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姐一直是個自恃「見過世面」的女子,是個多少CP砸臉上都不曾動心的人物。《東宮》、《陳情令》、《親愛的熱愛的》,我都波瀾不驚地熬過來了,卻在2019年底,栽在了一部除了演員,一切都很辣眼睛的古裝抗日神劇《錦衣之下》上,精神正在因「餘糧不足等更新」幾近崩潰。
圖源《錦衣之下》官方微博《錦衣之下》擁有十分典型的「冤家終成有情人」的故事框架,高幹子弟錦衣衛陸繹和六扇門小捕快袁今夏「霸道總裁愛上我」式的愛情日常,同時又加入了「不加不是古裝劇」的「你爸爸殺了我全家」身世梗,是一個通過案件層層推進,最終扳倒反派的故事。用現在的命名規則來說,就是「俗 pro max」。但偶像劇套路千千萬,好用的梗永遠用不爛。不過,能讓觀眾如此甘之若飴的,《錦衣之下》算當中的翹楚。
偶像劇標配之邪魅一笑曾經:呵,油膩。
面對《錦衣之下》:來來來給我多來點,花絮有沒有,再來點啊!
曾經:莫名其妙,隨便一撞一毒,就失憶了?
面對《錦衣之下》:失憶久一點!不要恢復啊!老頭你這毒下的勁兒不夠大啊!
曾經:女主站那幹嘛呢,搗亂,不會走路腳可以捐了。男主你好好的武功,這時候想著用肉身擋了是吧,當我傻呢?
面對《錦衣之下》:反派你快發暗器啊,扎他呀,扎他呀!我要看擦身名場面!
曾經:只有一個房間還是被下了藥?我這雙眼睛看透了太多。
面對《錦衣之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被粉絲戲稱為「眼神開車第一人」的男主有句話說得好,當你開始雙標了,便是「上頭了」。《錦衣之下》能有如此功力,自然也有它背後的合理性。
一、名場面的雞賊使用《錦衣之下》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名場面的正確使用方式。
1、有足夠的主線名場面(得益於原著基礎)。
2、儘量在每1集都安排1-2個名場面,保證分布均勻。
3、把這些名場面全部剪進預告。
只要糖夠多夠甜,就可以讓觀眾專注嗑CP而暫時忘卻劇情本身的無腦和製作的粗糙,於是粉絲間流傳了一句「景有多假,情有多真」。即使觀眾看到注水劇情忍無可忍,就再甩他兩個名場面預告,這時候觀眾只會會心地感嘆一句:「我又可以了」。拿預告續命這個操作,《錦衣之下》也差不多算是獨一家了。
二、討喜的人設和情感線男主是霸道腹黑的錦衣衛,只對女主溫柔,卻不會因為女主智商下線。女主是吃貨加財迷,是個可愛的人精,在辦案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男女主是互助互補的關係,幾乎從不戀愛腦。在人物塑造上,也會出現一些小亮點。片中以身養毒解救男主的橋段,女主並不是拍腦袋便奮不顧身,畢竟為了這位「上司」,豁出小命去,對於一個18歲的小姑娘來說,掙扎和後悔都是正常的,這也讓最後的決定顯得尤為珍貴。
得知自己可能因救男主沒命的女主,內心極度脆弱和掙扎主角的感情線鋪陳細緻,從改觀到萌芽,從動心到深愛,每一次過渡都相當自然有說服力。更難得的是,主角線拋棄了古偶常見的「誤會+虐戀」的互相傷害模式,一直是雙方互有回應且完全信任的關係,這對內心千瘡百孔的觀眾來說,也算難能可貴。
三、挑選了合適的演員對於短板過於耀眼的《錦衣之下》來說,選擇任嘉倫和譚松韻可能是最正確的決定。他們的長相都偏「鈍感」,近30歲的年紀卻頂著一張不符合年紀的娃娃臉。鈍感保證了電視劇「少年歡喜」的基底,年齡幫助他們演繹需要銳利的部分。所以在情緒表達上,從賣萌到發狠,他們倆都能把握到位,且不做作。
再看看他們的主要作品,任嘉倫有《大唐榮耀》、《天乩之白蛇傳說》,譚松韻有《最好的我們》、《狐狸的夏天》、《旋風少女》、《浪花一朵朵》,都是靠著自然生動的演技和爆棚的CP感在偶像劇界硬生生磕下了一席之地的人,所以《錦衣之下》算得上是個強強聯合,CP感是個玄學,有時候就是一個眼神。
加之任嘉倫的儀態,又十分適合古裝扮相,打戲也利落,於是我們的男主角陸大人穩穩立住了。
截取男主的任何鏡頭,都身姿挺拔陸繹也成為了繼李狗子(粉絲給《東宮》男主起的外號)之後又一位血洗B站(粉絲的視頻剪輯特別多)的人,被稱為又A(很攻氣)又B(愛耍帥)又C(愛吃醋)的男人。
B站的男主混剪視頻彈幕,仿佛是土撥鼠開會四、論「傑大」(配音演員:張杰)的重要性大家可以隨便挑一個花絮看,任嘉倫的原聲和角色氣質相去甚遠,即使是同樣的眼神表情,聲音不對,人物感覺就會嚴重偏離設定。張杰的配音對男主角色塑造的貢獻至少有50%。但我還是希望國產劇能慢慢走出對配音演員演技的依賴,畢竟「聲臺行表」,聲排在最前面呢。
說了挺多,其實總結下來也就兩句話,「原著名場面寫得好,主演演得好」,哦,還有一句,「衣服做得好」,這也就是全部優點了。至於缺點嘛,
這個塑料蛇夠不夠?
這個摳圖呢?
以及各種完全經不起任何推敲的常識:錦衣衛帶著一位六扇門女捕快探案,身邊基本沒有跟過下屬;家裡孩子失蹤,完全不操心的家長;救人最愛單槍匹馬,一不小心送個團滅。
或者再看看劇裡的副CP線,完全演出了近年國產劇低質量劇的精髓。劇情是偏離主線的,直接砍掉對主體毫無影響。人物是扁平的,就像是機器人在執行命令一般,感情戲像車軲轆戲搬毫無推進,捨命相救→好感→「我喜歡別人,你滾開」 →受傷安慰→好感→「我喜歡別人,你滾開」,這種劇情佔去了電視劇中期一半以上的篇幅。
我很喜歡《錦衣之下》的主CP線,喜歡兩位主演或者甜蜜CP線的可以入坑。但這份喜歡不影響我覺得它質量堪憂,編劇、特效、剪輯沒一樣拿得出手,更別說還有高密度的注水戲頻頻勸退了。
平臺方:勸退?沒事,我們發預告穩一下——「要搶親咯~」
我:好的,我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