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多就是會聊天嗎?
有人以為說的多就是會聊天,各種華麗的辭藻,經典名言,歇後語,段子無所不用,然而,這樣堆砌出來的話語,說的人費勁,聽的人覺得更費勁,聽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講什麼。
蔡康永說:成語「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只是形容一個人話多,並不是形容口才好。
「話多」不等於「口才好」,甚至等於「口才差,討人厭」。說話要簡明扼要,以免話太多了,掉了一地,還沒人接。
明朝初年,茹太素擔任刑部主事,每次他上奏章,動不動就寫七八千字,皇帝朱元璋一看到他的奏章就很不耐放。
有一天,茹太素上了一道奏章,洋洋灑灑竟然寫了一萬七千字。
朱元璋接到手裡一看,又是厚厚的一本,就隨手遞給中書郎王敏讓他念來聽。
中書郎念了半天,朱元璋還沒聽出個頭緒來,忍不住怒斥道:「虛詞失實、巧文亂真,朕甚厭之!」於是讓人把茹太素拖下去,痛打了二十大板。
現實生活中,話多不會被打,但說了半天說不到點子上,真的會招人煩。
真正會說話的人,不在於說得多還是少,關鍵在於說到點子上。
情人節的傍晚,街頭很多年輕小夥子手捧玫瑰花,在等著約會對象出現。
馬路邊有兩個擦皮鞋的攤主在招攬生意。
一個攤主說:帥哥們,來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多氣派!我在這擺攤好幾年了,手藝好得很。
另一個攤主說:約會之前,擦一下皮鞋吧!結果,第一個攤位前沒幾個停下來擦鞋,第二個攤主忙得不可開交。
因為第二個攤主充分抓住了年輕人的心理,把話說到點子上了。在浪漫的時刻把鞋擦乾淨,清清爽爽出現在愛人面前,這是多麼迫切的需求。
適時閉嘴,沉默是金
蔡康永說:「沉默是沒問題的,沉默是很正常的」。
很多人在談話時,害怕冷場,於是就想盡辦法去說話。
事實上,真正會說話的人,並不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而是那些很自然地說話,很自然地沉默的人。
古希臘有一句諺語:聰明的人,藉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
很多場景下,我們要克制自己想說話的欲望,保持沉默。
幾個同事聊天,說著說著就講起了某個領導的壞話,說這個領導如何專橫,不講道理,這個時候或許你也有想要吐槽的衝動了,但請保持冷靜,保持沉默,因為背後講的壞話,很有可能會傳到當事人的耳朵裡。
沉默不代表冷漠,也不代表愚笨,很多時候,沉默是比滔滔不絕更有力的表達。
日本金牌保險推銷大師原一平,曾經遇到一個堅決抵制保險的客戶,客戶是一位計程車司機,只要一提保險這幾個字,他就使勁的擺手,堅決認為自己不需要買保險。
聽到這,原一平沉默了一會,然後邀請司機去他家看一部電影。
原一平說:我家裡有一部很巧妙的放映機,可以播放彩色的有聲電影,效果非常不錯。這位司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放映機,很好奇,就答應了這個請求。
當天原一平放映了一部介紹人壽保險的影片,影片故事生動感人,結束時屏幕上還出現了一句話:壽險到底能夠為你和你的家人帶來什麼呢?
影片結束了,司機和原一平都靜悄悄地坐在原地,三分鐘後,司機走到原一平的面前,主動問道:你之前說的那個保險還能投嗎?
最後,他籤了一份高額的保險合同。原一平就是用沉默的力量,讓原本沒有保險需求的客戶籤下了一筆大的保單。
求人幫忙太難?會說話就不難了
求人幫忙,是很多人覺得比較困難的一種交談,不知道怎麼開口,害怕被拒絕。
蔡康永的絕招是:開口找人幫忙時,要「大事化小」。
不要一股腦地把整件事丟在對方頭上,這樣「轟」地一聲砸過去,對方很容易「咻」地一聲就溜了。
「大事化小」就是把需要對方幫忙的事,拆解成很具體的小步驟,這樣對方聽了不會一下子就失去耐心,也就不會被立刻拒絕。
美國有兩位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和弗雷瑟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訪問了一組家庭主婦,請求這些主婦把一個小招牌掛在自己家窗戶上,這些主婦都愉快地同意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再次訪問這些主婦,請求她們把一個更大的、又不怎麼好看的招牌擺放在自己家庭院裡,結果有超過一半的主婦都同意了。
同時他們又派人拜訪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把一個又大、又不好看的招牌擺放在庭院裡,結果只有不到20%的主婦同意。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對於一些微小的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同意了微小的請求後,再同意那些難以做到的請求,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結語】
在今天的共讀中,我們了解到,話太多不代表口才好,關鍵不是說得多還是少,而是把話說到點子上。
沉默是金,適當的沉默比滔滔不絕更有力量。
求人辦事不會說,可以試著「大事化小」,把需要幫助的事情拆解成一個個的小步驟,這樣就不會輕易被拒絕了。
明天我們將一起了解:說話不是競賽,輸贏並不重要,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歡迎轉發給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閱讀好書,共同成長,相遇十點,讀你每天,我們明天見,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