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臺望出去,初秋的天很高很遠,耳邊傳來陣陣蟬鳴,熱鬧中透著悽清。
突然覺得,這些秋蟬和《芝加哥打字機》裡那些戰爭中的年輕人有幾分類似。
面對崩壞的國家,他們顯得卑微無力,能獻出的只有青春。但即使他們的生命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他們依舊熱烈地呼喊著、生活著。
《芝加哥打字機》裡講述了兩個年代的愛情。
第一段是在1930年代,朝鮮被日軍侵佔時期。
徐輝英、柳秀妍和申柳,他們是同志也是戀人,為了祖國的解放各處奔走。但在一片家國破碎的黑暗裡,徐輝英和柳秀妍的愛情也只能遊走在陰影的邊緣。
徐輝英作為朝青盟的首領,他不斷地用謊言欺騙自己和愛人、在友情和愛情之間猶豫不決、對秀妍的一次次主動嚴防死守,而他僅有的一次放縱,也是借著「為祖國獻吻」的名義。
所謂的祖國,真的是橫在他們中間唯一的屏障嗎?
恐怕不是。
還有申柳吶,那是他們無論如何都不忍傷害的好友。
就算他們最後迎來了解放,按照徐輝英這悶騷樣,依舊很難會和秀妍表白吧。他的屢次拒絕,說是怕動搖革命意志,但當他每每看著秀妍愣神時,本就搖搖欲墜的心防恐怕早就塌得渣也不剩了,還怕哪門子的動搖?
因而,一手造就他們這一世遺憾的,並非是國家,而是他們自己。恰恰是徐輝英的躊躇和不敢說,才讓他們一次又一次錯過。
我始終以為,只有明確自己的軟肋所在,才能鑄就恰到好處的鎧甲。
第二段愛情,是在2017年,解放後的和平年代。
韓世主和田雪,一個是文壇巨星,一個是全能忠粉,偶像和粉絲的羅曼史,本來就自帶蘇點。
但即使在和平年代,愛情也不容易。
男女之間的敏感和不信任,為了自尊心而欲擒故縱,為了奪得情感高地而偽裝自己,彼此之間誤會層生,明明就是脆弱不坦誠,還自詡是情場高手。
每一部愛情劇,都會或多或少地探討愛情的成因。
也正因為其玄妙難無解,才會衍生出浩如煙海的故事,解出千百萬種的答案。
而《芝加哥打字機》裡所講述的愛情,雖然看著玄乎不著調,卻恰恰提供了一個令我滿意的答案:田雪之所以能和偶像韓世主相遇相戀、達成御宅的終極幻想,完全是因為——她前世在拯救國家啊!
講道理,這理由我是服氣的。
言歸正傳,他們在現代的相遇並非偶然,終究是有內在邏輯的。
或許是因為徐輝英在生命盡頭向上蒼的禱告;或許是因為申柳在打字機裡徘徊了百年的等待;或許是因為柳秀妍在最後一望無垠的內疚和不舍。
正是上輩子的念念不忘,才會換來這輩子的命中注定。
說句題外話,前世今生梗在今年是大勢,從《鬼怪》、《你的名字》就可見一斑。
我個人是很吃這一套的,尤其現在沉迷於《通靈之戰》的日常迷信中,也愈發相信鬼神和輪迴。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徘徊不去的靈魂,似乎也會溫暖了不少。
如果我又遇見你,隔著歲月悠長。我將如何向你致意?以眼淚,以沉默。——拜倫
我因為無法參透真愛的奧妙,故而只能相信玄學。
可能今生所有的相見恨晚,都是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來自前世的久別重逢吧。
我想,但凡看過《芝加哥打字機》的,都會對那段光華門前的對話印象深刻。
當幽靈劉真吾看到解放後的光華門時,他回想起當初一起舉事的同仁,激動到哽咽:「因為能獻出的只有青春,無數的年輕人,像流星一樣消失了。我們還是成功了,我也想活在2017年,想活在這個世界裡。」
我在第9集看到這段時,感觸並不深。
但當我後來看到朝青盟舉事前夜,申柳在讀徐輝英寫的動員信時,突然想到那段在光華門跨越了時空的對話,一下子就被觸動了。
正所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為國而死,在我看來,總是抽象而遙遠的。
就算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那些前赴後繼的年輕人,應該也不會是為了「國家」這樣一個虛妄的概念去赴死的。
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林覺民《與妻書》
他們是為了那些真實存在的「不當死而死,不願離而離」之人;是為了那暮色漸起、清角吹寒的黍離之悲;是為了讓眼前的國土不再哀嚎遍野,死傷無數。
那是因小愛而生出的大愛。
正是因為他們感受過愛的美好,才會希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能平安喜樂。
今天恰巧是「九·一八」事變的紀念日。
就在我碼字的時候,屋外拉響了警報,一片嗚咽聲中,那些在課本上出現過無數次的先烈形象變得具體起來。
他們生活在那片狼藉的土地上,在絕望中尋求希望,在炮火中渴求幸福,而他們的渴望不可及,正是我們眼前這令人生厭的世界。
但也是這個世界的和平,才能容忍我們的嫌棄與頹喪。
我們始終要感謝那些年輕人,是他們付出了青春、愛情、生命,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解放。
我們生在和平年代,雖然沒有了紛飛的戰火,但我們也同樣在為了留給後代一個更好的世界,而不斷對抗、碰撞、鬥爭、爭取。
我們也需要付出我們的青春,去糾正那些社會上已經固化的偏見。
我們要去爭取女性在家庭、職場上的平等權益,去打破對於同性戀者、性別認同障礙者的偏見,去為那些掙扎在城市邊緣的乞討者、性工作者發聲……
我們也在平靜中反抗。
我們反抗傳統的陳舊理念,我們和網絡上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的鍵盤俠抗衡。
我們在試圖重建屬於新時代的道德觀。
那將會是一個更為多元包容的社會,是一個能讓更多的人按照心之所向生活的世界。
那是一個能給與別人想法不同的人,提供同樣安身立命之所的世界。
那是一個逐漸消除歧視與偏見,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正義與平等的世界。
作為普通人,我們會感到卑微無力,但在沮喪中,我們仍要負重前行。
面對洶湧而至的404洪流,我們即使無法總是抗爭,但我們會選擇偶爾抗爭;我們即使不能積極地抗爭,但我們仍可以選擇消極地抗爭;我們即使不能勇敢的表達,我們也會試著含蓄地表達。
就算我們最後因生活所迫,只能沉默以對,但我們可以選擇不盲從、不貶低他人,並對那些還在發聲中的人,懷有十二萬分的敬重。
也正因此,相比於演員劉亞仁,我更欣賞作為普通人的嚴弘植。
身為藝人,參與政治事件、集會、遊行,實在是不多見的。
我想,他和我們是一樣的,對自己的國家懷揣著赤忱,也對與祖國相系的個人命運充滿了忐忑與不安。儘管個人在歷史中渺小如微塵,但生而為人,也不應輕易地隨波逐流,而應通過不斷地閱讀、思考,尋找自己的位置,堅守腳下的方寸之地。
我相信,在我們一代代人的努力下,終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風和日暖,讓人願意永遠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