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中印自衛反擊戰還為我國的航空工業起到過意外的推動作用,甚至挽救了我們不少百年以上的名貴樹木啊。
六十年前,解放軍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繳獲了印軍米-4直升機,在上面發現了改裝的金屬旋翼,我們這才搞明白原來直升機是可以用金屬旋翼的。而在此前,我們國產的直五一直是選用名貴木材做旋翼的。
據說,直5旋翼槳葉是用鋼管為主梁,配合木製肋骨外覆蒙布而成。但這木材蘇聯規定要用西伯利亞紅松,強度要求相當高不說,其它要求更難辦——
木材的年輪必須是每英寸寬度大於25輪,不許有死結,活結每米不能超過3個,而且結疤直徑不能超過3毫米。
這種要求讓我們只能用百年以上的黑龍江魚鱗松和四川雲杉去生產,而且成品率極低。據說,當年,100立方米木材中只能製造出一副旋翼,出材率僅為萬分之三。
後來,在知道全金屬槳葉也可行後,哈飛開始了全面的探索和試製,最終研製出國產直升機金屬旋翼,壽命達到600—800飛行小時,遠優於以前木製旋翼的500小時。
現在看來多簡單的事,當年何其難哉,為了尋找合適木材我們甚至犧牲了三位同志。我們航空工業的起步真是相當的艱難啊,成千上萬的零件中,哪怕一個小部件的原材料,都是苦苦探索多年才一點點取到的真經。
再看看我們今天的航空工業,雖然離世界頂尖水平還有一點點差距,但我們畢竟已經躋身一流梯隊。還有什麼理由悲觀自棄,假以時日,相信我們一定會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