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迷失光影,觀影追劇不迷路。
(作者/迷達)
第70屆柏林電影節已於2月20日開幕,臺灣導演蔡明亮新作《日子》入圍主競賽單元,成為主競賽中唯一一部華語影片。
另外,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也入圍了特別展映單元,孫立軍導演的水墨動畫短片《秋實》入圍了新生代單元。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坎城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不管是影響力還是展映電影質量,都是國際頂尖水平。
回顧往年柏林電影節,哪些中國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有所斬獲呢?我們一起盤點一下,大家也可以把這份盤點當做一份「優秀華語電影補片片單」。
2019年,第69屆柏林電影節,王景春和詠梅憑藉在王小帥電影《地久天長》中的出色表演,分獲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
《再見 南屏晚鐘》獲泰迪熊獎評審團獎。(泰迪熊獎是柏林電影節專門為同性題材電影所設置的獎項)
《第一次的離別》獲新生代兒童單元評審團大獎。
2018年,第68屆柏林電影節,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獲特別提及最佳處女作獎。
2017年,第67屆柏林電影節,臺灣電影《日常對話》獲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
2016年,第66屆柏林電影節,楊超《長江圖》獲傑出藝術成就獎。
2014年,是中國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上揚眉吐氣的一年。刁亦男《白日焰火》拿下金熊獎最佳影片,同時廖凡憑藉本片拿到最佳男演員。
婁燁的《推拿》也拿到了傑出藝術成就獎。
2012年,第62屆柏林電影節,王全安導演的《白鹿原》獲傑出藝術成就獎。
2010年,第60屆柏林電影節,王全安《團圓》最佳劇本。
2008年,第58屆柏林電影節,王小帥《左右》最佳劇本。
2007年,第57屆柏林電影節,王全安《圖雅的婚事》獲金熊獎最佳影片。
臺灣電影《刺青》獲泰迪熊獎最佳電影。
2006年,第56屆柏林電影節,彭浩翔《伊莎貝拉》獲最佳電影配樂。
2005年,第55屆柏林電影節,顧長衛《孔雀》獲銀熊獎評審團大獎。
蔡明亮《天邊一朵雲》獲銀熊獎傑出藝術成就獎、阿弗雷鮑爾獎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2003年,第53屆柏林電影節,李楊導演《盲井》獲傑出藝術成就獎。
張藝謀《英雄》獲阿弗雷鮑爾獎。
2002年,第52屆柏林電影節,劉浩導演《陳默和美婷》獲特別提及最佳處女作獎。
2001年,第51屆柏林電影節,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銀熊獎評審團大獎。
《愛你愛我》導演林正盛最佳導演。
2000年,第50屆柏林電影節,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銀熊獎評審團大獎。
1998年,第48屆柏林電影節,關錦鵬《愈快樂愈墮落》拿到銀熊獎阿弗雷鮑爾獎和泰迪熊獎最佳電影。
1997年,第47屆柏林電影節,蔡明亮《河流》獲銀熊獎評審團獎。
1996年,第46屆柏林電影節,嚴浩《太陽有耳》最佳導演。這一年,李安也憑藉英文片《理智與情感》拿到最佳影片金熊獎。
1995年,第45屆柏林電影節,蕭芳芳憑藉許鞍華的《女人,四十》拿到最佳女演員。
李少紅《紅粉》傑出藝術成就獎。
1993年,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誕下「雙黃蛋」,均被華語電影拿下,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一部是李安的《喜宴》,一部是謝飛的《香魂女》。
1992年,第42屆柏林電影節,張曼玉憑藉《阮玲玉》獲最佳女演員。
1990年,第40屆柏林電影節,謝飛《本命年》銀熊獎傑出成就獎。
1989年,第39屆柏林電影節,吳子牛《晚鐘》銀熊獎評審團獎。
1988年,第38屆柏林電影節,張藝謀《紅高粱》獲金熊獎最佳影片,這也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柏林電影節上獲此殊榮。
1986年,第36屆柏林電影節,侯孝賢《童年往事》獲費比西獎論壇及新電影論壇最佳影片。
1984年,第34屆柏林電影節,中國動畫《鷸蚌相爭》獲銀熊獎最佳短片。
華語影片中,優秀的電影很多,未被大眾發現的也有很多。整理完這份片單,我發現其中一些電影我也沒看過,今晚就挑一部來看好了。
你看過其中幾部電影呢?
(編輯/迷達)
關注迷失光影,觀影追劇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