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亞伯拉罕·林肯」號在進行綜合訓練單位演習。 新華社/歐新
「美伊之間本就處於谷底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戰爭邊緣。」美國《國會山報》如此評價眼下的兩國關係。
綜合多家外媒消息,5月8日,伊朗通知美國以外的其它伊核協議籤署國,決定暫停履行伊核協議框架內的兩項條款。此前,美國派遣航母打擊群和B-52轟炸機前往中東「秀肌肉」,劍指伊朗。雙方以牙還牙,引發國際社會極大關注。
你來我往 互不相讓
連日來,美伊關係急轉直下,「火藥味」越來越濃。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5月5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聲稱:「美國正在中東地區部署『亞伯拉罕·林肯』號航母打擊群和轟炸機作戰群,以向伊朗發出明確無誤的信號,即任何對美國或我們盟友利益的攻擊都將遭到無情的武力回應。」
對於美國的「挑釁」,伊朗不甘示弱,出拳反擊。
據半島電視臺報導,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凱文·科斯拉維日前表示,博爾頓的聲明是對心理戰術的「笨拙運用」。科斯拉維補充說,博爾頓「缺乏對軍事和安全的理解,他的言論主要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
與此同時,伊朗正緊鑼密鼓策劃針對美國的「報復行為」。5月8日,伊朗總統魯哈尼發表電視講話稱,時值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一周年,伊朗決定「開啟新的路徑」:一是不再向其它國家出售濃縮鈾和重水,二是給予核協議各方60天時間執行原油和銀行業務的承諾。
「伊朗正在考慮更進一步的選項。」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位歐洲外交官的分析稱,此舉是伊朗對美方「極限施壓」的最強烈回應。
近一個月,從宣布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到決定停止伊原油進口方的制裁豁免,再到加強對巴林和阿聯的軍售,美國接連向伊朗拋出三道「緊箍咒」。事實上,自2018年5月以來,美國及其盟友就鎖定伊朗,在經濟、外交和軍事方面對其全面施壓。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徵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多年來,美國對伊朗的「遏制政策」從未改變。
表面強硬 各有顧忌
「如果敵人惡意行為增加,伊朗可以封鎖荷姆茲海峽。」為反擊美國追加制裁,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罕默德·巴蓋說。
袁徵分析稱,美國在中東加強軍事部署,並不意味著想要發動戰爭,而是為了「加大對伊朗的威懾力度」,以防伊朗採取進一步行動。
「美國通過一系列手段壓縮伊朗在中東的生存空間,目的是改變伊朗對外政策,並對伊朗政權產生以壓促變的效果。」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大幅上升,引發美國擔憂。
據俄羅斯電視臺報導,美方的軍事部署行為引發了諸多批評。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喬恩·奧爾特曼稱:「可以與伊朗方面嚴肅溝通,而不是調動這麼多兵力。在此調集重兵不僅費用高昂,並且影響其他地方的軍事部署。」
「自川普上臺以來,美國對外奉行『美國優先』政策,一切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出發點。」袁徵指出,在伊核協議問題上,美國不會輕易退讓。
此外,伊朗8日公布的反制措施也引起了國際社會諸多討論。
「預料之中」,袁徵表示,伊朗重啟部分核計劃早有預兆。「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原有的核協定已不能確保伊方權益,伊朗自然不願繼續履行相應義務。」
據英國《衛報》報導,伊朗並不打算完全退出伊核協議。分析普遍認為,伊朗的反制措施雖傳達出其不甘退讓的強硬立場,但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這是伊朗的外交策略之一。」袁徵指出,伊朗向美國示威的同時,也在暗示其他協議籤署國採取行動,而非對美國一味退讓。
對抗升級 風險驟增
為反擊美國制裁,伊朗接下來還可能採取怎樣的行動?
孫德剛分析指出,伊朗的反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選項:「第一,在外交上積極與俄羅斯、歐盟、土耳其等加強戰略合作,反對美國單邊主義;第二,加強中短程彈道飛彈部署,增加美國軍事打擊伊朗的成本;第三,利用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支持反美、反以力量的發展,在敘利亞、巴勒斯坦、葉門等熱點地區與美國及其盟友形成戰略對衝。」
「伊朗退讓的可能性非常小」,袁徵認為,就美伊兩國近年的對峙情況來看,雙方的矛盾還將不斷激化。
伊朗重啟部分核計劃,將在中東地區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2015年達成的伊朗核協議恐成一紙空文。」孫德剛指出,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衝突將進一步加劇,中東乃至全球核擴散危險將大幅增加。
「一旦伊朗恢復發展核武器,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遜尼派國家絕不會善罷甘休。」袁徵說。
此外,美伊之間爆發熱戰爭的可能性也在上升。英國廣播公司防務事務記者馬科斯分析稱,許多批評川普政府的人擔心,美伊熱戰衝突可能會意外爆發,或者是蓄意為之。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文章也悲觀地預測:「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美國政府正在協同努力,讓公眾為與伊朗發生不必要的軍事對抗做好準備。」
「雙方已朝著非理性的方向發展。」袁徵擔憂,倘若美伊在角力過程中不慎擦槍走火,很難保證戰爭不會發生。