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廳》第四季,終於播了。
上一季,節目貢獻出了讓觀眾玩上一年也不膩的「明學」熱梗;這一季,《中餐廳》依然話題不斷。
趙麗穎作為新的常駐嘉賓,這季的幾個主要槽點,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
除了她在經營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性格問題,最近讓大家爭論不休的,是「趙麗穎扒拉菜」。
起因是節目中一段吃晚飯的鏡頭:趙麗穎在夾冒菜的時候,用自己的筷子在碗中翻了幾下。
短短兩三秒,趙麗穎被蓋章認證:「真沒家教」。各大社交平臺上,網友們更是吵得熱火朝天。
有人認為趙麗穎實慘,吃個飯也能被罵;有人覺得「細節說明一切」,扒拉菜的行為既不禮貌,也不衛生......
部分網友的評價
社長覺得,因為扒拉菜受爭議的趙麗穎,倒也沒必要被罵得如此激烈,這樣的熱搜,不值得。
趙麗穎本人大概不會想到,一個吃飯時的小動作,能從餐桌禮儀,一直扯到家庭教育、人際關係、傳統風俗習慣等多個方面,讓觀眾在網上撕出好幾百層樓。
網上有人開始從傳統民俗的角度討論「趙麗穎扒菜」的行為
更有甚者,直接化身福爾摩斯,考古了她各個時間段,在綜藝節目、電視劇裡的吃飯鏡頭。
洋洋灑灑一篇長文,只為證明趙麗穎如他們所說一樣,「沒素質」。
帖子下的高贊評論:「她以前就愛扒拉菜」
倒也不是刻意針對趙麗穎,在拿著放大鏡的網友面前,真人秀裡的明星人人平等。
就連自帶喜劇感,向來觀眾緣極佳的楊迪,前幾天也因為「不尊重女性」被罵上熱搜。
「讓女生模仿爬行動作」,乍聽之下確實不妥。
也有些看了完整視頻的人出來解釋:連女生做平板支撐時,楊迪都特意繞開,站到了一邊。說他不尊重女性,著實有點冤。
更何況,遊戲本來就是為了用有難度的動作來淘汰人,要是一直你好我好地玩常規動作,估計得玩到明年。
隨後,楊迪本人下場評論,表示要和污衊自己的人「槓到底」,節目的其他嘉賓也接連發聲。
風波逐漸平息,有人卻品出了不對來。
「沒素質」「心機重」「公主病」……似乎每一個爆火的綜藝背後,都有那麼幾個槽點多多的明星,來承擔各路網友的「怒火」。
很難想像,在這麼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中,還會有人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小細節、分析微表情,只為了給自給明星貼上一個個主觀性極強的標籤:
「看,我就說ta是這種人。」
娛樂圈裡,人設和標籤是很難持久的東西。
被捧上天和被全網嘲,有時就是幾個鏡頭的事兒。
就算是觀眾自己貼上去的標籤,同樣也會面對「打臉」和「真香」的戲劇性反轉。
這段時間最有討論度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就是如此。
從官宣陣容後的全網期待,到現在口碑下跌;
從眾人呼喚「撕起來」,到姐妹情深上熱搜;
從一開始各有人設吸粉,到每周一個人設翻車……
反轉之多之快,甚至由此衍生出了一門新學問:「浪學」。
興風作浪的姐姐們
可現實中,最興風作浪的,並不是這些成名已久的女藝人,而是各位「浪學家」們。
第一次公演時,張萌為自己的節目拉票,因為語涉競爭者《大碗寬面》,被群嘲「拉踩」(飯圈術語,意思是誇一個貶一個)。
剛惹怒觀眾沒多久的張萌,沒想到三公表演時,因為自己一個「撩」黃曉明的鏡頭重新圈粉:
幾期節目下來,她因為說話好笑、表情有趣讓人改觀。
再次拉票,沒人嘲笑她「像女企業家」「用力過猛」,反而把這種表現當成了真性情,誇她「長在了自己的笑點上」。
一句話、一個動作,浪學家們已經編出了一臺大戲。
姐姐們的「人設」不僅輪流翻車、還總是翻了又翻:
第一期的「學霸」藍盈瑩,後期成了「低情商」代表,更有人藉此分析她演戲為什麼一直不火:沒有共情能力。
藍盈瑩讓吳昕速成貝斯的事件,成為了她被群嘲的轉折點
「不爭不搶」「人淡如菊」的萬茜,在節目初期人氣、口碑爆棚。
因為一個採訪,被質疑「說自己不想紅也太虛偽了吧。」
思念女兒落淚的伊能靜,成了黑歷史滿天飛還「愛當別人媽」的「作女」,屢次被嘲上熱搜;又因為自己教金莎談戀愛,重新博回好感……
因為節目每周都會有位姐姐被黑,還有網友搞起了「無獎競猜」:猜猜下周誰被黑?
那節目裡一直口碑不錯,還沒反轉的寧靜和張雨綺呢?
她們早就被「黑」過了。
《花兒與少年》裡,寧靜因為倒時差情緒很差,又不願意跟著大部隊去景點,立刻衍生出耍大牌、欺負後輩等傳言;
後面的旅行也一直被剪輯成充滿火藥味,幾年後都還有人在逐幀研究。
兩年後,寧靜吐槽節目「裝」
《各位遊客請注意》裡,張雨綺因為和團員們一起聯合批評了一個素人,被指責「脾氣差」「搞小團體」。
張雨綺在節目中嘲諷素人話多
同樣一個人,在浪姐裡就顯得努力又親和,成了大家最喜歡的隊長。
寧靜率真可愛,收穫了鄭希怡這個「全網第一媽粉」;
張雨綺靠著咋咋呼呼又不失耿直的性格,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人間鸚鵡」,「笨蛋美女張小雨」。
反轉來的如此之快、之密集,讓人不禁想問:
通過幾個小細節就忙不迭地對一個人下定義,對他們或捧或噴,是不是有點兒不靠譜?
畢竟,你所看到的,也未必就是全部的真相。
說到底,看綜藝,不過為了「圖一樂」。
可惜的是,許多開始時畫風平靜的綜藝,到後期都不得不走向激烈的爭吵與謾罵。
《奔跑吧兄弟》每期的「撕名牌」遊戲,每次有嘉賓受傷,主持人沒能及時照顧,「刻意針對」的帽子就扣過來了。
《創造101》大火,隨之而來的話題,不是幾位選手唱跳如何,而是A有沒有鏡頭、B是不是在排擠C,有人還據此產出了長達幾千字的「分析貼」。
眾人表情分析
去年《中餐廳》第三季播出時,「逐幀解讀」「多圖揭露」,也是網友們探討「明學」時常用的關鍵詞。
吃瓜網友的專業程度,可以寫出一篇畢業論文
就連安逸閒適的慢綜——《嚮往的生活》,也逃不開被人挑刺的怪圈。
黃老師一兩句話沒到位,即刻有人在社交平臺提問:
「黃磊是不是不喜歡劉憲華?」
黃磊吐槽劉憲華,被網友質疑兩人關係不好
每檔綜藝播出期間,類似的帖子和熱搜都是滿天飛,隨之而來的,是一輪輪無休止的爭論、闢謠和反轉。
而這,似乎發展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當人們發現,只有製造衝突、拉滿「攻擊值」,才能吸引來大批流量的時候,踏踏實實做正能量作品,不免成了「幼稚」的選擇。
這就不難解釋,為何「拼接剪輯",成為不少節目組的慣用手法。
有些綜藝裡的男女嘉賓互動曖昧,時常對視,其實是節目組將一個人所望的方向,接上另一人的畫面,人為組CP。
粉絲髮帖分析CP感情
選秀綜藝裡的小組成員間勾心鬥角,火藥味濃重,實則是後期將兩句不相關的話剪在一起,生生製造衝突。
等到節目開播,明星嘉賓被罵得一臉懵,觀眾刷個微博都被氣到手抖。
我們相信,很多綜藝在開創之初,都是奔著「治癒人心」「輕鬆快樂」去的。
但後來,「治癒」輸給了「八卦」,「溫馨」敗給了「互撕」;
累和生氣,逐漸取代我們原本追求的快樂,成了看綜藝時的最大感受。
有的網友看綜藝,每期都在生氣
原本的想傳達的節目精神被拋諸腦後,觀眾在一次次輿論「狂歡」之中,愈發感到疲憊和鬧心。
而這一切,拋開剪輯和炒作的因素,多少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我們自己。
不管是浪姐還是《中餐廳》,都只是一檔真人秀罷了。裡面的主要人物是明星、藝人,從來不是什麼道德楷模。
藝人固然有責任在公眾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但沒必要像審視犯人一樣,把他們都逼成一個個溫良恭儉讓的假人。
觀眾有評論節目的權利,對明星有自己的好惡,一味揪著某個細節上綱上線,僅靠隻言片語,對從未謀面的一個人「喊打喊殺」,未免太過倉促;
單因個別經過剪輯的畫面,把自己氣得捶胸頓足,確實不太划算。
明明能放鬆休息的閒暇時刻,偏要無限放大節目中的槽點,主動咽下一肚子無名火——
看個綜藝,就放過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