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2020 字
閱 讀 需 要 7 min
在今天,如果斷網斷電,我們還有什麼好玩兒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漢代的娛樂活動—— 百戲 。
這要從漢代一位叫許阿瞿小朋友說起。
阿瞿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許爸爸和許媽媽的喪子之痛難以平復,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依然能快樂無憂,於是讓工匠為阿瞿刻畫一個過生日的場景。
南陽市東漢墓畫像石——「許阿瞿過生日」。 圖片來源:孫景深,吳曼英.中國樂舞史料大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108.
畫像中的壽星阿瞿可可愛愛
乖巧的坐在榻上
身後還有一位僕人為他扇風納涼
阿瞿面前有三位發小在玩耍
其中中間那位小朋友在「遛鳥」——
一個木頭做的鳩鳥玩具
畫面下方是家裡請來助興的表演團
為阿瞿表演雜技
左邊第一位應該是阿瞿家的僕人
僕人旁邊手舞足蹈的藝人在跳丸弄劍
見過跳丸和弄劍的
沒見過丸和劍一起拋的
真是技藝了得!
旁邊這位扎著兩個小揪揪跳舞的藝人
一邊舞動長袖
一邊腳踩地上的小鼓
自己給自己打節奏
最右邊的兩位是團裡的伴奏
其中一人吹排簫,一人奏瑟
所以這就是許爸許媽心中
阿瞿最快樂的時候
誰說不是呢!
這幅畫中的表演內容
只是漢代娛樂表演中的一小部分
這一類表演有一個專業名稱——
「 百戲 」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智慧導覽器
所謂百戲,其實類似今天的雜技表演,除此之外,還有舞蹈藝術和音樂藝術等表演,內容豐富,所以稱為「百戲」,毫不誇張。這種大型的表演只有當時的貴族才能享用。一般出現在貴族宴飲和祭祀等重大場合。表演節目有盤鼓舞、跳丸、弄劍,甚至還有柔術等等。
下圖就是一個大型百戲表演團,上面一排都是樂手,負責彈奏背景音樂,是團隊的氣氛擔當。下面一排乍看像是造型各異的青蛙,其實是身懷絕技的百戲藝人。我們來看看他們在幹嗎呢?
山東省濟寧縣張漢墓畫像石「出行、獻俘樂舞圖」局部。圖片來源: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漢畫像石選集[M].濟南:齊魯書社,1982:圖152
盤鼓舞
4個人盤5面鼓,還有一個替補
第一個人和第三個人在鼓上倒立
第二位藝人在鼓上踏跳
旁邊這位蓄勢以待
緊盯同伴手下的鼓
隨時準備著接鼓
這位盤鼓藝人身姿甚是妖嬈
有點薩裡瓦的感覺
鼓在左手手臂上,我能預見到
下一秒這面鼓會通過他的後脖頸到達右手臂
請問這位藝人兼職打籃球麼?
這一位身旁都是小黑丸的
莫非是?跳丸大師!
他不僅手舞還足蹈
可以手足並用接住落下的丸
再升級,就是阿瞿生日宴上
那個劍、丸並拋的表演了
這項表演類似我們常見的拋球
表演者手拿幾個球向上拋去
雙手不停的接住球,不能讓球掉落
拋的球越多越厲害
在先秦叫弄丸,漢代叫跳丸
但是不管叫啥
他們都是同一種球類運動——拋球
這二位猛回首的藝人在跳雙人舞
他們姿勢相同,應該是一對partner
但為何右邊有羽毛頭飾,左邊沒有?
是跳的太嗨,跳丟了嗎?
最後這組選手
想必是這個表演團裡的倒立組
或者說是「形體組」
有人說他們是在表演」柔術「
似乎這麼說,顯得高級了很多
樂舞百戲最早見於兩漢時期的墓葬,這個主題還延續到之後的朝代。孫吳大將朱然的墓中出土了一件漆盤,盤中繪有一幅宴樂圖,其中也有百戲內容,並且畫宴樂圖的畫匠還很貼心的為每種百戲附上榜題 。
宮闈宴樂圖漆案 圖片來源:自攝
弄丸、弄劍
弄丸還行
耍劍這個看著真挺嚇人的
弄劍又叫「飛劍」
跟跳丸規則一樣,但難度更大
跳丸的球掉落時,用手接住就行
但飛劍時的劍掉落時
藝人需要集中注意力
又穩又準的握住劍柄
否則,那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弄競(鏡)人
這個轉鏡子的人
右手拿一根杆子旋轉銅鏡
左手很謹慎的放在身後
他竟然囂張的一隻腳翹起!
你說他轉的時候
鏡子是正面朝自己還是反面朝自己呢?
會不會被自己的盛世美顏轉暈呢?
轉車輪
看著他的車輪
我仿佛聽到了「咻咻咻」的聲音
萬一手滑……
柔術
看我七十二變——的形體藝術!
我會前滾翻!我會側滾翻!
我會倒立!
執節人
執節人是為百戲演員伴奏的樂手之一
他雙手在奏樂
眼睛卻在偷偷看表演!
像不像上班划水的你?
寫在最後
大家是不是從這些百戲中看到了今天某些雜技的影子呢?是的,漢代樂舞百戲種類豐富,其中很多雜技表演項目流傳至今。
從這些百戲圖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娛樂生活也是十分豐富有趣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承辦大型宴會並請得起樂舞百戲的家庭,非富即貴。所以一般平民百姓的娛樂生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匱乏的,所以像我們這種打工人,在當時是很難看到一次百戲表演的。
參考資料:
1、巫允明,《中國古舞文化鉤沉——畫像石上的漢代樂舞百戲》
2、王音,《樂舞百戲與漢代喪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