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影響人生成敗最大因素,隱藏在這條心理學法則裡

2021-01-09 聽見藍說

我為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麗茲

如果你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一定會對這句臺詞銘記於心。這是一個從苦難沼澤爬起來的勇敢女孩對世界的宣言。她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因為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電影裡的麗茲,在真實生活中叫莉斯·默裡,她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8歲開始以乞討為生,父母雙方沒有工作,沉迷吸毒,母親還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她的外公,則是一個性侵自己女兒和外孫女的變態。在麗茲15歲那年,母親死於愛滋病。母親去世以後,麗茲卻活了過來,從此奮發圖強讀書。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哈佛,獲得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

然而,電影中麗茲曾經最好的朋友克裡斯,兩個命運遭遇差不多的女孩,可她們最終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反差的人生結果?今天,我將結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深度解析造成兩個女孩不同人生局面的根源,以及這兩份成長帶給我們的一些啟發。

一: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電影中,克裡斯告訴麗茲,她小時候遭遇了同麗茲姐姐一樣的厄運,她曾被自己的親生父親性侵。更加可悲的是,自己的媽媽不但沒站在自己這邊保護自己,還丟下她跑回去和惡棍爸爸繼續生活。克裡斯說起這段往事的時候,內心的憤怒洶湧澎湃,她把點燃的香菸按在自己的手掌心,企圖削弱心靈上的痛苦。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感受到那種被血緣關係的親人狠狠傷害,是一種多麼切膚之痛啊!那是一種無力還手亦無力扭轉的痛苦無助。過去已經回不去,而克裡斯也從家裡逃離出來,和麗茲過上了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

原本,她可以慢慢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旅途。因為她的骨子裡是怨恨人渣父母的,證明她不想和變成和他們一樣行屍走肉。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看到的卻是她逃離出來的一個空虛的軀殼而已。漂泊在外的日子,她仍然活在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痛和負面陰影當中,心靈卻被囚禁得根本無法動彈。

可是麗茲呢,在送走了身染愛滋病的母親以後,她把原生家庭帶給她所有的羈絆,都遠遠的甩在了身後。麗茲才是真正掙脫了枷鎖,得到了心靈自由的解放。

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和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曆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我們的生活。

阿德勒的主張是,希望我們不要糾結於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因為再怎麼糾結,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過去。

朋友小喬,有一次我陪她去面試。面試出來後她雙眼紅紅的,我連忙問她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她面試的是心理學相關行業,面試官詢問她和父親的關係怎麼樣?她一愣,想到父親在她童年時代性情暴戾,經常對家人發怒的行為。於是脫口而出:不好,一點也不好,我們全家人跟他關係都不好。接著舉了很多佐證她觀點的例子。

面試官表示理解的點點頭。最後她跟小喬說了一句話:你不妨試著把自己代入你父親的角色中,想像在70年代貧窮的農村家庭中,你作為一個男人要養活一家老小,你的心理壓力是怎麼樣的?你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她按照面試官的提示做了以後,發覺這麼年以來自己從未換位思考體諒過父親的難處。比如在父親十幾歲的時候爺爺奶奶就雙亡了,父親小小年紀就要扛起生活的重擔。那一刻她無比心酸,眼淚抑制不住地流了下來。

小喬說,雖然父親的確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是,她已經想通了,不必把成年後遇到的種種坎坷和性格上的缺陷,全部都算在父親和原生家庭的頭上。她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她完全可以自我教育、自我救贖,開啟自我完善心性的道路。

斯科特·派克說在《少有人走的路》裡說: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肯定於事無補;指望別人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明智之舉。唯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不幸的童年,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有錯。可是父母也有父母,可能他們的父母也沒有很好地愛過他們,教育他們。從這一點來看,沒有人是無辜的。

有人說:「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就會原諒現在的我」。而我要說,正是因為過去的你已經無法改寫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寫你的現在以及未來。

二:你的不幸,皆是由你親自「選擇」的

按電影呈現出來的劇情,我們已經知道麗茲的未來:全額獎學金考上哈佛,紐約時報提供了一套公寓給她居住,她則為紐約時報工作,每月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她的未來,不可限量。

而克裡斯呢?按照她的表現,我們也能大致猜到她的結局。就像她自己說的:要麼去撿垃圾要麼當妓女,繼續死守在貧民窟,過上類似她父母的命運。然後成年後找一個和她差不多處境的男人結婚生子。命運之輪周而復始地轉動,卻始終逃不出糟糕的輪迴。

麗茲最後一次見克裡斯,是在她趕著去紐約時報參加面試的時候。克裡斯被孤兒院趕了出來,沒有地方可以去,她請求麗茲幫助她。麗茲明確表示希望她來學校和自己一同上學,可克裡斯憤怒地對她吼:「利茲,像我們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可能進哈佛。」

她來找麗茲,只是希望麗茲能恢復像以前那樣,陪著她到處流浪,做符合她們那個階層的事,過那種底層的泥沼生活。

所以造成克裡斯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是誰?是她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你在人生某個階段裡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裡,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怎麼理解阿德勒這段話的含義?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性格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人生中思考或行為的傾向。從廣義上來理解,就是所謂的世界觀。

那麼性格可以改變嗎?可以,只要改變自己持有的世界觀就可以了。而克裡斯的世界觀是什麼呢?用她自己的原話來講,那就是:「我不想上學,我不屬於那裡,你也不屬於那裡。」

克裡斯的世界觀,如同泥淖,把她牢牢地粘在了底層。即使她看見了麗茲的改變,看到了麗茲取得了好成績,但是她視而不見,還覺得麗茲在做白日夢,異想天開。是她親手選擇了「不改變」的人生。

「不改變」的人生有什麼好處呢?當然有。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門的話題: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選擇吃生活的苦,而不願意吃學習上的苦?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因為生活的苦是自己找上門來的,好比你坐在家裡啥也不幹,它就從天上掉下來了,而學習的苦是要你主動去吃的。

「不改變」的人生會很輕鬆,你可以根據現成的經驗判斷以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應付起來也在自己的舒適區內。而改變的話,就要冒著更大的風險,生活會充滿動蕩不安甚至得忍受更大的痛苦。

比如麗茲的姐姐,在爺爺性侵了她以後,仍然選擇和爺爺一起生活。因為站在生命被侵犯和流離失所兩個選項面前,她選擇了前者。而她的命運,就像麗茲的媽媽一樣,患上愛滋病,雙眼逐漸失明。她最終的悲慘結局,也是她自己親自選擇的。

雖然說出來有些殘忍,但這才是真相。

我們再來看看麗茲的世界觀是什麼樣的?她取得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後參加學校免費組織的五天紐約之旅,她來到哈佛大學參觀。她看著哈佛校園內神採奕奕的同齡人,她內心的獨白是這樣的:

「為什麼不能是我這種人,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我盡力拼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現在離那層膜很近,觸手可及。」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種是消極的,命運是無法改變。一種是積極的,永遠在思考可以改變的東西。一個人的世界觀是怎樣的,決定了她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三: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在還不到兩歲的時候被診斷出腦熱,這可怕的疾病毀壞了她的和聽覺,最終使她成為了一個盲聾人。但她沒有怨恨命運,而是比同齡的健康人更加努力學習。16歲的時候,她的語言能力已經訓練到可以支持她上大學了。1904年,她順利畢業,被授予學位。畢業後,她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知名作家和演說家,創作了多達14部經典暢銷書。成為了全世界聾啞人的代言人。

和一個健全人相比,海倫·凱勒擁有的東西太少了。可是,她卻深度利用好上帝給她的東西,比如敏感細膩的心思,高度的專注力,活出了精彩成功的人生。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一個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經歷了難以想像的心靈摧殘——他和父母、妻子、哥哥妹妹都被關進了」死亡之地「奧斯維辛集中營,只有他和他的妹妹倖存,其他人都死於毒氣室中。然而,地獄般的經歷沒有讓他就此消沉,他靠著在監獄裡對生命的領悟,出獄後開創了心理學上的意義療法,寫下了世紀勵志經典書籍《活出生命的意義》。

蕭伯納說,人們總是因為自己的困難而譴責處境,我不相信處境。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的人,是那些站起來,尋找他們想要的處境的人。是那些如果他們找不到,就去創造這種處境的人。

麗茲在成長最關鍵的階段,同樣把自己身上擁有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她的智商比一般人要高,於是馬不停蹄地爭取所有的時間來學習,希望能追趕上學習的進度。她沒有去糾結:我無家可歸,怎麼能安心讀書呢?還有,我過去沒有正兒八經的上過學,怎麼可以和其他人競爭?我的基礎那麼差,能考上大學嗎?哈佛、全額獎學金?那是離我多麼遙遠不可及的東西啊?

從哈佛參觀回來以後,她強烈渴望上大學,而且是上最好的高等學府。她到處搜羅報紙上的獎學金新聞,在她堅持不懈地尋找之下,終於發現紐約時報高昂的全額獎學金新聞。而她也出色的完成了紐約時報的論文要求和面試才順利被錄取。

這些,是命運自己送上門來的嗎?不是的,是麗茲懂得利用現成的資源,不斷尋找突破口,一步一步向前走得到的結果。

《小狗錢錢》雖是一本理財書,但是裡面也提到了相似的概念。小狗對抱怨自己啥都沒有,啥都不會的小女孩吉婭說: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沒有的東西上面,而是想著你身上有什麼,並且如何去使用它們。

如果你只是一味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那麼你的焦點永遠產不出價值。而一旦你懂得在自己現有的基礎之上,進行深度利用甚至想方設法去創造出來你想要的東西,你的人生就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如果上帝關閉了一扇門,那麼你要學會如何打開一扇窗。

小結

我很喜歡《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因為它給每一個困在過去無法走出來的人、為自己的失敗找了無數藉口的人,上了一堂真實又感人的勵志課。人生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起點不同。但是人生又是公平的,比如每個人的時間一樣多,比如別人無法奪走你的心靈自由。比如希望。

新華字典曾對「前程」二字的含義做過一個美妙的詮釋: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程。

不糾結出身,不痛恨過去,不在乎起點。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你說了算。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同電影裡的麗茲一樣,從沼澤裡逆風飛翔,從熊熊大火中浴火重生,擁有一個光明大膽的未來。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作者簡介:夏娃藍,一枚大齡清新女青年,劈柴餵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願與你成為同路人。】

相關焦點

  •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孩子成才影響因素,這三個最關鍵
    這就是重慶餘老師公眾號今天討論的問題。有一部全球聞名的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可以幫我們分析出這個問題。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電影講述一個叫麗茲的小女孩,如何從惡劣的家庭環境中,完全憑藉自身的上進和努力,進入哈佛大學學習的過程。在麗茲15歲的時候,吸毒、酗酒和精神分裂的母親去世,神經不正常的父親得了愛滋病住進了收容所。
  • 評《風雨哈佛路》:不夠勵志的勵志片,這幾點還有改善空間
    這些影片傳遞的正能量總是容易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甚至能真的影響到觀眾的生活。最近,我看了《風雨哈佛路》,這是2003年的勵志片。不過,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是想到2006年的勵志片《當幸福來敲門》。趁此機會,咱們不妨通過影片的對比,來聊聊《風雨哈佛路》。(一)怎樣才算勵志?要說勵志片最大的特徵,相信大部分人都會不假思索的提到「勵志」二字。
  • 《風雨哈佛路》| 和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莉絲的血液裡似乎有著流浪的基因。她的母親流浪過,他的父親流浪過,她也走上流浪的路。可是她與父母最大的不同在於,她看過毒品帶來的太多傷害,她堅決抵製毒品。如果說父母的流浪帶來的是混亂和墮落,那麼莉絲的流浪就像是一場救贖。她從孩童成長為少女,逐漸清晰自己想走的路和想要的生活。
  • 貧窮苦難的人生,造就寶貴的經歷財富——《風雨哈佛路》影評
    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天才的存在,有時候努力和付出永遠不成正比,但是如果不去努力的話,自己終將一事無成,這並不是什麼雞湯,這只是現實道理。再看《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時,先看到了這部電影的兩種極端評論,一部分人認為女主角的生活經歷實在太過坎坷,根本就沒將她怎麼努力的過程,覺得她的成功來得太過於輕而易舉,另一部分人反而覺得這是一部比較真實的勵志片。也正是因為抱著這種探索和思考的態度,花費了一些時間觀摩了女主的成長經歷。
  • 沒有退路的人生:《風雨哈佛路》的人物特色
    —— 莉斯《風雨哈佛路》是一部催人警醒、風靡美國的勵志電影,講述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世界最高學府——哈佛的故事。這是一部很傳統的勵志電影,導演在電影技巧上面沒有表現出很多的亮點,就是在中規中矩、平鋪直敘的講述一個故事,但就是在故事的表現上,導演做的很成功。
  • 吞吞影評|風雨哈佛路
    引子:「原生家庭」是近年來不斷被提及的熱詞,它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心裡、行為等各方面,同時也構建著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形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但影響並不意味著決定,命運終究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像最近大熱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姐姐們青春洋溢,為為夢想奮鬥,重新定義著人們對30+的看法。
  • 《風雨哈佛路》:淺談主人公莉絲轉變之路的促成因素及其啟示
    前言:《風雨哈佛路》是作者莉絲.默裡講述自己如何戰勝逆境,考入哈佛的真實故事。莉絲.默裡出生在一個糟糕的家庭:母親吸毒、賣淫、雙目幾近失明、改嫁、患有遺傳性精神病、愛滋病;父親吸毒,販毒、坐牢、同性戀、患有愛滋。莉絲15歲開始流浪,在經歷母親死亡及迷惘困頓的生活後,莉絲決心改變自己的命運。
  • 風雨哈佛路 影評
    這是一部由真實的故事改變的電影。感動了無數人,激勵了無數人。風雨哈佛路是一部勵志電影,是一部認識自我、堅定自我的傳記電影。主角Liz的起點很低,比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低,她有一個糟糕的出生環境,母親吸毒,父親住收留所,姐姐懦弱,外公亂倫。她身上有難聞的味道,同學們嘲笑她,她的世界一直是黑暗的,沒有人可以給予她幫助,除了她自己。和她在一個生活環境的人大多都選擇了墮落和埋怨,比如她的朋友chris。
  • 《風雨哈佛路》:從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分析女主角的成功
    在各大勵志電影的榜單上面,你都會看到《風雨哈佛路》的身影,除了理智這個元素,影片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東西。影片上映於2013年,改編自哈佛心理學博士莉絲·默裡的自傳。觀眾們在看完影片之後,總在津津樂道著主角的天賦是多麼高,不是平常人,所以考上了哈佛大學。
  • 《風雨哈佛路》:你能擁有怎樣的人生,其實早就註定了
    《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周末朋友來家做客,向我吐槽,自己在公司工作了5年,今年調薪,不僅沒加薪,反而被降薪了。她為此心生不滿:「我為公司效勞了5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怎麼能這樣對待老員工呢?」 我問她:「那你怎麼不跳槽呢?」她有些哀怨:「投出去了很多簡歷,但都沒有音信,目前只能困守在這個崗位了。」
  • 電影在線 | 《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 《風雨哈佛路》:貧寒女孩的勵志故事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富有的人也有自己的煩惱,貧窮的人也有自己不平凡的一面,就像今天小麥要向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一樣,那就是美國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雨哈佛路》上映於2003年,國內豆瓣評分8.1分,雖然只獲得了第55屆艾美獎的提名,但它所講述的貧窮女孩在面對生活艱辛之時的勵志故事,還是感染了不少觀眾。
  • 美國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中文片名:《風雨哈佛路》    英文片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導演:Peter Levin    主演:索拉·伯奇、邁克·裡雷、艾倫·佩吉    劇情簡介: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愛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
  • 《風雨哈佛路》: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女孩,如何在困境中自我救贖
    ——《風雨哈佛路》最近我又重新刷了一遍《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還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正在上高一。如今再看時,依舊被那個努力改變命運的女主感動。生出底層的女主,面對生活的層層壓力,卻始終保持著永不屈服,積極向上的心。已經在社會摸爬滾打3年的我,面對生活的無可奈何,我更能理解麗絲對生活的那種掙扎,也能體會到她內心那種想要掙脫現狀的掙扎。
  • 《風雨哈佛路》:逆襲精神的背後,是對自我價值觀重構的過程
    在我觀看影片《風雨哈佛路》時,被這句話深深打動。是啊,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人生。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一個身處逆境女孩的成長之路為主要線索,在2003年上映,當年就獲得第55屆艾美獎的三項提名,影片也以其真實的情境、逆襲的精神受到觀眾的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1。故事雖然發生於國外,但影片中的逆襲精神,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依然具有啟迪意義。
  • 《風雨哈佛路》:在傷痛中完成自我重建,與世間美好環環相扣
    前幾天在家,又把之前存在電腦裡的電影《風雨哈佛路》看了一遍。這部豆瓣8.1高分的電影主要講述了生活在美國貧民窟的女孩麗茲,她的原生家庭非常糟糕。爸爸是個酒鬼,媽媽因為吸毒患導致神經分裂並且患上了愛滋病。她和姐姐需要出去乞討才能維持全家生活。在媽媽的葬禮上,麗茲下定決心讓自己重新開始好好生活。她努力學習,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被哈佛錄取。
  • 《風雨哈佛路》:掉進一個生活的深淵,要怎麼去規劃人生?
    《風雨哈佛路》有時間看看《風雨哈佛路》吧!這是一部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勵志電影,英文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也譯為《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 《風雨哈佛路》:當你的生活陷入了迷茫倦怠期
    如果此刻你的生活陷入了迷茫倦怠期,不妨去看看這部勵志片——《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是根據著名女性莉斯·默裡的經歷為原型改編。2003年在美國上映。由於母親去世對利茲的影響很大,利茲不想和母親一樣悲慘。於是利茲重返校園,利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奮鬥自強考上了哈佛。聽起來很簡單對不對,我不否認這是一個天才少女順理成章考上名牌大學的「平凡」故事。利茲考上哈佛和她從小就要比普通人聰明有很大關係,即使她不去學校僅靠看垃圾堆裡撿來的百科全書就能考100分。
  • 《風雨哈佛路》:面對窘迫的人生,如何擺脫實現巔峰時刻
    《風雨哈佛路》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講述了一位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並且患有精神分裂症。父親進入收容所。麗斯需要出去乞討進行生活,慢慢長大之後的麗斯知道了,只有讀書能夠改變命運。最後女主麗茲僅用2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課程,走進了哈佛的學堂。
  •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告訴我們了什麼?
    《風雨哈佛路》講述的是美國貧民窟一個小女孩在艱苦環境下,為了擺脫窮苦的生活而選擇讀書這條路,並考上哈佛大學的故事。九十年代的美國貧富差距很大,生活在貧民窟的人們生活條件很差。人們學歷低,有的根本沒上過學,吸毒的人也不少。女主麗茲的母親就是吸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