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徐玉芹 實習生 李若琰
山東大學2020年度研究生獎學金評審結果近日揭曉。一校三地2.7萬餘名研究生中,1.8萬餘人獲得獎勵,其中42人獲最高獎——山東大學研究生校長獎。
能夠從2.7萬名研究生中脫穎而出,這些研究生學霸身上都有哪些過人之處?他們的求學經歷,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其中四名校長獎獲得者進行了專訪。
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山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潘瀚。
潘瀚,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師從李德春教授。本科、碩士均就讀於山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新型低維納米材料進行了寬帶非線性光學特性的研究,並成功實現了其作為寬帶調製器件在紅外脈衝雷射器中的初步應用,以第一作者發表JCR二區以上SCI論文12篇,累計影響因子54.64。
與何元航、李巖志的選專業經歷不同,潘瀚的本科專業是自己選的。
潘瀚是2010年參加高考,與機械、電氣、能源與動力專業等重工科專業相比,光學專業當時在工科專業裡並不熱門。「報志願的時候看到光學專業,感到比較新奇,覺得這個專業可能十分『高大上』,就報上了。」就這樣,從2010年到2020年,潘瀚在山東大學光學專業走了10年,見證並參與了學院和專業的發展。
10年山大光學路,12篇JCR二區以上SCI論文一作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潘瀚對新型低維納米材料進行了寬帶非線性光學特性的研究,並成功實現了其作為寬帶調製器件在紅外脈衝雷射器中的初步應用,以第一作者發表JCR二區以上12篇SCI論文,一區發表了7篇,累計影響因子54.64。
「通俗地說,我的研究方向可以這麼理解:人們在做美容的時候需要用到雷射脈衝,而產生這種雷射脈衝,就需要用到我研究的這種光學材料。」潘瀚解釋說,這種材料類似一個開關,主要負責控制脈衝產生的時間間隔和脈寬的尺度。
「論文累計影響因子54.64」是個什麼概念?潘瀚解釋說,影響因子代表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數,是期刊影響力的間接體現。「普通博士生發表2篇SCI論文就可以畢業,論文分區沒有要求,累計影響因子達到5或者6就可以。以去年評選國家獎學金為例,最低發表3篇就能拿到國獎,累計影響因子需要達到10左右。」
博士剛入學時的挫折感,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
在科研的道路上,往往要經過無數次失敗才能迎來一次成功。潘瀚也是如此。
「在我博士剛入學換了新方向的時候,那種挫敗感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當時感覺很迷茫,然後迷茫慢慢變成了一種焦慮,我不知道究竟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希望。」
談及自己轉換方向的原因,潘瀚說自己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比較淺顯,而讀博期間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加深入,「可能是當時的積累還不夠。」潘瀚感慨道。
這種迷茫和焦慮持續了大半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別說SCI,我什麼文章都沒有。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也許是積累夠了,我就慢慢找到了研究方向,開始出成果了。」
潘瀚說,那段時間裡除了閱讀別人發表的文章、自己做實驗,導師的幫助特別重要。「我那時感覺沒有辦法排解自己的苦悶,考慮問題也不是很全面,李德春教授便和我討論,給我各種層面的指導。」
科研之餘,喜歡唱歌打籃球緩解壓力
校長獎學金的評選不光注重學術成果,獲獎者還需要具備出色的綜合素質。
在學生工作方面,潘瀚現在擔任班長,還曾在本、碩階段擔任學院研究生會主席、輔導員助理、班長和團支書。
除了科研,潘瀚喜歡唱歌。本科期間他還加入過舜歌合唱團。在合唱團的兩年,潘瀚參加了全國各地舉辦的合唱比賽。「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比賽,此外我還參加了福建衛視和濟南電視臺舉辦的比賽。」
打籃球也是潘瀚所熱愛的,「勉強算是學院的小主力。」但是由於讀博期間忙於科研,潘瀚現在打籃球的時間和頻率都變得很少。不過,每年的研究生籃球賽他可是決不能錯過。「從碩士到博士,今天已經是我第7年參加研究生籃球賽了,一共拿了3個季軍、2個亞軍,但是很遺憾沒有拿過冠軍。」
對潘瀚來說,「沉迷」合唱和打籃球有兩個因素。一是緩解科研壓力,尤其是在科研受挫的時候。「它們能讓我放鬆思維,然後再回過頭來搞科研。」二是和團隊一起拼搏、一起奮鬥的感覺。「我喜歡身處團隊的感覺,在拼搏、奮鬥的過程中,我的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