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南風吹來清涼
那夜鶯啼聲起床
月下的花兒都入夢
只有那夜來香吐露著芬芳
我愛這夜色茫茫
也愛這夜鶯歌唱
更愛那花一般的夢
擁抱著夜來香吻著夜來香
夜來香……
這首《夜來香》,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它最早發行於1944年,更在上世紀80年代被鄧麗君翻唱後再度走紅,成為了「靡靡之音」的經典代表。不過,或許您並不清楚這首歌的原唱者李香蘭,她的身世和經歷都頗具爭議。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夜來香》的原唱李香蘭,盡力還原這個歷史人物以及那段歷史時期。
李香蘭(1920年2月——2014年9月),原名山口淑子,祖籍日本佐賀縣,生於中國遼寧的燈塔市。很難判斷,究竟是《夜來香》成就了她,還是她成就了《夜來香》。
其父山口文雄任職於南滿鐵路株式會社,長期在中國居住,算得上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因為對華不夠強硬,他甚至被懷疑與「東北王」張作霖通敵,只得無奈遷居撫順。
由於長期在中國東北居住,山口淑子自小就掌握了一口流利的漢語。在十三歲時,她認了父親的中國朋友李際春為義父,從此以後取了「李香蘭」的中國名字。
之後,她來到北平讀書,又認了父親的另一位中國朋友潘毓桂為義父,再取一個中國名字為「潘淑華」。由於中文標準,以至於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不知道她的日本人身份,只知道她是中國人潘淑華。
面對日本法西斯肆無忌憚的侵略行徑,面對北平各界連續不斷的反日宣傳,她顯得非常為難,因為日本和中國都是她的故鄉。不過,歷史卻不以她的意志為轉移,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全面抗戰還是爆發了。
1938年,由於特殊的身份和出眾的容貌,她被日本拉進了「滿洲電影協會」,並以「李香蘭」的藝名開始演出,希望通過「親日宣傳」來進行文化侵略。當時,山口淑子年僅十八歲,還顯得很單純,並沒有聯想自己會產生嚴重的政治後果和影響。
很快,李香蘭就在奉天廣播電臺策劃的《滿洲新歌曲》中一舉成名,以中國歌手的身份演唱了《孟姜女》、《漁家女》等歌曲。走紅後,她又參演了日本拍攝的一系列電影,不斷宣揚「中日親善」等理念。
伴隨著一系列歌曲和電影的推出,李香蘭逐漸陷入了口誅筆伐和風口浪尖的漩渦中。大量的中國人開始痛罵她為漢奸走狗,甚至軍統特務都開始對她下手。
40年代後,李香蘭進入上海發展,終於憑藉著一曲《夜來香》再一次轟動,後來又相繼推出了《何日君再來》等歌曲。成為上海灘公認的樂壇歌后。不過,李香蘭在上海並沒有耀眼很久就迅速暗淡無光了,因為抗戰勝利了。
1946年,李香蘭被以「漢奸通敵」的罪名遭到逮捕,社會上甚至出現了要求槍斃李香蘭的呼聲。期間,蘇聯好友柳芭提供了強有力證明她並非中國人,而是日本的僑民,自然不屬於漢奸。此後,她才被釋放並遣返回日本。
回國後,李香蘭重新使用回了自己的本名「山口淑子」,並在60年代進入富士電視臺工作。任職期間,她頻頻出現在電視節目中,並且還成功採訪過許多的政治人物,進而開始轉戰政壇。
1974年,山口淑子成功當選為日本參議院議員,為中日兩國關係的恢復和邦交助益良多,是一名旗幟鮮明的親華派議員,直到90年代才退休。
從2001年起,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不顧中日關係的大局,每年都要執意參拜靖國神社。對此,已經85歲的山口淑子(李香蘭)還在2005年公開發表過一篇長文,勸誡日本政府重視中日關係,勸誡小泉純一郎停止參拜靖國神社。
2014年9月7日,山口淑子(李香蘭)逝世,享年94歲,走完了自己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