挑戰的還有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他也在1912年1月17日到達南極點,在返程途中由於補給困難, 斯科特和他的四名同伴先後喪生於南極邊緣。他臨終前堅持記錄的日記和照片也成為人類對南極探索的寶貴財富。
在南極讀人類對南極探索的故事,感觸自然更深,人類對未知領域探索的欲望正是我們不斷向前的動力。
吃午餐的時候,喜歡吐槽飯菜質量的預報員小李又開始抱怨今天的菜不合他胃口了。
「1911年,阿蒙森挑戰南極點到達南緯85度時,阿蒙森下令殺死24條瘦弱的雪橇犬作為食物,用剩餘18條強壯的狗繼續拉著食物,繼續前行,第二個到達南極點的探險家斯科特也曾殺自己帶的西伯利亞小馬為食。你天天吃著熱菜熱飯還抱怨啥!」
我現學現賣了一把。小李聽完之後仔細地吃完了碗裡的飯菜,不好意思再抱怨飯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