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秦始皇,大家絕不陌生。關於他的歷史,讀書時都有學過。比如吞併六國、開創帝制、焚書坑儒及他的巡遊求仙之路。
1974年兵馬俑被人發現後,有關秦始皇陵的報導全世界飛舞,吸引無數考古專家來此勘探。兵馬俑坑的開採也讓後世對這位「始皇帝」和秦朝歷史變得愈加好奇。
·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秦始皇?
·讀秦始皇,對於個人有什麼樣的意義?
·是聖是魔,秦始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01
一筆帶過的13年
班固曾盛讚《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這本書記載了上古黃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長達3000多年的事跡。可謂是一部遠古歷史的活字典。司馬遷為了著寫它,嘔心瀝血。
即便這樣,他對秦始皇幼年時期的記載,也不過寥寥幾筆。
最為奇特的是,他在《呂不韋列傳》中又說,「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同一作者,為何對秦始皇的出生有兩種說法?是記憶出現偏差,還是有意為之?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由於出身原因,他勢必會站在西漢的立場去書寫前朝;這時距秦始皇去世已過了一百五十餘年。有人說,正因年代久遠,司馬遷才不敢妄加斷定,就將自己聽到的兩個版本都載入了《史記》,是非功過交由後人評說。
今天,我們分析一個人成功的原因時,最先注意到的大多是他的原生家庭。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物質生活如何,有無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等等。這對研究秦始皇同樣適用。
霧滿攔江在《秦始皇:君臨天下》中寫道,秦始皇的原生家庭環境是非常惡劣的。自打出生起,秦始皇就跟隨父母在他國為質,身心均不自由。後來還遭遇了父親拋棄他們母子二人偷偷回國的齟齬,此時,秦始皇不過三歲。
趙國對待他們的態度定然生變,命懸一線的生活迫使幼年的秦始皇深諳權謀之術,懂得隱藏帝王野心。有人推測秦始皇之所以如此暴戾、多與他的原生家庭有關。
單純是父親一方,好像很難解釋秦始皇后來的行為,但稍微關注一下趙姬的所作所為,理由才足夠充分。據史料記載趙姬回到秦國後,始終與呂不韋保持密切聯繫。不過,呂不韋必須捨棄趙姬才能往上走。因此,他為她舉薦了另一個人:嫪毐。
男女私情本來不足懼,可一旦觸及權力,即使相依為命的母子也會反目成仇。趙姬與嫪毐的孩子威脅到了秦始皇的王位,只能被除掉。
秦始皇的殺伐果決絕不是自己主動的結果,而是家國的困局讓他必須如此。這也是為何秦始皇終生沒有冊後的原因。秦國在經歷短暫的輝煌後迅速走向覆滅的緣由可見一斑。
02
以史為骨,想像為肉
近年來在諸多優質國產歷史劇的推動下,大眾對歷史的興趣日漸高漲。《清平樂》吸引了大批宋史粉絲,其精緻考究的服飾更是帶動了觀眾對漢服和古典文化的喜愛;《長安十二時辰》以撼人的想像,通過一個小人物挑起了歷史中的草蛇灰線,重現了盛唐繁華。
可以說,每一部都是現象級作品。火爆全網的同時,這些影視劇不可避免地遭遇諸多爭議。情節是否扭曲史實?事件邏輯是否通順?創作者是否假借歷史之名行注水文章之實?究竟該如何看待文學作品中歷史的真實與想像?
李開元曾提出「對於那些歷史上肯定發生過而史書沒有記載的事情,與其沉默不語,用嚴謹和慎重將其束之高閣,倒不如打破沉默,用推測和想像將其構築出來」。
不同於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文學創作所要背負的東西更多,它不僅要求作家具備合理的推演能力,還要有文學想像能力,敢於接受讀者的質疑與謾罵。只要這些虛構情節經得起推敲,它就有被欣賞的價值。從市場接受角度看,在歷史的罅隙中填寫瑰麗的想像,巧借文學手法展現出來的這一策略顯然是非常正確的。
《秦始皇:君臨天下》剛好印證這點。
它是一部以史實為依託,借作者合理推理及豐富想像而成的一本歷史小說。旨在推演、還原秦始皇生平中未被史書載入的部分。全書分為「逃亡路」「登王位」「平叛亂」「統天下」四卷。
在《編年史》、《史記》、《戰國策》、《秦讞書》,《編年紀》這些目前已有的關於秦始皇的史料中,不難看出史學家更側重於政治意義而言的帝王,而非一個有著血肉之軀的趙嬴政的記載。
在霧滿攔江看來,比起歌頌秦始皇的豐功功績,不如回溯他成長經歷。因為這才是對當下個體最有意義的發現。
如他所言:「在這個時代我們對接秦始皇,要獲得的就是那種俯瞰天下捨我其誰的智慧力量。」
寫在最後
39歲之前的秦始皇,一統六合,這是他個人向人生高點行進的過程。39歲之後的秦始皇,他的存在回歸於個人價值。而我們,更渴望汲取一種心靈無限拓張的力量,所以我們著重刻畫這段歷史。
12月23日晚上19:00,【博集live】攜手暢銷書作家霧滿攔江,首次完整還原秦始皇成長曆程,揭開千古一帝的強大心靈世界。
跟隨霧滿攔江長篇歷史小說《秦始皇:君臨天下》,從「人」而非「神」的角度重新了解秦始皇。在書中,體驗到成長,體驗到力量,體驗到強大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