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前段時間在北京再次上演了他們的經典作品《稻禾》,無眠有幸欣賞了這場唯美的演出。往期無眠的文章涉及了藝術領域中的音樂、繪畫、戲劇、電影等門類,其實,舞蹈也是無眠的心頭之愛,想當初不僅上過臺,還排過舞,勉強也算是一名業餘舞者吧。
▲古希臘神話中主司舞蹈的九位繆斯之一——忒耳普西科瑞
首先介紹一下「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是臺灣第一個職業現代舞團,也是目前華語世界最著名、最成功的現代舞團,1973年由現代舞大師林懷民創辦。
「雲門」之名來自於《呂氏春秋》:「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傳說黃帝時代將舞蹈稱為雲門,所以「雲門」一詞便是中國古典舞蹈的代稱。
▲林懷民和「雲門舞集」
四十多年來,雲門舞集以其創作的《薪傳》、《九歌》(舞劇)、《流浪者之歌》、《水月》、《竹夢》等眾多經典的作品而享譽世界。英國倫敦《泰晤士報》將其評為亞洲第一現代舞團。
▲無眠收藏的「雲門舞集」舞蹈作品
「雲門舞集」的藝術家們在形式上以現代舞為主要表現載體,吸收我國傳統舞蹈元素,創作出了融貫東西、獨一無二的原創舞蹈;在內容上,古典文學、民間故事、臺灣歷史、社會現象乃至前衛觀念,都成為藝術家們嘗試表現的重點。
《稻禾》宣傳片:
這一期,無眠就說說現代舞吧。
中國人常常形容某人興奮的「手舞足蹈」,可見「舞蹈」乃是有感而發、身隨心動的肢體語言,早在人類產生語言之前,舞蹈就誕生了。
舞蹈與音樂、美術都是人類的原初藝術形式,而且很有可能,舞蹈是人類所創造的第一種藝術形式,因為舞蹈藉助身體來表現感情,它最原始、最直接、最徹底。
▲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內壁繪有三組相同的舞蹈場面,距今約5000年。
這裡就不講舞蹈史這一皇皇巨著了,簡單來說,舞蹈從原始社會的祭祀舞,到各國的民間舞、宮廷舞,再到小步舞、芭蕾,進入現代社會後,它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迎來了自身的一次重大改變。
這個改變,就是現代舞。
▲亨利·馬蒂斯《舞蹈》(1910),現代藝術的代表作,內容恰恰是回歸到最原始的藝術
親愛的梵谷 多孤獨
帶著我跳舞 到結束
忘掉這世界 多滿足
不回顧 不頑固 不踟躕
跳舞的梵谷 每一步
帶著我領悟 那純樸
燃燒這國度 束與縛
不謝幕 不慶祝 不歡呼
不回顧 不頑固 不踟躕
不謝幕 不慶祝 不歡呼
——《跳舞的梵谷》
▲孫燕姿新歌《跳舞的梵谷》,將印象派大師梵谷(梵谷)與舞蹈相聯繫,別有一番意趣。
無眠先澄清兩個概念——Standard 和 Modern Dance。
國際標準舞(國標)分為兩個系列,一個是大家熟悉的拉丁舞(Latin),它細分為倫巴、桑巴、恰恰、鬥牛和牛仔五項。另一個系列是Standard,中文一般翻譯為摩登舞,也有稱現代舞的,它細分為華爾茲、快步華爾茲、探戈、狐步、快步五項。國標中的現代舞,並不是無眠上文所說相對於古典芭蕾而言的「現代舞」(Modern Dance)。
▲喜歡國標的朋友一定要看看這部經典的《談談情跳跳舞》,以後無眠會詳細的介紹國標
舞蹈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參與型舞蹈,如大量的民間舞、交誼舞、街舞以及目前中國鋪天蓋地的廣場舞,另一種的表演型舞蹈,其代表就是芭蕾和現代舞。
19世紀末,古典芭蕾發展到了一個高峰,然而它本身的問題就是——過於僵化和死板,這就好比咱們的京劇,一招一式都有嚴格的規定,「霸王回營一定要走七步」,在當年自由之風勁吹的藝術圈,這鐘程式化的舞蹈對熱衷表現內心激情的舞者無疑是種束縛。
▲印象派大師德加以描繪芭蕾舞者聞名於世
19世紀法國音樂理論家弗朗索瓦·德爾薩特開創了一套獨特動作原理和表情體系,雖然他的初衷是為了提高戲劇和歌者的表現力,但他的肢體語言為今後現代舞的發軔埋下伏筆。
緊隨其後,瑞士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在德爾薩特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套取名「人體韻律操」的練習動作,成為了早期現代舞者的身體練習。
匈牙利舞蹈理論家魯道夫·馮·拉班通過鑽研人體結構,發現了「人體動律學」,並將人體可能的動作形式編排了「拉班舞譜」,為現代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世紀末的三位舞蹈理論家 :弗朗索瓦·德爾薩特、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魯道夫·馮·拉班
儘管舞蹈專家們做出了理論鋪墊,但真正在舞臺上做出改變的,竟然是一位未經過正規訓練的小演員。
▲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法國電影《舞女》
一位美國西部鄉村喜愛舞蹈的小姑娘洛伊·富勒來到了繁華的紐約,在一個小劇場裡打雜。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穿著一身黑紗在舞臺上快速的旋轉,此舉竟引得觀眾喝彩,稱其為「蝴蝶」。
富勒靈光乍現,自己設計了服裝和舞蹈動作,她這一獨特的「迴旋舞」,立即在紐約舞臺轉出了名堂。
她藉助木棍揮舞寬大的白色長衫翩翩旋轉,配合著舞檯燈光,令看慣了芭蕾的觀眾們大開眼界,她將其稱為「蛇之舞」。
然而當時的美國並不尊重原創,她別具一格的「迴旋舞」很快被人抄襲,無奈中,她來到了大洋彼岸的法蘭西,在這裡,她可以為自己的創新申請專利。
其實這種旋轉的舞蹈也並不是富勒的原創,比如土耳其的科尼亞轉舞(芭蕾乃至各國民族舞都有大量的旋轉動作)。
然而富勒把它運用到了極致。她設計了巨大的長衫,多次試驗找出了最佳的絲綢布料。她動用當時尚在萌芽階段的舞檯燈光,為了更好地呈現光影效果,她曾向包括愛迪生在內的專業人員和科學家進行諮詢。
▲ 富勒的迴旋舞可以說展現了當時全球最頂尖的舞臺光影效果
▲富勒動用了一大批木工、電工、裁縫參與舞臺設計,可以說是現代舞美的先驅。
老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而為了長時間揮舞起巨大沉重的舞蹈服,她必須刻苦訓練,並忍受傷痛的折磨。
嚴格來說,富勒的迴旋舞是一種充滿匠氣、追求精確的舞蹈,與現代藝術的精神並不相符,但她卻開啟了一種新的舞蹈方式。
為了增加舞蹈的豐富性,富勒招來了十幾位喜愛舞蹈的小姑娘做伴舞,並對她們進行培訓。在這裡,富勒不教她們古典芭蕾(其實她也不會),而是教她們如何釋放天性,展示自己的身姿。
連富勒自己都沒意識到,她的這個小小的「舞蹈學校」,成為了現代舞的搖籃。在這些姑娘當中,有一位舞蹈功底紮實又充滿靈性的美女引起了富勒的注意,她就是日後成為現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鄧肯。
▲片中飾演鄧肯的是約翰尼·德普的女兒莉莉-羅絲·德普
富勒的迴旋舞看多了難免有些審美疲勞,所以她不得不一次次挑戰高難度和複雜性。最終,她放出了大招,設計了如夢如幻的「鏡之舞」。然而這個舞蹈對體力消耗太大,排練中富勒從沒有完成過。
最終的演出她成功了,然而精疲力竭的她落幕後就昏倒在了臺上。從此富勒告別舞臺,「鏡之舞」唯一的一次演出成為了她的絕唱。
電影《舞女》和富勒的舞臺生涯就此結束了,她一直活到了65歲。可惜很快人們就忘記了她的迴旋舞,轉而關注由她的晚輩鄧肯引領的現代舞浪潮。
縱觀現代藝術史,當社會為新的藝術形式做好準備後,總會有一兩位藝術家拉開變革的大幕。在繪畫界,這個名字是馬奈、莫奈;在雕塑界,這個名字是羅丹、布德爾;在文學界,這個名字是喬伊斯、卡夫卡;在音樂界,這個名字是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在舞蹈界,這個名字就是鄧肯。
▲上個世紀之交,現代主義風潮席捲西方藝術界
伊莎多拉·鄧肯出生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個音樂教師家庭。與富勒相同,鄧肯從小酷愛舞蹈,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訓練,這個舞蹈天才卻有著無與倫比的舞蹈理念。她認為古典芭蕾束縛甚至扭曲了人類美好的肉體乃至靈魂,聲稱「古典芭蕾一點兒也不美」。
當鄧肯拋棄了芭蕾舞的緊身衣,穿著古希臘式寬鬆自由的服飾,散發赤足出現在舞臺上時,看慣了芭蕾的觀眾們震驚了。
鄧肯以大自然和古希臘藝術為靈感來源,和著古典名曲隨心所舞,這種自由之形式引發了西方舞蹈從觀念到方法的徹底改變,並改變了世界舞蹈的面貌。
▲鄧肯的「現代舞」造型
其實,這位「現代舞之母」並沒有想去創立什麼新的流派,她只是希望釋放天性,擺脫束縛自由舞蹈。成名後的鄧肯創辦了舞蹈學院並四處講學,將現代舞(那時稱為自由舞)的思想傳向世界。
1927年9月14日,鄧肯不幸在一次意外中喪生,她的骨灰安葬在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壁龕中(為她安排下葬的竟是她的「死敵」——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院)。
巧合的是,就在鄧肯安息地不遠處,默默的樹立著另一位舞者的墓地,而這個墓地的主人,早已被人遺忘。她的名字,就是洛伊·富勒。
▲一段珍貴的洛伊·富勒「迴旋舞」視頻資料
鄧肯其後,現代舞又經過了古典、後現代、後後現代等時期,如今它已成為流派眾多,思想內涵極為豐富的舞蹈形式,這裡無眠就不一一展開介紹了。
舞蹈的起源,正是由於人類的天性,但當舞蹈經過了千年的演變後,又被社會性所重重束縛,而現代舞,正是要打破這種束縛回歸初心,
當然,現代舞能之所以成為藝術並非僅是解放天性,殺馬特的「鄉間街舞」也不可能是藝術。
自由、個性是現代舞最大的特點,然而在個性化的舞蹈中,藝術家需要展現獨特的思想和理念。
「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中借用以成噸的稻禾探討人類與養育自己的自然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現代舞淡化了敘事性,模糊了角色感,賦予每個舞者同等的舞臺屬性。
「雲門舞集」的《狂草》中,每個舞者既是獨立的表演個體,又是整體的有機組成。
現代舞者認為萬物無一不是在跳舞,律動是自然的屬性。舞蹈需要大膽的實驗和嚴肅的探索,而不是廉價的討好或技術的炫耀。
去年法國電影《波麗娜:舞蹈人生》中,俄羅斯姑娘波麗娜從小學習古典芭蕾。古典芭蕾對舞者的天資要求極為苛刻,而且其訓練也異常艱苦。
經過多年不屑的努力和名師指點,她如願的考入了古典芭蕾的聖殿——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然而自己的愛人遠赴法國發展,衝動的波麗娜毅然跟他來到法國。
在巴黎,古典芭蕾已是明日黃花,各種現代舞才是業界主流。舞蹈功底紮實的波麗娜很快便被一位現代舞大師收入麾下。
▲朱麗葉·比諾什客串了這位現代舞大師
但是性格內斂拘謹的波麗娜舞蹈動作儘管豐富優美且難度極大,但一直找不到現代舞所比需那一絲靈動。現代舞不需要一臺舞蹈機器,而是一個鮮活的靈魂。
事業上遲遲打不開局面,男友也另尋新歡,波麗娜氣憤中退出了舞團,但她又不願毫無作為的回到俄羅斯,苦悶中差點自殺。
好在生存的本能佔據了上風,放棄了舞蹈的波麗娜只好在巴黎靠打工維持生計。在一次巧合中,她看到一個舞蹈團體的排練,令她眼前一亮。她鼓起勇氣向帥氣的組織者推薦自己。
這個舞蹈團體跳的的是時下歐美非常流行的一種即興舞蹈,一般稱為Urban Dance,是一種融合了多種舞蹈種類,自由隨性的現代舞蹈形式。
在眾人的鼓勵下,波麗娜終於卸下包袱、放飛自我、隨心所動。
漸漸的,波麗娜懂得了如何享受舞蹈、享受生活,幸運的是她也收穫了愛情。
電影並未俗套的展現波麗娜最終如何達到所謂的「成功」,只是在她與愛人唯美的雙人舞中結束。
其實,能夠達到世俗所謂「成功」的舞者畢竟是鳳毛麟角,能夠不忘初心、隨心而動,才是每位藝術家所追求的「始終」吧。
好啦,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