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時段霸榜收視率的《獵狐》不僅刷圈了,它的題材性、話題性和複雜性也正巧契合了觀眾的喜好和需求,這個時期人們需要一些深刻又有張力的故事來消解生活的壓抑。
其中 、 等話題多次登陸熱搜,引發網友的瘋狂吐槽和討論,劇中楊氏兄妹彼此交織的親情、事業等劇情線架構起了整個故事的發展,增加了真實感。
尤其是傅晶飾演的楊建秋激發起了觀眾對個人體驗的感受,我們與她一起憂傷、焦慮與遺憾。在觀看時,我們同主演一同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好與現實不能實現之間的衝突。
在女性的悲劇要素中,楊建秋的性格其實已經算極致了,但是傅晶又把她掰回了溫暖的層面,避免了正反人物的單調,讓整個劇情的故事更為飽滿。
熟知傅晶的觀眾都知道,她是一個對劇本比較苛刻的演員。從《拿什麼拯救你》《落地,請開手機》等多部高收視有影響力的熱門劇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很旺收視率的演員,也是一個有強烈創作欲望的演員。
經偵題材的作品在中國一向都特別受歡迎,《獵狐》就是如此,通過《獵狐》這樣細緻的描述,傅晶和胡軍這樣超高演技和人氣顏值的CP,讓觀眾更傾向於把重點落在小人物背後的真相上,這樣也就稍微多一些不同視角。
關於楊建群、楊建秋被反派設套的細節早被網友們在微博上挖了又挖,因為她們的每一次脫套都讓觀眾鬆口氣。
就在大家都以為楊建秋可以摘出去的時候,電視劇又開始呈現了典型的中國社會思維,鳳凰男與城市女家庭的差距讓人倒吸一口氣,這個時候很多人開始思考「拯救社會和拯救家庭哪個更棘手?」
超齡大專應屆生楊建秋有著90年代中期最典型的黑長直髮型,眼底笑起來有歲月坑,一頭整齊又尷尬的劉海,傅晶在本劇中為觀眾展現的形象是一個無處安置的妹紙,與她在《歲月可回頭》的優雅主婦是截然不同的形象。
楊建秋信心滿滿的去哥哥家給小侄女慶生,結果鬧了不少笑話。飯桌上,她坐錯位置;舉杯時,她沒有杯子;飯後都休息了,她默默去廚房刷碗她......
有一張無害的笑容,可誰都知道,那是強顏歡笑,這種感覺讓人分分鐘想把她從哥哥家拽走。
很多觀眾可能會問:融不到進去的圈子,她為什麼非要擠進去?小編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告訴你「有的時候,人非得融入某個圈子,是沒有別的圈子」。不是為這個角色說好話,很多事就沒有假設這個選項。
儘管楊建秋一開始沒有任何爭強好勝的心,但編劇一直沒放過這場身份的困擾,她的職業生涯是一個陷井接著一個陷井的爬。
雖然建秋性格裡有對物質的欲望,但骨子種植更多的是對親情的維護,這種家族的責任感導致她一步步偏離了航道,讓人深深體會到農村女孩生存的不容易,這與大多數人印象深中的「飛上枝頭」是有差距的。
楊建秋代表著社會更迭下經偵劇所呈現的大部分女性形象,自身和局限性無形中限定了她們的覺醒高度。有人說看著建秋沉淪下去的樣子,看著她退回了錢眼神仍然是不甘心,看著她一遍一遍被洗腦,看著她不自量力,看著她強詞奪理,看著她還是想找捷徑,雖然演員的演技一流,可就想上前給她一巴掌。
拋開傅晶塑造的令人想發怒的傻白甜形象,你細想一下,上級對下級就是有天然的優勢。即使後來建秋調離這個銀行,壞人手裡照樣有拿捏她的辦法,這個女孩其實並沒什麼選擇的權利,家窮這個弱點足以被人反覆利用。
社會對女性角色是非常苛刻的,儘管電視劇沒有審判城市農村的差距,社會無論如何變遷,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不會動搖的。
建群的妻子對公婆來城裡有牴觸情緒,而老父母對城市的媳婦也避之不及,正是這種因素的疊加,更加深了建秋的自尊心深處有一種要強的欲望。
所以,它後面沒有一味糾結在農村城市的對錯上,而是集中在了用什麼樣的選擇過渡這段矛盾。
在此之前,建群夫婦的情感雖然很好,但矛盾早已埋下。這對兄妹的感情雖然有矛盾,但建秋仍然想用自己的力量緩解哥哥的家庭矛盾,也側面展現了建秋的品性,他們始終保持了中國式的家族倫理觀。
從心理學來講,每個看劇的觀眾內心對好人都有「拯救」的情節。一部分原因是「好人有好報」的觀念,觀眾在情感上有因果的期待;另一部分原因是傅晶這個角色更接近普通觀眾的生活,你一定也在問自己:「我們這麼努力的工作不就是為了家人嗎」?
《獵狐》播到一半的時候,我也曾一度以為楊建秋把錢退還給趙主任,關於她的悲劇就可以嘎然而止,再往下肯定什麼不是好結局。
但是,現實不是像我們這麼軟弱,它就是要你直面一切,片面的割裂往往就是影響全部的關鍵。你崇高也好,你平庸也好,只要有弱點就容易被利用,就容易逃不掉。
傅晶向哥哥下跪那段鏡頭太悲愴,很多觀眾淚目了,也令人淚目,做人難。從電視劇責任來講,建秋必須是悲劇,犯了錯就要被追責受懲罰,故事要有正確的回應。這個人物的讓人牽腸掛肚,感同身受。
作為一個能扛戲的演員,傅晶顏值和演技完全可以撐起一部劇,比如央視的大劇《麥香》。而在《獵狐》中不光是挖出經濟犯罪的過程,它還討論了人性多維,社會的風氣,讓人觀後意猶未盡。
儘管她與周邊的人對話是不起眼的,也不是情節的主線,但傅晶飾演這個人的一切都是從細節入手,將劇中一個矛盾一個矛盾的博弈做了鋪墊,才使得劇情更富有懸念和衝擊力。
在以這樣男性視角為主的作品中,楊建秋無疑是一個具有 「本真」角色的女性,沒有依靠遮蔽或者扭曲女性形象來講故事,雖然有這個人有過錯,但她仍然值得被愛。
把角色刻畫的如此深入人心,是演員的成功之處。 檢驗觀眾在多大程度上對角色上心,必然也是作品成功的主要標準。
楊建秋這個角色拉近了觀眾和人物的距離,即使有個公安隊長的哥哥,即使有個市長家的親戚,我們也能真切感受到她的不幸,但讓人感覺更不幸的是:人本質的善良與金錢誘惑下的貪婪是交相存在的。
弗洛伊德曾經總結過人格系統概念,即「自我」和「本我」與「超我」;換句話說就是人格的三重結構。傅晶飾演的楊建秋就很好地展現了後者的人格特徵。
劇中,楊建秋一開始乖巧懂事,單純善良,甚至她的性格中有怯弱的一面,這個時候她剛來大城市發展,哥哥嫂嫂就是她的「天」,她還沒有野心勃勃的目標,只是想有個穩定的工作。當某個晚上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卑微,睡在悶熱的房間裡是揮之不去的焦躁感,她開始盼望能改變生活質量,希望父母住的好一些,希望嫂子對她滿意,她身上開始有了黑天鵝的狡詐。
人的欲望被激發出來的時候,就相當於在心底種下一顆種子,然後種子就會「生根發芽」,然後漸漸膨脹,最終它會驅使人做出一些與自身性格不同的事情。
在第一次知道自己犯法的時候,她本來是想去自首的,被哥哥攔住了,她僥倖逃出這一次,其實她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第二次,向趙主任借錢,她天真的以為跟犯罪活動沒關聯,其實跟犯罪分子做感情交易就是在犯罪。而最後一次,為保住哥哥,她給壞人擋罪背鍋,是一種本能,是愛的本能。這一次的她,和前兩次完全不一樣,是吹去了欲望的那層真實,讓人看到了她身上「白月光」一面。
最後,觀眾看到的是這樣一個兼具「白月光」與「黑天鵝」雙重屬性的角色,這是傅晶演過最矛盾的角色,這個角色的成功展現了傅晶把握複雜角色的能力,她的戲路再一次被拓寬,不僅能是白月光,也能成為黑天鵝,我們看到了優秀演員不斷尋求突破的勇敢,她用扎紮實實作品告訴我們她身上還有很多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