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這個美食之都,粵菜擁有無可爭議的首席地位。作為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粵菜以清中求鮮、淡中求美的烹飪理念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深入民心,成為健康美食的代名詞。本期走訪科學城高德匯,發現這裡不僅聚集著粵菜的三大代表菜系:廣府菜、潮州菜、客家菜等,且各個菜系又分出了很多小菜系,如客家菜就分出了河源菜、梅州菜、惠東菜等。潮州菜也分出了揭陽菜、潮州菜、汕頭菜等。
時值初冬,各派粵菜也開始養精蓄銳整裝待發,爭相推出各自的特色拿手好菜,力爭在這個即將來臨的冬日,為食客奉上一桌暖心暖胃、健康清淡的美味佳餚。廣府菜濃淡相宜
廣州菜又稱廣府菜,取料廣泛,品種繁多,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遊的,幾乎都能上席。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鬱,品種繁多,有多達5000多種菜式。
位於科學城高德匯A座三樓的花季節美食坊,以經營廣府粵菜為主,暗含「花晨月夕,享受的季節」的意思。店內裝飾散發出濃鬱的廣府氣息。一對大紅宮燈懸掛在鑲彩色玻璃回字形木格大門前,正對大門入口處豎著一扇梅花紋鏤空木雕屏風,屏風前面擺滿了菜米油鹽及各色時令蔬瓜。餐廳內清一色的仿古木桌椅,間夾著藤編隔屏,屏中風間的紙繪圖案上,繪著梅、蘭、竹、菊等文人字畫,在頭頂上紅色花燈的照射下,為餐廳平添了幾分文化氣息。
品粵菜,必不可少的是湯。該餐廳推出的蟲草花燉肉汁分量很足,每盅湯裡放了20多根蟲草花,用白陶瓷盅盛著位上,金黃色的湯汁更顯清透,每個陶瓷盅底下託著一個陶瓷燉爐,可邊喝邊加熱,保溫效果很棒。釀蓮藕、香烤巴馬肉等算是普通的家常菜式,不過講究之處就在於對材質的選擇,湛江蓮藕本比普通蓮藕肥嫩粗壯不少,做成釀蓮藕後口感更加清香鮮嫩。芝士焗鮮果是一道中西合璧的甜點,脆中帶綿,酸酸甜甜,頗有幾分初戀的味道。
精品推薦
芝士焗鮮果:被炸成金黃色的麵包糠外面,纏繞著白色的芝士,餡料是整塊的西紅柿和卡芙芝士粉,蘸上煉乳吃,脆中帶綿,乳香混合著芝士香。
芝士焗鮮果
釀蓮藕:以湛江蓮藕和綠豆為主材料,用高湯煨熟,切成小片後,可看到蓮藕色澤青白,口感比普通本地蓮藕要清香嫩滑許多。
釀蓮藕
香烤巴馬肉:取豬頸肉,外面撲上孜然粉、辣椒粉、回香粉等一起烤熟,色澤金黃,酥香爽脆。
香烤巴馬肉
潮州菜以醬提香
潮州菜,簡稱潮菜,別名打冷,是馳名海內外的嶺南名菜之一。以烹飪海鮮見長,烹飪方法主要有燜、燉、煎、炸、炊(蒸)、炒、焗、爆、焯、烹、泡、扣、滷、燻、淋、燒等數十種,特別講究醬料佐味,通常是一菜一碟,一碟一醬,鹹甜酸辣各有講究,其中以南姜、梅膏、魚露、紅豉油、三滲醬等,是潮菜中獨一無二的特色。當海鮮與各式醬料結合,可令潮菜的口感變得更加豐富,達到新鮮美味、清而不淡、鮮而不腥, 鬱而不膩的特殊境界。
位於科學城高德匯四樓的膳品匯潮菜館,主要以烹製揭陽地區的傳統潮州菜為主,6~7食材就從潮汕運過來,廚師團隊則主要是以揭陽人為主,口味比普通潮菜更加清淡,猶以潮州小食尤為出名。其中墨斗烙、反沙芋頭、揭陽炸果肉、薄殼等,都是當地的著名小吃。且由於潮籍海外華僑往來較多,也為潮州菜推陳出新和博採海內外名食精華提供了方便。冰皮雞、潮汕蒸三絲、雙丸紫菜湯、香煎雜魚等,都是集傳統與創新於一體的揭陽菜代表。
冰皮雞
精品推薦
墨斗烙:採用新鮮的墨魚和紫菜製作。將墨魚打成魚膠,加入鹽、芝麻等調味,鋪在洗淨的紫菜上面,入鍋雙面香煎。煎熟後的墨斗烙兩面呈不同的口感,紫菜香脆可口,入口即碎,墨魚膠則綿軟Q彈,結實而有韌性。
墨斗烙
揭陽炸果肉拼盤:所謂果肉是對潮菜中一種用豆製品或米製品包裹起來的食品的統稱。用豆腐皮將瘦肉、馬蹄粒、肥肉等捲起來油炸,蘸上甜醬一起吃,滿嘴甜香,細嚼有沙沙的口感。
冰皮雞:這是自創的一款特色菜,對雞的選擇特別講究。要選用1.2~1.3斤左右的農家走地雞,烹製方法前半部分跟白切雞相同,煮熟後放入冰櫃急凍,冰櫃中還要放入一臺鼓風機,以加速空氣流動,急速降溫,待2~3分鐘取出,去掉雞翅膀和腿部的骨頭,再在表面撒上一層白芝麻,此時的冰皮雞通體冰涼,皮薄肉脆,呈半透明狀,皮下基本沒脂肪,肉質緊實幹爽,蘸上特製的醬料一起吃,肉香混合著芝麻香。
客家菜鹹香入味
客家菜亦稱東江菜,主要流行於廣東梅州、河源、惠州等地,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講究原汁原味、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鄉土氣息明顯,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
位於科學城高德匯A座二樓的好客家,是一家以做河源菜為主的客家菜館,風味主要以鹹、香為主,食材講究新鮮,這裡的大部分食材都是從河源運過來,鮮菜每天都要清空,不賣過夜菜,通常晚上8時以後,很多菜就沒有了,倘若剩下一些,也是留給員工吃的。
豬肉湯、燜全豬、釀豆腐、蛋餅包、三寶拼等,都是客家的傳統名菜,其中豬肉湯更是河源客家菜獨一無二的名菜。取河源土豬的前胛肉、龍骨和少許豬雜,一起隔水清燉4.5小時,燉出的湯汁清澈透明,喝之前撒上一些蔥花和胡椒粉,可將肉湯的鮮香醇厚提升到極致。客家燜全豬簡直就是一道全豬精匯菜,取在河源農家生長的白毛豬,在全身每個部位各取一點,先炒後燜燴成一鍋,通常用陶缽或瓦煲燜燉會比較好,燜熟開鍋,一股濃香撲鼻而來,令人瞬間食慾大開,再加上每個部位的肉質和口感都不一樣,猶如人生百味般多姿多彩。
精品推薦
客家蛋餃包:用煎好的雞蛋做皮,切碎的馬蹄肉碎、蘿蔔乾等做餡,在陶缽或瓦煲中放入蘿蔔絲墊底,再放入蛋餃和高湯一起煲熟。肉香味和蛋香味融合在一起,令蛋餃更加味美鮮香外軟內脆,滲入的蛋香味和肉香味的蘿蔔絲不僅清甜爽口,且還有去油解膩的作用。
客家蛋餃包
客家燜全豬:將河源白毛豬的豬排、五花肉、豬手、豬肝、豬尾、耳朵、豬腸等,加入姜蔥後先炒,再放入陶缽或瓦煲中燜熟,香味濃鬱,每個部位的口感都不一樣,爽脆綿軟,五味雜陳。
客家燜全豬
客家豬肉湯:取河源土豬的前胛肉切片,加入龍骨和少許豬雜,隔水清燉4.5小時,湯汁清澈透明,喝之前撒上一些蔥花和胡椒粉,口感會更加鮮甜清香,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